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于70年代


 

 

 

1、  我们的主题是“生于70年代”,您怎么理解“代”?

我想“代”是一种可以描述的共同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

 

2、  许多人都在找时代的代言人,但恐怕每一个人都只能代表自己,而不是整个时代。但是他们一定会有一些共同的历史经历。对于“生于70年代”这个群体,请你说出几个关键词。

责任感  保守  思考  反叛   行为传统 思想现代

 

3、  既然说到70年代,就不得不说改革开放,他影响和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您觉得改革开放对个人的影响怎么体现出来?

个人的生活方式越来越自由,个人的物质生活越来越丰富,个人实现自我价值的空间越来越大

 

4、  您觉得谁或者是什么作品最能代表生于70年代的人们?

金庸  罗大佑  周星驰   香港的电影   台湾的音乐  欧洲的思想 。。。

 

5、  现在的孩子,我感觉对未来的设计感少了很多,很多人会感到茫然,孤单感也越来越强。随着贫富等等的差距的拉大,这种情况越来也强烈。你们那时会有这种感觉吗?你们的学生时代是什么样子的?

我个人当时基本上没有关于贫富的概念,因为周围的人大都不富裕。学校没有太多作业,课外玩的时间比较多。老师和家长不注重观察学生的内心活动,教育用比较粗放的形式,内心放松、孤独而反叛。我小的时候没有太多感受到孤独,因为家里人丁兴旺,但是感受到非常多的压抑,只要是年轻人想做的事情,都是有问题的,不允许的。在现在看来极其正常的娱乐和生活,那个时候经常被批评,比如因为听流行歌被骂(甚至像《星星知我心》这么“健康”的都会),现在恐怕不会再有这么荒唐的事情了吧。

 

6、  70年代生人,我们印象中他们会读很多书。感觉那个时代更会勾起人们要去完善自身而不是去发财的愿望,感觉他们很快乐。那个年代的人都是怎么看书的?

那个时候书少,基本上不分类型,只要有就会看,朋友相互借着传阅的比较多。不是为什么而看书,就是因为书少,所以看到就很高兴。看的书很杂乱,有西学名著,有金庸小说,有古典文学,有自然地理,有地下手抄本,有琼瑶和席慕容,有鲁迅和茅盾。

 

7、  你怎么看待70年代生人现在的生活和精神状态?

生活大都比较传统和节省,精神状态不怎么好,总是承担超过自己义务和能力的没有必要的沉重。对上一代人和下一代都做出妥协,才换来自己的生活空间。妥协的结果是营造一个大家都可以继续生活的空间,但经常委屈自己内心的梦想。

 

8、  70后、80后甚至是90后,这样的一种划分实际上是有一个文化背景在里面的。在发展过程中逐渐地资源开放之后,人们对文化的认同更倾向强势。比如90后的孩子,看美国大片可能会更多一些,您怎么看待不同年代人在文化认同上的不同?

文化上越来越轻松,是个好现象。我那个时候听的看的,大量贯彻着各种哲学和社会责任的灌输。我非常欣赏现在社会中,孩子们成长环境中的“歌舞升平”的气氛,并不是说思考不重要,而是如果沉重不是必须的,那么我们就可以选择不沉重。轻松的气氛是社会的进步,不需要一些年纪大的人过于担心,经常因为各种原因过于担心的人,应当多多检视自己的心理年龄。

 

9、  70年代人的世界与父辈不同,但是和80年代比起来又与父辈多了很多联系。70年代出生的人在一个萧条时代的末尾出生,在一个社会转向文化反思的时代成长,在一个市场日趋成熟的时代打拼。您怎么评价生于70年代的这个群体?

中国从传统向现代社会的见证者,没有受到真正物质上的匮乏,也没有太早被告知金钱的重要性,童年单纯,少年反叛,成年富裕,有责任,有担当,有未来,尚未被时代淘汰,生活是基本幸福的。承担着繁重的工作和生活重担,对于未来在什么地方,生活的意义是什么,上学的时候是绝对主题,工作多年似乎已经没有精力去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