钦点智库创始人兼理事长陈柳钦教授:商业银行数字化转型还有很多“功课”要做


 

文|  陈柳钦  钦点智库创始人兼理事长、北京中宣文化研究院院长、教授

 

商业银行的数字化转型并不是一个新命题,这条路我们一直在走。商业银行具有天然的数字化基因,作为技术和知识密集型行业,具有采用信息提升业务效率的内生需求和天然优势。中国人民银行继2019年发布《金融科技(FinTech)发展规划(2019—2021年)》后,又于2021年末发布《金融科技发展规划(2022—2025年)》(以下简称“新规划”),相应地,中国银保监会也于2022年1月出台《关于银行业保险业数字化转型的指导意见》,这些为商业银行数字化建设迈向规范化和体系化指明了方向,国内银行业数字化转型建设工作相继紧锣密鼓地展开。当前,我国商业银行数字化转型呈现大行全面引领、中等银行奋力尾随、小型银行起步伊始的格局。
数字经济是未来经济发展的趋势。无论是时代和行业的演化趋势,客户体验的选择所需,还是银行业务变革转型的迫切要求,都决定了商业银行必须全面推进数字化转型。立足新时代、谋划新发展、贯彻新理念,商业银行立于数字化时代的差异化核心能力培育,成于内外部价值链的资源融合与风险管控。为了把握这个短暂的转型窗口期,商业银行需要走数字化转型的道路以符合时代发展的要求已经是业内共识。虽然在方向上已达成了共识,但实践并非易事。正如国内某位银行家所说:“跟随客户走入新的生态场景,却发现自己才是陌生人;努力打造数字化经营能力,却发现基础设施的筋脉还不通畅;想要搭上科技变革的快车,却感觉组织进化的速度还跟不上;想让组织更加轻盈,却发现文化的不够开放和包容让我们步履蹒跚。”
当前商业银行的核心系统、产品系统已经变得越来越复杂,而传统IT技术架构解决方案与支撑复杂产品系统的要求差距越来越大。为解决企业全局优化的需求和碎片化IT供给的基本矛盾,商业银行必须在边缘计算、云计算、移动端架构体系之上构建一套新的商业模式解决方案,即“数字化转型2.0”。如果说“数字化转型1.0”是基于传统IT架构和桌面端,那么“数字化转型2.0”是基于边缘计算、云计算、移动端为代表的IoT的新技术渠道。随着以5G、区块链、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数字孪生、人工智能等数字科技为引领的第四次工业革命的兴起,产业互联网发展进入快车道,居民消费转向线上并呈现个性化、定制化、多元化的趋势。与此同时,元宇宙概念开启了未来数字经济发展的一幅宏大图景。在元宇宙中,人们突破了时空壁垒,与现实世界互为延伸拓展,这也为商业银行数字化转型提供了新的想象空间。
在商业银行数字化转型工作落到实处中,仍然面临着一些阻碍和问题,具体有以下几点:第一、传统组织架构灵活性不强,敏捷组织尚未普及,跨部门合作困难。数字化转型在很大程度上颠覆了银行传统的工作模式,这对商业银行的内部管理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而商业银行传统组织体系难以适应数字化转型需求。传统组织体系下,银行部门分割、协同作业成本高、业务科技融合不够,难以形成创新合力,极大降低银行响应客户需求的效率,与数字化转型的敏捷逻辑大相径庭。组织能力是影响商业银行数字化转型成效的重要因素,商业银行需要通过组织创新提升组织能力以适应数字化转型。
第二、复合型人才短缺。人才是科技创新发展的第一生产要素,商业银行数字化转型自然也离不开专业人才的支撑。数字化转型减少了商业银行对一般业务人员的需求,而增加了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相当一部分商业银行在数字化转型过程中通过缩减分支机构与银行物理网点降低了劳动力需求。数据,要靠数据专才打标签、做处理,才能形成数据资产。数字化转型依赖于高素质的专业人才队伍。而当前银行缺乏既了解银行业务又兼具数据分析能力的复合型人才,从而弱化了业务条线的智力支撑,也影响了数字化升级迭代。
第三、数据治理能力薄弱。数字化转型十分考验商业银行对数据资产的理解,考验商业银行利用数据创造价值的能力。最初的商业银行数据库建设往往只是为了满足监管和报表报送的要求,数据仅仅是银行经营过程中的“副产品”。由于不同监管部门有不同的监管口径,导致商业银行内部数据往往依部门和条线而割裂,数据质量参差不齐,缺乏统一的规范和治理体系,难以综合利用、实现从“业务数字化”到“数字业务化”的转变。
