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修炼大成拳桩法不容易,中国大成拳研究会张礼义主席为《二人集》作的序言,最后一段不到两百字,用了七个“熬”字。最后一句话说:“邓匡林、于冠英就是‘熬’的实践者。”我们以前常说,世界上最怕“认真”二字。为什么?因为“认真”是熬出来的,是一个熬的过程。但“熬”也不可怕,熬三五年或七八年之后,就是匡林老师说的“试之愉快,习之甜蜜,悟之入道”的境界。我自己觉得很庆幸,算是基本上“熬”了过来,当下就在“悟之入道”这个门前闯关。
我学习大成拳站桩三年多来,尤其自2019年9月拜师修炼一年多来,对国家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大成拳在祛病疗疾、强身健体方面的突出功效体会深切。但我现在已经不关心这个,这是人体植物神经系统管的事,只要你坚持站桩,身体越来越健康,疾病越来越减少,这是一个自然而然、一桩成就的过程,自主神经系统会管好这件事,不要我们操心。
我现在最关心的,是站桩的最高境界,就是“悟之入道”的问题。这个境界需要用心去体认、体证,是一个真修实证的问题。在《二人集》里边,于冠英老师写有六句话,谈到“认识论”和“本体论”这两个关键词。第一句——“在‘本体论’上,我们在‘静态’的站桩、打坐修炼中,体证到‘天人合一’‘天人相应’‘物我齐一’的真实不虚的存在。”(《序二》第3页)第二句——“我们可以由‘认识论’进入到‘本体论’。”(《序二》第4页)第三句——“‘心知’是认识论的范畴,然而在武学、拳学的层面上,必须要进入本体论的范畴,即一定要达到‘身知’的阶段。”(第43页)第四句——“这是超越了认识论之后的‘本体论’。”(第53页)第五句——“如果说对大成拳的概括与定义,尚可在‘认识论’的范畴中予以解答、表述的话,那么,在进入‘本体论’之后,若没有实修实证的功夫,则是难以做任何阐释的。”(第85页)第六句——“那么此次的《大成拳释义》,所展现的清晰完整的‘全景图式’,则更多地表现为一种本体论的体证。”(第86页)
冠英老师这里讲的“本体论”,以及匡林老师写在《二人集》里边的《站成一片》文章,我确认就是站桩的最高境界,就是天人合一、天人相应的境界。青年国学家廖彬宇先生,他是当今对传统文化最有发言权的国学家之一,他在《国学旨归:干支哲学》的《作者自序》中写道:“余曾与钱穆之子钱逊先生交谈,钱逊先生尝言:‘先父在世时,尝谓“天人感应”与“天人合一”之思想,恐是吾悠悠古国对世界人类之一大贡献!’”这就是说,我们这个五千年悠悠文明古国,对世界人类最大的贡献,便是这个“天人感应”、“天人合一”思想,这个思想就是大成拳浑元桩“站成一片”的“本体论”思想。我相信我已经知道这个最高境界,但我的知道还是“认识论”,没有达到“本体论”,因为我还没有一个法门或一条捷径,能够进入这个人天合一的“本体”境界。
俗话说“师父领进门,修行在个人”。这个从“观徼”开始,到“观复”、“观妙”,即由“认识论”开始,到“站成一片”进而“天人感应”,最后达到“天人合一”之“本体论”,亦即《楞严经》说“我今思惟即思惟体”的过程,也就是古代禅宗说,从“看山是山,看水是水”,到“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再到“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的过程——师父是没有办法教的,师父只能用诗偈言语,或用打棒子的办法来启发。所以“悟之入道”要靠因缘,当然可能也不是因缘,即《楞严经》说的“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二
