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祥裕率弟子沈阳人文地理之旅探秘清昭陵
——盛京三陵考察手记之三
曾祥裕 曾海亮
阳春三月,春风送暖。这天正值星期六,沈阳北陵公园游人如织。
这里埋葬着清朝第二代开国君主、太宗皇太极以及孝端文皇后。
北陵也叫清昭陵。
偌大的北陵公园区域,前面大部分开辟成市民休闲场所,喧闹活跃,后陵区古松拥抱之中是神秘的陵寝,寂静阴深。
我们把昔日庄严肃穆的皇家陵园戏称阴阳世我们沐浴春阳,从大红门步入一条南北笔直的“神道”,神道两侧由南往北依次摆放“石象生”,在神道正中有神功圣德碑亭一座,碑亭之北是方城,方城正门曰“隆恩门”,城门上有楼,称五凤楼。
五凤楼为面宽三间,进深二间,上下三层,内外彩画油饰,式样颇像沈阳故宫的凤凰楼。
此楼是昭陵最高建筑,据说从前天气晴好时,登楼远眺,可以看见百里之外的辽阳太子河。但当下高楼林立,我们视线所及只有陵区内那人工湖碧波荡漾。
隆恩殿后是月牙城,月牙城正面有琉璃影壁,两侧有“磴道”。
月牙城之后是宝城、宝顶,宝顶之内为陵寝的“心脏”——地宫。
宝城之后是人工堆积起来的陵山——“隆业山”。
我们沿着宝城走了一圈,这是一座半圆形的城,城高二丈三尺八寸,周长六十一丈,又名“罗圈墙”。
青砖垒砌,上面有起象征作用的垛口和女墙。还有为排除积水的“荷叶瓶”等设施。
宝城中间的丘冢叫宝顶,又叫“独龙阜”。高二丈,周长三十三丈,用三合土(白灰、砂子和黄土)夯筑而成。
岁月侵蚀,宝顶也不再坚固,长起了歪树,在春风吹拂下树枝散乱。
中国皇陵坐山立向一般为子山午向,或兼壬或兼癸。
昭陵建筑布局也是立子兼癸。
建筑布局严格遵循“中轴线”及“前朝后寝”等陵寝规制。
值得一提的是按明清陵寝制度,对神道有许多限制,一是不许从神道这端看到另一端,中间必须有建筑物隔断,这寓意风水一眼望不断。
昭陵神道上建神功盛德碑碑亭,起到了风水一眼望不到头的效果。
北陵考察完毕,我们出来时夕阳西下,走出大红门回望五凤楼,感叹道,清昭陵保护如此之好幸哉!
对比之下当年雄伟的北宋皇陵现在已成农田,神道旁威武石刻已半掩在土中。
时代赋予帝陵文物承载之功,我们更需保护好这往日的雄伟,为后世留下一份珍贵历史物证。
相关链接
昭陵十景
昭陵有“十景”,这十景分别是“隆山积雪”、“宝鼎凝晖”、“山门灯火”、“‘碑楼月光”、“柞林烟雨”、“浑河潮流”、“草甸莺鷤”、“城楼燕雀”、“华表升仙”、“龙头瀑布”。
1.隆山积雪:
隆山即隆业山。山虽不高却草木葱宠。北方冬季高寒.降雪较多,每至严冬,隆业山白雪皑皑.宛如一条披鳞挂甲的银龙。横卧于陵寝之后。
2,宝鼎凝晖:
宝鼎高二丈,周围三十丈。表面用石灰涂成灰白色。每当太阳西斜,阳光照射在宝鼎之上,使宝鼎如同一面斜放的”镜子”.奕奕发光。
3.山门灯火:
山门即大红门。古时,昭陵与沈阳古城之间因无高楼阻隔,从陵前远望,盛京城城楼、墙垣、宝塔、殿顶皆历历在目。特别是每年正月十五上元节夜晚,站在陵前山门处眺望夜色中的沈阳城,但见灯火点点,若隐若现。如今,此情此景再也看不见了。
4.碑楼月光:
碑楼指神功圣德碑亭。相传,此楼顶上琉璃瓦成分特殊,夜间在月光折射下可泛微光。特别是每当十五日的夜晚,天空浩瀚,明白姣洁之时,楼顶的折射光线越发鲜明。
5.柞林烟雨:
“柞林”在东红门外以北。相传,每当夏季一阵大雨滂沦之后,天气骤然转晴,这时,柞林在阳光照射下会有一种烟雾蒙蒙的景观。原因可能是柞树叶子比其它时肥厚,易于吸收水分,阳光骤热,叶子含的水分蒸发下
蒸腾之故。
6.浑河潮流:
相传,浑河原先的故道在昭陵之前。有次昭陵大祭,正赶上河水泛涨,前来祭祖的官员全被隔在对岸.不能按时祭陵,官员因此受罚。因此.为防止类似情况再次发生,便将浑河改道沈阳城南。“浑河潮流”,指浑河改道前河水泛涨的情景。当然浑河改道之说只是传说。
7.草甸莺鷤:
“草甸”指的是陵后红墙以北的一片旷野。俗称“白草甸子”。
8.城楼燕雀:
“城楼”指隆恩门的五风楼。此楼地势高敞
,是鸟类的栖息处。它们在上面筑有许多鸟巢。每当黄昏.经过一天觅食的燕雀,从四面八方云集而来,围绕五凤楼上下翻飞。
9.华表升仙:
指的是丁令威学仙得道变成白鹤回故乡辽阳的传说。
10.龙头瀑布:
龙头指的是隆恩殿月台四角伸出的兽头,这些兽头实为排水口。每遇大雨,隆恩殿及月台上的积水从四角的龙头中如同瀑布一般喷吐而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