作者文章归档:牛华勇
海鸥飞处--一个来自马来西亚的中国管理故事
“我们要与众不同,敢做别人不敢做的事,像海鸥一样拥有毅力、勇气,确定人生志向,努力展开双翼高飞”。
这是一个成功的励志故事,但却远远不止励志这么简单。
这故事中我们需要寻找的是,这个世界上到底有没有一种带有中国文化属性的管理思想?如果有,它到底是什么,又如何在商业中步步贯彻,而不仅仅是沦落成一场浮华的包装秀?
2009年5月31日,马来西亚新当选总理访问中国。任何一个有远见的政治家或有嗅觉的企业家,都不会不明白经济寒冬中的北京之行意味着什么。可想而知,此行北京,前呼后拥的队伍中,除了政府高官和随行记者,企业家无疑是另外一个极其重要的组成群体—他们...
经济危机与中国商科教育
本文为院刊《E-魔方》约稿稿件,刊登于该杂志最新一期
刚开始审视这个题目的时候,实在是不知道如何下手,原因有两个:一是很久没有时间静下来写比较随性的东西了,不知道还有没有勇气写出一篇像样的——每天都是在东院西院各种会议和活动中赶场,什么都没有来得及思考。二是对于中国大部分的商学院来说,经济危机除了提供教授们上课讨论的话题和增加学生们就业的压力之外,似乎没有别的什么特别的功效——对于中国大部分用计划经济的方式办起来的商科教育来说,春江水是暖是凉恐怕只能在岸上胡乱猜测了!
前不久,参加一个英国使馆文化处组织的研讨会,是英格兰高等教育协会的候...
在美国看奥运
奥运会不在北京,既是不幸也是幸运。不幸的是,那气氛自然就没有那么热烈了,幸运的是,不用忍受各种平时无需忍受的不便。中国人对于奥运的热情,是西方人打死了也无法完全理解的。他们不知道为什么这个国家可以为一场体育活动疯狂成这个样子。举个简单的例子,亚特兰大奥运会的时候,开幕式的收视率仅仅有27%的样子,而这个数据在中国是90%,奥委会的人都快激动得说不出话了吧——这将会有多么大的一笔转播收入啊!不过这些还不是最有意思的地方,最有意思的地方是再美国体会的中国奥运会感觉,有几个想不到和大家分享:
第一个想不到:美国电视台对北京奥运的态度如此正面。在我们的印象中,美国媒体报...
生于70年代
1、 我们的主题是“生于70年代”,您怎么理解“代”?
我想“代”是一种可以描述的共同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
2、 许多人都在找时代的代言人,但恐怕每一个人都只能代表自己,而不是整个时代。但是他们一定会有一些共同的历史经历。对于“生于70年代”这个群体,请你说出几个关键词。
责任感 保守 思考 反叛 行为传统 思想现代
3、...
正式的和非正式的制度安排:基于中国经济转型的制度演进分析
问题的提出
作为一个转型中的经济体,经济学界对中国的经济增长和体制变革之间的关系到目前仍然没有一个一致性的看法。经济增长数字所传递出来的信息和缓慢的政治改革进程之间的关系处于一种令人困惑的胶着状态。和东欧以及苏联的后社会主义改造模式不同,中国(还有越南)采取的“加尔布雷思(Galbraith)的社会主义”使得采用激进改革的前述国家在经济增长领域显得黯然失色。直到今天,中国政府从来没有对政治上的集中做出任何实质性的让步,上世纪80年代以来经过几次反复的权力下放和回收,中央政府显示了其在控制政治和经济进程方面的决心和力量。中央政府不仅仅在短期内撤换了...
控制权争夺、双向激励与国有企业治理结构
中国商科教育:计划与市场之间的挣扎
[题记]如果中国的高等教育必须在市场竞争和行政垄断的二元对立之间选择一个结局的话,最好的结局无非是在激烈的竞争中学会成长,与全世界的顶尖院校煮酒论英雄,最糟糕的结局当然是在行政垄断的保护伞中逐步失去创新的冲动,在三跪九扣的仪式中乞得赖以生存的预算和同情。
不知不觉也已经在北外做了快六年教书匠了,怎么说对中国高等教育尤其是商科教育有了一定的认识和想法。即便如此,在看到东旭同学向我约有关商科教育发展稿件的电子邮件时,我还是犹豫了半天。原因很简单,要是不痛不痒地写点调和性的文字,其实没有多少实际意义,浪费了院刊的珍贵版面,但若真要写明白了我的所思所想,不仅仅篇幅难以控制,而且...
西方国家的社会保障制度及其对我国的启示
社会保障在西方的兴起与发展并不是一件由来已久的事情,但它在西方国家所释放出的能量却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如果把整个社会经济比做一艘乘风破浪的舰船,社会保障就是遭遇风暴时的避风港,它消除了人们处于不确定社会中的恐惧,减少了社会成员面临的种种风险。可以认为,西方国家发达成熟的社会保障制度是保证最近几十年以来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的有力武器。
市场经济的补充与法治精神的体现
社会保障制度最早形成于十九世纪末的德国,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才在英、法、瑞典、加拿大等国家中得到正式确立与发展。各国相继以社会保障形式干预国民收入再分配,主要是为了摆脱经济危机的困扰,缓和随工业化的发展而日益尖锐的社会...
商誉估价问题初探
商誉是现代企业无形资产的重要内容,是评价企业经营状况和市场价值时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对商誉的估价恰当与否直接影响着整个评估报告的质量。然而,对于什么是商誉以及如何对商誉进行估价,目前评估界还有许多不同意见。笔者拟就此联系现代企业中对商誉信息的披露谈谈对商誉估价问题的一些看法。
一、关于商誉的性质
评估师对商誉估价的不同处理方法实际上是源自于对他们对商誉的不同认识。从1571年正式出现商誉这一提法以来,商誉的含义已经有了很大改变。初期的商誉观念简单而直观,认为商誉就是企业从经营活动中所取得的一切有利条件,包括地理位置、商品质量等,但这时的商誉并没有被纳入会计理论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