第四、各种风险不断增大,合规监管力度有待进一步加强。在数字化过程中,商业银行面临的风险主要是市场风险、信用风险、流动性风险、操作风险等。在使用数字技术的过程中,可能会产生合规风险,防范合规风险与ESG(环境、社会和治理)风险很重要。例如,人工智能会表现出对女性、老年人的歧视,这会触发合规风险。在社交媒体时代,这种风险带来的冲击会很快被放大。在商业银行推进数字化转型过程中,相应的创新业务风险与科技伦理风险也会增加,对信息安全风险的防控还需要进一步加强。
商业银行开展数字化转型,并非某个部门或条线的责任,亦非技术手段的浅尝辄止,而是一场由内及外的自我革命。从国际范围来看,高度重视银行服务数字化趋势,放宽准入鼓励市场竞争,增加投入应对数字化挑战,建立敏捷柔性的银行服务体系,创新监管方式应对风险新形态,是发达国家商业银行应对数字化冲击的标准动作。国内商业银行数字化转型已然不是要不要,而是怎么样克服阻碍和问题持续转型的问题。数字化转型是一项艰巨的长期性系统性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
因此,我们要着力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基础工作。第一、要进一步优化组织架构。组织架构是现代商业银行高效运行的基础保障,组织架构设计是否科学合理,关系到银行的核心竞争力与服务能力。在银行数字化转型过程中,面临的最大挑战往往是原有组织架构难以支撑敏捷反应和快速决策。尤其传统银行通常是以产品为中心,采取相对割裂的部门制,IT又和业务相互独立。通过在整体数字化战略框架下结合数字化转型战略的优化,重塑组织架构和流程、提高IT基础架构数字化能力、推进人力资源优化和企业文化变革等实现组织创新,进一步提升组织架构的轻型、敏捷、智能、高效、活力。
第二、加大复合人才队伍的建设力度。人才是数字化转型的本源,只有加强复合人才队伍建设才能源源不断地为数字化转型事业注入新鲜血液,实现长远发展。要积极引入科技人才,提高银行业务数字化水平和金融生态经营能力,同时更要注重培养金融、科技、数据复合型人才,重点关注数据治理、架构设计、模型算法、大数据、人工智能、网络安全等专业领域。
第三、提升数据治理能力。数据是商业银行实现数字化转型的基础要素。商业银行只有具备了数据收集、整合和分析等一系列数据治理能力,才能真正实现对现有业务的赋能和改造,实现自身数字化转型。伴随着商业银行内部和外部数据的爆炸式增长,数据治理更成为打好数字化转型战役的重要前提。如何建立一个统一的数据治理框架体系,使之既能纳管使用增量数据和外部数据,又能规范提升存量数据和内部数据,成为商业银行数字化转型必须面对的现实课题。因此,需要建立数据标准与数据质量制度,制定数据治理战略规划,出台数据共享使用规范和行业标准,重构数据治理框架,构建大数据运营服务的闭环,建立全方位的数据治理体系。
第四、提升内控合规管理能力,扎实推进风控体系建设。合规经营是立行之本,是银行的核心竞争力。商业银行的经营,首要是以风控为本,在数字化转型工作的推进当中自然也不能忽略对风险的控制。合规经营是数字化转型的基础,是新时代银行核心竞争力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考虑到银行大量的数字化创新活动首先出现在监管边缘地带,或者不受监管约束的领域,依法合规经营是数字化转型的前提条件。商业银行要牢固树立符合数字化转型趋势的全面风险管理理念,要充分认识到完善内控风险评估管理同样是创造价值,坚信“合规经营就是核心竞争力”,加强风险治理能力,健全风控体系、夯实内控基础,敬畏风险、敬畏规则,审慎合规推动数字化转型。

【作者简介】 陈柳钦,男,1969年生,湖南省邵东市人,研究员,教授,著名学者,著名经济学家,产业经济、城市经济、能源经济、林业经济、金融问题和乡村振兴问题专家。曾在黑龙江商学院(现哈尔滨商业大学)、天津市对外经济联络局、天津市经济发展研究所、天津社会科学院等单位工作,被聘为天津市人民政府政策研究室调研咨询专家,天津市人民政府决策咨询专家。历任人民日报社《中国能源报》社评论部主任,中国能源经济研究院副院长、首席研究员,人民日报社《中国城市报》社副总编辑,中国城市管理研究院院长、研究员。现为钦点智库创始人兼理事长、北京中宣文化研究院院长、北京中邦农业研究院院长、钦点之星董事长、钦点财富网总编辑、乡村振兴志愿服务中心理事长、重庆乡村振兴战略研究中心特聘专家、浦江法治论坛副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