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融余额创新高,“跛脚”格局须改变


     据统计,截至9月9日,沪深股市融资融券余额达1.91万亿元,也创下2015年7月以来新高,其中融资余额1.74万亿元,融券余额1722.3亿元。融券余额占两融余额比例为9.02%,与此前相比已大幅提升,但两融业务仍然呈现“跛脚”现象。个人以为,“跛脚”的两融格局须改变。

 
    券商的两融业务开展已有多年。当年推出券商两融业务,既是券商业务的创新举措,也为券商摆脱靠“天”吃饭的困境立下了“汗马功劳”。继经纪、自营、投行之后,两融业务逐渐成为券商新的利润增长点。
 
    2015年的股市“疯牛”行情,曾经让两融业务引起市场的极大关注。其时融资额的大幅增长,也助推了沪深股市不断向上拓展空间。不过,在场外配资引发市场大幅大跌之后,融资额的大量偿还,最终又导致市场出现“多杀多”效应,并推动股指的大幅下挫,也让整个市场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与2015年的市场不同,目前的沪深股市走势波澜不惊,也没有步入牛市行情中,但两融余额能够创出新高,这是其引起市场关注的重要原因。不过,此次两融余额创新高,客观上又是水到渠成的结果。
 
    一方面,随着挂牌的上市公司越来越多,两融标的规模快速扩张。与当年两融标的股票数量相对有限不同,2019年两融标的股票开始大幅扩容,数量从950只增加到1600只,另外科创板、创业板注册制股票自上市之日起即成为两融标的,导致标的股票已超过2000只。标的股票的增加,意味着投资者选择的标的越多。投资者在不同融资目的、风险偏好的加持下融资融券,两融余额自然会出现增长。
 
    另一方面,两融业务开户数量的增长,为两融余额增长提供助力,这一点在机构帐户表现上同样明显。根据Wind统计,今年上半年机构投资者信用账户新增开户数为6396户,相比去年同期新增4502户,增长42%。信用帐户的增加,实际上表明两融业务需求端的增加。
 
    此外,两融业务结构所出现的变化,对于两融余额的增长同样不可忽视。Wind数据显示,2015年末融券余额不足30亿元,2019年才到百亿元。而截至9月9日,融券规模已飙升至1722亿元,与2015年末相比已不可同日而语。
 
    值得注意的是,此前两融业务中的“跛脚”现象非常明显。比如融资余额、融券余额在两融资业务中的占比,常常是融资余额占两融余额的97%甚至是98%以上,而融券余额占比则低于3%甚至是2%,这一现象显然是不正常的。虽然目前融券余额占两融余额比例已提升至9%以上,但对于两融业务而言,这一比例仍然明显偏低。
 
    两融业务出现“跛脚”现象,会产生多方面的负面影响。融资额的增长,有利于推动个股的上涨;而融券额的增长,则对股价的上涨会产生抑制作用。因此,两融出现“跛脚”现象,并不利于个股估值的合理性,反而由于融资大量买入引发的助涨功能,导致个股估值的虚高,也将进一步放大市场的投资风险。反过来讲,当市场出现调整,而融资资金开始偿还时,也将对个股股价产生打压作用,此时,其助跌的功能又开始发挥作用,此种情形在个股融资额远远高于融券额时将更是如此。因此,“跛脚”的两融业务,背后所隐藏的风险是不言而喻的。
 
    消除两融业务“跛脚”现象,重在大幅增加券源的供给,这需要充分发挥上市公司大股东、中证金融公司、券商,以及基金公司等的作用。当融资余额与融券余额占两融业务的比重逐渐趋于平衡时,既有利于个股估值的合理性,也有利于市场风险的防范。而且,作为开展两融业务的券商也能从中实现利益最大化。从这个意义上讲,改变两融业务中的“跛脚”现象,能够产生多赢的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