但我这里想说一个绝对的因缘,或者是一种偶然,当然偶然之中有必然。我从匡林老师的《觉偈》这本书里边,从其中的《知知偈》和《无知偈》上悟到了路径,而且立即进入境界。《知知偈》说:“(一)一说山川人皆知,可惜知之亦非知。知之不知何为知,欲知知之不在知。(二)茶香酒韵众皆知,可惜知之亦未知。知觉不知何为知,欲知知了不沾知。”《无知偈》说:“(一)一诺言知之,立堕入无知。无知知知之,知之亦无知。(二)知去哪里了,笑看人知之;知之得去知,去知亦无知。”匡林老师这两首偈里边,有两个“知”:一是主位本体的能知,即于冠英老师所说的本体论;一是宾位客体的所知,即于冠英老师所说的认识论。站桩时一念断掉所知,剩下能知,这便是人天合一的最高境界。我发现自己做起来很容易,不知为什么以前去做会那样困难。例如夜间起来小便,常会有凡尘影事冒出来干扰,使得心随境转睡不着觉,但一念断掉纷纷扰扰的所知,就会很快入睡,真是很简单,真是涅槃无漏真净,连梦都不会有。
就因为这个启示一下打开心门,我在收集初编《觉偈》书稿时,便打破原先按照写作时间先后来排序的方式,把专门写大成拳法尤其大成拳浑元桩的诗偈分为“拳一”、“拳二”,其他分为“觉一”、“觉二”、“觉三”,并在“觉一”里边又打破时间顺序,把后写的《知知偈》和《无知偈》提前排在诗集的第二首、第三首。第一首《觉偈》是书名。这样一来,“觉一”、“拳一”都是描写站成一片、人天合一的本体能知境界,是“观妙”部分;“觉二”、“拳二”则是法门通道,是“观徼”、“观复”部分。“觉三”是写贵州和兴义家乡情怀的,当然里边也有抒写修行法门和境界的作品。《煮雪》自由诗集也有许多写大成拳法和禅桩修行的作品,是按创作的时间顺序来安排。总之,作者援武入道、援诗入道、援商入道,这种仙风道骨的气息和影响力时时处处都在。
把《一诗一吟》的《觉偈》书里边这首《知知偈》,与二千五百年前老子《道德经》第七十一章“知不知上,不知知病;圣人不病,以其病病;夫唯病病,是以不病”这段经文,进行对比阅读,我一下恍然大悟。也就是说,这个悟道法门是一脉相承的,所以我写了两句偈:“见道诗章何处寻,诗落邓家数邓名 。”老子和邓名讲的能知知性这个本体,就是我们站桩的最高境界!
有人说不太理解这个“能知”、“所知”的含义。其实“所知”好理解,世间所有知识和万事万物,邓名老师用“山川”和“茶香酒韵”来代表,都是“知”的对象,这是所知,是宾位信息、对象知识,属于认识论。英文讲的Information和Knowledge都是所知,Learn和study也是所知,都是认识论。我们世间生活,天天就做老子《道德经》第四十八章讲的“为学日益”这件事,千百年来极少例外,可谓“知识越多越反动”,离道、离能知本体越远了。
三
能知是什么?比如唐朝著名的天皇道悟禅师生病,他跟普通人一样叫痛。弟子都觉得脸上无光,恳请师父不要叫唤,说师父您是得道高人,这样哎哟叫痛,会名誉扫地!天皇道悟禅师说:我叫痛,但有一个不痛的东西在里边,你们知道不?徒弟说不知道。师父说你们不懂,叫痛的不是我,那个知道痛而自身不痛的才是我。我还打过比方,说比如吴文辉师弟,你回家时夫人说你喝酒醉了,你就说我是喝醉了,但有一个不醉的东西在里边,你知道不?夫人说不知道。你就说你不懂,那个喝醉的不是我,在醉的后面有个不醉的知性,那个才是我。能证到这个能知知性,酒就醒了,喝醉了跟没喝一样,而且酒量会增加一倍!
