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何以成为资本?
昨天在微信里看到一篇关于为什么称“数据资本”而不称“数字资本”的文章,受到了启发,也想就此话题做个探讨。
探讨这个话题,我首先想到的是关于“数字”“数据”的定义。我开始在家里的第5版《现代汉语词典》上查找。该词典上,只有关于“数据”的定义,而没有关于“数字”的定义。它是这样说的:
【数据】:进行各种统计、计算、科学研究或技术设计等所依据的数值。
我担心还有新的定义,今天上午就到新华书店去查正在热销的词书。我在货架上查阅了四川辞书出版社出版的《学生实用现代汉语词典》、商务出版社出版的第7版《现代汉语词典》、典藏版《辞海》、第三版《辞源》等四本词书。《辞源》中既没有关于“数字”的定义,也没有关于“数据”的定义,这可能说明,数字或数据对于汉语词语来说,还是个后发事物。其他三本词书上关于“数字”或“数据”的词条跟第5版《现代汉语词典》相同,都只有关于“数据”的词条,而没有关于“数字”的词条;并且,四川词书的词条中少了“计算”二字。就此,我认为,可以把上述关于“数据”的定义作为标准。
就上述定义,结合新知识经济学,可以从如下几个方面看。
一是数据一定要数出有据。数据不是单纯的数字,而是数出有据的。进行各种统计、计算、科学研究或技术设计等所依据的数值,决不是胡编乱造的,而是对某种事物真实情况的真实反映。也就是说,数据应当是反映某种事物客观属性的,是有来源依据的。如果只是单纯的数字,人们不知道它来自哪里?代表什么含义?有什么作用、用途?如人们胡乱编一个或一组数字,这样的数字,不代表任何东西,没有任何实际意义,就不可能成为数据。要成为数据,必定是有客观准确的来源,有明确的事物指向,反映或代表事物的某种状态、含义等。这应当是数据应有的属性。比如,人口数反映的是特定时期(点)、地区人口数量,它是该时期(点)该地区人口数量的真实反映,而不是胡编的数字。
当然,事物本身并不产生什么数字或数据,数字或数据都是人造之物,如同衣服、书籍等,是人类有意而为的劳动成果,它属于人类社会的劳动产品、知识产品,属于人类的认识范畴,而不属于自然范畴。数字或数据之所以形成,是人类的认识使然、知识使然,是人的认知的体现。没有人类的知识以及人对事物的认知,也就不会产生数字或数据。因此,总体、本质上看,数据、数字属于知识范畴。
二是数据一定有某种使用价值,可以被人使用、利用。正如前述对于数据的定义,数据一定是用于许多人类活动、劳动的,被人类的许多活动、劳动所使用的。不能被、无法被人类使用、运用、利用的数字,也就成为不了数据,也就没有使用价值、运用价值、利用价值。数据要成为资本,形成数据资本,这还得先从数据的使用价值角度来看。反映事实、对人有用、并被人使用的数字就成了数据。也就是说,数据是被人使用的数字。
数据越来越对人有使用价值。特别是在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的社会背景下,数据对生产经营活动有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也就是有着越来越大的使用价值。掌握并运用了某种更及时、全面、准确数据的经营者,可能在市场化的生产经营活动中获得竞争优势,从而获得丰厚的利益。而没有掌握并运用更及时、全面、准确数据的市场主体,则可能在市场化的生产经营活动中处于劣势,从而导致竞争失败。这种情况下,前者所使用的数据就成了资本,就可以称那些被有效使用、转化为竞争优势、并给使用者带来丰厚利益的数据为数据资本。
三是对相同数据的不同认识和利用会产生不同的效果。需要指出的是,数据属于知识范畴、认识论范畴,对数据的使用价值同样需要有正确的认识。对于相同数据的使用价值(含义、意义、用途、作用),并不是所有人都有相同的认识和有效的使用。比如,一组关于粮食产量的分年度、分国别数据,对于不识货的人说,是没有多大意义的,而对于国家、粮食大生产商、大经销商、大投资商等来说,则有相当大的使用价值,它能直接影响政府和大市场主体的决策与行动,影响粮食市场供求关系、价格走向,从而影响百姓利益、社会稳定和国家安全。也就是说,数字变成数据及数据资本,关键是看人们对它的认识和使用,认识高、使用得当,那么,数字就变成了数据、变成了数据资本,否则,会被看成是几个没有任何含义、意义、没有使用价值的杂乱数字而已。
