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基本情况
(一)曼掌村
景洪市勐养镇曼景坎村委会曼掌村小组是一个有着 500 多年历史的傣族特色村寨。该村传统文化丰富、民风民俗保存较为完整,有着悠久的历史传承,是景洪市首批命名为民俗文化古村的村寨之一。2014 年 8 月,云南省文化厅将曼掌村确定为全省的首个“文化农庄”建设项目试点村。2015 年 7 月 3 日,曼掌文化农庄正式对外开放。目前,村庄接待游客主要为团队游客,出游时间大多为半日,留宿游客较少。
(二)曼贺纳村
曼贺纳古寨始建于傣历142年(公元780年),傣语意思是田地上头的村寨,曼即村寨,贺即上头,纳即田地。古寨位于景洪市区曼枫弄社区,是一个传统傣族村寨。目前村寨分为古寨和新寨两部分,以一条公路划分开来。傣楼保护较为完整,引入外来旅游运营公司,将其按照“景洪市近郊传统民族文化生活体验村寨”的定位,着力发展村寨民宿、民族文化体验、非遗文化学习等项目。
(三)曼丢村
曼丢村位于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景洪市嘎洒镇,“曼丢”是傣语,曼是“寨子”的意思,丢是“提”的意思,曼丢在过去是傣王宫中专门负责提东西的寨子。村里共400余人,曼丢先后被评为“全国文明村”、“全国巾帼示范村”、“全国远程教育示范村”、“省级民族特色村”。
经过十余年的旅游发展,曼丢村乡村旅游初具规模,但目前村落保护与发展矛盾突出,因土地政策限制,村民大多计划在原有宅基地上建新房,这与村庄整体傣楼保护形成矛盾。
二、发展成效
曼掌村、曼贺纳村、曼丢村旅游发展起步较晚,但依托西双版纳国际旅游城市品牌效应,发展已初见成效。一是交通便利,客流较为稳定。三个村寨均位于景洪市半小时经济圈内,旅游可进入性强,接待游客多为省外旅游团和散客,具备一定知名度。二是旅游业态丰富,产品体系完善。依托良好生态环境、傣族特色文化,曼掌、曼贺纳、曼丢三个村寨已具备集特色餐饮、傣家客栈、非遗体验、雨林漂流等旅游产品,产品体系相对完善。三是村民参与度高,原住民基本权益得以保障。曼掌、曼贺纳、曼丢三个村寨基本保留有傣族干栏式主楼,一楼用于从事旅游经营活动,二楼住人。村内百分之八十商铺为村民自主经营,基本做到人人参与旅游,人人支持旅游,让每一位村民享受村庄发展旅游的红利。
三、存在问题
曼掌、曼贺纳、曼丢村乡村旅游起步较晚,虽然已经具备一定知名度和人流量,但还存在以下问题。一是旅游基础设施不完善。三个村寨基础设施不完善的问题较为明显,公共厕所数量少、环境差,民宿缺乏标准化管理,设施差,乡村道路、电线电杆、公共场所布局混乱,人居环境亟待提升。二是旅游服务质量低,专业人才匮乏。村庄大多商铺、客栈为当地人自主经营,大多数村民没有受过专业训练,运营管理经验是市场意识较为淡薄,服务质量参差不齐,缺乏长远的规划和先进的发展理念,旅游专业人才缺口较大。三是优势资源缺乏整合,产品质量不高。曼掌、曼贺纳、曼丢均为传统的傣族村寨,傣族文化源远流长,非遗技艺丰富多彩,但目前开发程度良莠不齐,存在村民各自为政的情况,文化底蕴丰富的体验性产品发展粗放,产品附加值较低。民族特色工艺品缺乏整体包装营销,销售效果不佳。餐饮发展还处在农家乐时代,民族特色欠缺。
四、提升策略(基于资源禀赋好,发展处于起步阶段的乡村旅游发展建议)
(一)拓宽融资渠道,促进旅游基础设施升级
曼掌、曼贺纳、曼丢村寨基础设施仍有较大改善空间。除了争取政府财政支持,还可以依托独特资源进行招商引资,引入专业旅游开发公司运营管理,在完善旅游配套服务设施上,围绕食、住、行、游、购、娱六要素开展。住宿方面,进行整改升级,满足不同消费者住宿需求;交通方面,推动外部大交通与内部小交通相结合,配套具备一定承载量的旅游停车场,加速完成村内道路的修缮工作。
(二)培养旅专业人才队伍,有效提升服务质量
人才是推动发展的第一资源,乡村旅游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人才队伍素质和技能的提升。针对当前三个村寨旅游服务意识不足、人才匮乏的问题,要强化自身旅游软实力。强化当地旅游从业人员的服务意识,动员村民支持并参与到村寨旅游形象维护中,“形成人人支持、人人参与”的良好氛围;深入开展乡村旅游经营户、乡村旅游带头人、非遗传承人、乡村创客四类人才和乡村导游等各类实用人才培训,提升旅游服务品质;建立与高校、科研院所对点帮扶项目,大力培养高素质专业人才,鼓励优秀旅游专业毕业生、相关专业毕业生等回乡就业,为乡村旅游发展储备力量。
(三)加强顶层设计,政策赋能发展
发展乡村旅游的过程中,政府统筹全局、提供引导是促进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保障。首先,要制定合理的、阶段性的乡村旅游发展目标,科学规划乡村旅游各个环节,促进乡村旅游形成完整的产业链;其次,政府要统一规划乡村旅游区域,做好资源调查工作,减少盲目开发。
(四)深挖民族特色,升级旅游产品
曼掌、曼贺纳、曼丢失三个传统的傣族村寨,非物质文化遗丰富,包括章哈、傣族慢轮制陶、傣拳、贝叶经制作、葫芦丝制作及演奏、傣族剪纸、傣族织锦、傣族手工造纸技艺、象脚鼓制作等项目,但目前体验性产品发展较为粗放,文化传播功能不强,游客体验较差,要聚集产品提质升级,着重开发手工制品、农副产品、特色民宿和节日庆典,围绕在地文化,做精做细,打造高端旅游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