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韩信联想到姜子牙和诸葛亮
「小评论」
1.笔者在上一篇文章写道:「韩信的一生,跌宕起伏。韩信年轻时,遭受胯下之辱,心怀大志。韩信在项羽手下,不得重用,愤而投刘邦。刘邦重用韩信,韩信领兵打败项羽霸王,统一天下。韩信属于一名典型的「潜人才」,后来进入「人才」行列。这是一条潜人才的成长之路。笔者说的是:潜人才的成长很不容易,他们要遭受被人歧视的境界。他们要遭受被人为埋没的境地。他们要遭受被人打击的的境界。等等。潜人才一旦出现,任何人都难以阻挡他们前进的道路。」
2. 于是,笔者又想起周朝的姜子牙。
3. 姜子牙何许人也?
4. 姜子牙(?-约前1015年),姜姓、 吕氏, 名尚。 字子牙,号飞熊。又称太公望、师尚父、吕望、吕尚。 商末周初政治家、军事家、韬略家,周朝开国元勋,兵学奠基人。姜子牙垂钓于渭水之滨,遇见西伯侯姬昌,拜为"太师"(武官名),尊称太公望,成为首席智囊,辅佐姬昌建立霸业。周武王即位后,尊为"师尚父" ,成为周国军事统帅。辅佐武王消灭商纣,建立周朝, 灭商后受封于营丘(后称临淄,今山东淄博东北),为齐国开国之君。 辅佐执政周公旦,平定内乱,开疆扩土,促成成康之治,周康王六年,病逝于镐京。历代皇帝和文史典籍尊姜子牙为兵家鼻祖,百家宗师。
5. 与此同时:笔者又想到了三国时期的诸葛亮。诸葛亮何许人也?
6.诸葛亮:(181年-234年10月8日),字孔明,号卧龙(也作伏龙),汉族,徐州琅琊阳都(今山东临沂市沂南县)人,三国时期蜀汉丞相,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散文家、书法家、发明家。在世时被封为武乡侯,死后追谥忠武侯,东晋政权因其军事才能特追封他为武兴王。其散文代表作有《出师表》、《诫子书》等。曾发明木牛流马、孔明灯等,并改造连弩,叫做诸葛连弩,可一弩十矢俱发。于建兴十二年(234年)在五丈原(今宝鸡岐山境内)逝世。诸葛亮一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忠臣的代表人物。
7.汉末之当时之时,刘备依附于刘表,屯兵于新野。后来司马徽会
面时,表示:“那些儒生都是见识浅陋的人,岂会了解当世的事务局势?能了解当世的事务局势才是俊杰。此时只有卧龙(诸葛亮)、凤雏(庞统)。” 诸葛亮又受徐庶推荐,刘备希望徐庶引亮来见,但徐庶却建议:“这人可以去见,不可以令他屈就到此。将军宜屈尊以相访。”
刘备便亲自前往拜访,去了三次才见到诸葛亮(史称“三顾茅庐”)。与诸葛亮相见后,诸葛亮遂向他陈说了三分天下之计,分析了曹操不可取,孙权可作援的形势;又详述了荆、益二州的州牧懦弱,有机可乘,而且只有拥有此二州才可争胜天下;更向刘备讲述了攻打中原的战略。这篇论说后世称之为《隆中对》。刘备听后大赞,力邀诸葛亮相助,于是诸葛亮便出山入幕。《隆中对》是此后数十年刘备和蜀汉的基本国策。
8. 笔者评曰:人才都是需要我们去发现的。人才极少可能会凭空冒出来。千里马常有,相马之伯乐不常有。姜子牙七十二岁之时,如果不遇见周文王,恐怕就是一个河边垂钓的一位闲人。诸葛亮在五十多岁之时,如果不拜访诸葛亮,那么,诸葛亮就是一位山野高士,难以有出头之日。由此可见:「潜人才」的出现,需要一定的机遇一定的条件。一。需要慧眼识人的明君与伯乐。二需要战争或争霸的形势。乱世出英雄。战争考验人才。三。一言兴邦,一言也能丧邦。关键在于人才。
9. 今日之日:太平盛世之中有战争隐患与战争因素。所以:我们渴望人才的脱颖而出而精英荟萃。希望国家的人才政策越来越好。
「全文完」
黄盟原创
2023-07-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