因此,数字变成数据、变成数据资本,既要看数字所代表的事物,即数字的来源、真实的含义,更要看数字使用者对数字的认识。认识越高,那么,数据的使用价值越能更好地发挥和利用;认识越低,那么,它的使用价值也就越难以有效地发挥和利用。
四是数据资本一定是指给生产经带来了增益的数据。哲学认识论告诉我们,“实践出真知”。人们的物质性劳动实践通常有两种成果,一种是获得物质产品,另一种是获得知识、精神类产品,这可称为劳动实践的“一举两得”“一劳两收”。在经济学中,经济学家们大都忽视了生产经营活动所获得的知识性、经验性、无形性收益。这是造成“经济科学”不科学的重要原因之一。
经营性增益通常也有种,一种是货币性增益,另一种是知识(数据)性增益。有的人投资,带来了货币增益和知识增益;有的人投资,既没有带来货币增益,也没有带来知识增益。前者的投资就转化成了资本,后来的投资仅仅是投资而已,并没有转化为资本。因此,广义地看,资本是能够带来增益的。我们常说“吃一堑,长一智。”如果“吃了一堑”,能够“长一智”,那么,这个“吃一堑”也可算是一种投资、资本。如果仅仅是“吃一堑”,却没有“长一智”,那么,这个“吃一堑”就算不上是资本,而只能算作投资或沉没成本。
大数据时代,“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人们的生产经营活动,可能会产生四种情况:一种是既获得了货币增益,也获得了知识(数据)增益;二种是只获得了货币增益,而没有获得知识(数据)增益;三种是只获得了知识(数据)增益,而没有获得货币增益;四种情况是既没有获得货币增益,也没有获得知识(数据)增益。前三种情况可以算作有增益,而第四种情况则只算是投资,而且可能是无效投资。现在,一些企业进行数字孪生,他们进行生产经营活动,不单纯是为了生产出物质产品,而是既生产出了物质产品,也为了同步生产出数据(字)产品,并且把数据产品作为主要产品。例如,有个高科技设施农业工厂,他们既生产生菜、西红柿等农产品,也同步生产出相关蔬菜生产的全过程数据,并且把数据作为主要产品,物质产品则属于次要产品,以便为之后成功复制该工厂、建立全自动化工厂创造条件。人类进行基础性研究、太空探索等,常常属于第三种情况。数据变为数据资本,理论上应该是通过在生产经营活动中使用某种数据,从而获得了某种价值形式的增益。只有促进了价值形式的增益,数据要素才可被称为数据资本。
行文至此,就可以对数据资本给出一个定义:能够使生产经营活动产生某种增益的数据。换一种表述:在生产经营活动中,由于使用了某种数据,从而使得生产经营活动获得了相对来说更为理想的成果,这种数据就可以称为数据资本。也就是说,使用或不使用该数据,会使生产经营活动产生不同的成果,使用了,成果就会更理想;而不使用,则相对地会使生产经营活动产生较差的成果。这需要使用因素分析法或要素分析法、比较法,才能得出公允合理的结论。事实上,“数据成为资本”这个概念或认识的形成,是建立在实践基础上的,是由于许多人在使用了某种数据后改善了自己的生产经营活动,获得了更为理想的成果,并因此在这样的大实践之上形成相应的认识,而对于具体的生产经营者和具体的生产经营活动来说,则不一定能够有这样的效果。因此,数据能否成为资本,不能一概而论,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参考书目:余青山,《新知识经济学》,北京,企业管理出版社,2023年6月
作者:余青山
电话:18071210116
2023.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