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刺激远没有反思市场制度缺陷有效


    同事说我非常忧国忧民,确实我一直力求做一个正直的,纯粹,完美的理想主义者。当我看到市场出现危机,看到人民陷入危难,我能感同身受,比如当初的汶川地震,以及当下的上海疫情,资本市场的走势等。每天早8点我会准时等待上海最新疫情的数据发布,并发出自己的判断与思考。

   最近除了上海疫情引起举国关注以外,就是资本市场的非理性下跌了。上证从2446到3721,而今天又下探到2886点,与启动点相差无几,而个体价格却面目全非,同时创指自1187点一路上涨到3576点,而今天下探到2150点,虽然表面上看创指相对启动点还有很大的上升空间,但反映在个体价格上更是面目全非。在这里尤其想强调的是价格,可以说整个市场4800只个体,许多个体的价格都是持续下跌的,这种现象必须引起重视,因为在一个价格向下的市场,即使操作手法非常娴熟的投资者也难逃亏损的命运,中国许多市场之所以有那么多投资者多因为可以通过智慧,勤奋创造财富,而资本市场可能是唯一一个长期风险远大于收益的市场,这是市场存在最大的问题。

  当下资本市场的走势也牵动各管理部门以及最高层的神经,可以说资本市场积聚国内除房地产之外的资金的蓄水池,它的非理性下跌直接消灭的是广大投资者的财富,进而对促消费,不断增加直接融资比重等都有直接的影响,稳定宏观经济大盘,一方面稳实体经济,另外一方面也要维护资本市场稳定。先是国务院金融委开会喊话,后到央行降准,再到央行,外汇局等发布的多条措施,以及最近的对房地产纾困,促销费20条等等,然而缺乏信心,而且恐慌情绪蔓延下,国内三大指数今天再创近一年多来新低,晚间会议规格再次提高,中央财经委会议召开,发布政府与社会资本实行合作模式,全面推动基础设施建设(新老基建),中央呵护市场有加,这个大家都能感受到,但我想相对政策刺激,没有及时反思市场制度缺陷有效,而且更为根本。毕竟市场是有4800多只个体的市场,你来个政策不可能雨露均沾,而且极易将市场引入跟着政策方向走的方向,不利于全市场的发展,而真正对市场有效的就应该从内部找缺陷,并及时修正,纠偏。

    首先在市场功能上要再认识,比如投资与融资的关系,当下是过度看重融资,而忽视投资功能,导致过度追求满足更多企业的上市要求,而忽视市场的扩容与市场的承受能力,比如新股频破发就是融资重于投资的实例,更重要的是存量利益与增量利益的问题即当下市场是有4800多家上市公司的市场,每年增加个200-300家对总体的数量影响很小,但对市场的心理影响很大,这样因增量而损害存量利益维持的基础是得不偿失的,当然对一些业绩巨差的退市是必要的,但之前募集的资金要建立投资者赔偿准备,至少有出有进,且出能保证投资者得到赔偿,才能大致平衡,同时注册制下新上市的公司质地就好了吗?如何为投资者把关也是一个问题?我认为把关者不一定会具有慧眼,甚至有时会被迷惑,此时建立必要的制度,比如对大小非减持的更严要求,对投资者因为公司造假,业绩巨亏而退市要给与赔偿。

   再次就是机构的投资定律上,本轮牛市超级机构利用募集权从市场源源不断汇聚资金投向极有限个体,进行非理性疯狂炒作,比如一些个体相对近五年底部上涨都10倍甚至几十倍,而其它大多数个体相对底部几乎没有什么上涨。而那些个体是不是像宣称的那样质地那么好,退一步来说即使业绩不错,一年多估值上涨1000%,而业绩上涨才20-40%,用业绩增长来消化估值增长就是欺世盗名,强盗逻辑,试问就是买房子,每年价格上涨20%,有人愿望今天花50年后的那个价格去买吗?而像低估值的大金融,中字头却长期低迷,市场中各方各有各的目的,说好的壮大机构投资者可以增强的市场稳定,而壮大后的机构却更多的为自己小集团的利益,而罔顾整个市场全局的利益,因而对机构的持仓比例以及运作模式要从制度上加以约束,规范,纠偏。

  还有就是交易的科学性问题,在我看到的现象就是许多投资者喜欢满操作,而当市场或个体上行时固然能获得更大的收益,但是中国市场历来是波动率非常大的市场,你可能绝大多数投资方向都对,但就是有那么两三次的失手,如果不能及时止损,就可能三五年无翻身之日,所以无论是机构还是个人都要有风险意识,都要在讲究操作的科学性,而不是仅凭着资金募集权闷头在极有限个体上疯狂牟利,要知道价格推升后,如果没有接手盘,账面上的利润还会慢慢打会原点,市场需要慢,慢即是快,慢才能不断吸引场外增量资金,慢才易维护市场的稳定,实现市场的行稳致远。

    综上市场主体已经4800多个,总量已可观,同时也积聚了大量的流动性,如何实现市场平衡,实现良性循环很重要,而潜力既希望不断场外的政策刺激和增量资金,更重在市场内部体系与运行机制的治理与纠偏,真正实现投资与融资并重,实现双资市场的良性循环,实现中国资本市场的长治久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