我们站桩最高的境界,就是要找到这个能知、本体、感应、合一的境界。你说我站桩站错了,姿势不对,可是你知道站错的那个能知本身,却是不对也不错,能证到这个,就人天合一了。所以《知知偈》就这么厉害,它让我突然就轻松开窍了,并体认到南怀瑾叫做“黑咕隆咚”的那个东西!这个“黑咕隆咚”的东西,就是《道德经》第二十一章说的“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的知性。
这个能知的本体知性,历来叫法很多,比如道家叫“道”、“大道”;佛家叫“能知知性”、“能见心性”、“第一义谛”、“一真法界”、“了义法相”、“甚微细智”、“明心见性”、“自性”、“佛性”等。邓名老师在《煮雪》、《觉偈》书中,有多个代名词,如“心画”、“本能”、“本心”、“初心”、“知见”等。其中“初心”用得最多,为什么?因为“初心”这个第一义谛,是处在一真法界和《华严经》讲的“了一切法真实性”的初位,没有妄想、分别、执着现前,与“一切菩萨从初发心”的“初发心”完全同义。其实叫什么名称无所谓。我比较喜欢唯识学称呼的“自证分”,非常形象,很有见地,比较科学。关键是你要做功夫,比如站桩或者打坐去体验、证悟它。证悟这个站桩的最高知性境界,就叫“证自证分”。
老子《道德经》说“知不知上”的第一个“知”(体悟、体知)和“不知”,“不知知病”的第一个“知”(体悟、体知)和第二个“知”,都是能知。为什么强调“不知”呢?因为你要通过读书万卷的知识研究,是不可能了解知性的。知性的特质、属性是不知,是能知,或者说是不知的能知。就是邓名老师《知知偈》说的“可惜知之亦非知”、“知之不知何为知”、“知觉不知何为知”、“欲知知知不沾知”的最后一个“知”。“茶香酒韵众皆知”的“知”,“可惜知之亦未知”的第一个“知”,“知觉不知何为知”的第一个“知”,“欲知知了不沾知”的第一个“知”,则是所知。能知是体,所知是用,所知是帮助理解和证知能知的法门。能知是自证分,通过所知比如站桩,来合一人天,就叫证自证分。
在《觉偈》书中,紧接着《知知偈》的,是另一首《无知偈》。《无知偈》的口气比较硬,那个意思就是——前边讲《知知偈》你不懂,你又要去守那个不知,用烦恼去寻求清净,把能知变成所知,把本体转为客体;那么《无知偈》就要打屁股,还要骂,有点像老子说“不知知病”那种骂了!
儒家也是有点意思的。我们来看儒家,它如何讲究和证悟这个能知本体。儒家“四书”的第一书《大学》说:“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一共是七个字:知、止、定、静、安、虑、得——可谓儒家修行、认知的七步功法。我们大成拳也是七步功法。如何过“定”这一关?孔子在《论语》的《颜渊》篇中说:“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为什么要“勿视”、“勿听”、“勿言”、“勿动”呢?因为你一“视”、“听”、“言”、“动”,就立刻产生所知,立刻出现宾位客体信息,当然也就同时离开能知主体了,就不是“我今思惟即思惟体”了,而是“可惜知之亦非知”、“可惜知之亦未知”了。
四
佛家讲究这个能知主体,它是最高明的。当然原先我也不知道,也不晓得,读经时像读天书一样,因为得到《知知偈》的启发、启示,才恍然明白的。明白之后,那些障碍真是兵败如山倒,一下踢开所有绊脚石,如大江大河一泻千里,脑子一片空灵灵,有种一通百通的感觉。
在《楞严经》第二卷,在一个法会上,释迦牟尼和波斯匿王对话。波斯匿王悲叹世事无常,变化在“念念之间不得停住”,释迦牟尼就问波斯匿王:“汝年几时见恒河水?”大王回答他三岁时见过恒河水。释迦牟尼说大王啊,你老是悲叹“日月岁时念念迁变”,那么“汝三岁见此河时,至年十三,其水云何?”大王说“如三岁时宛然无异,乃至于今年六十二,亦无有异”。释迦牟尼说,在你身体里边,总算有个永恒不变的东西了,这就叫“见精”。那么“汝今自伤发白面皱”,可是“此见精性未曾皱”,就说你三岁时见到的恒河水,并没有像你发白面皱那样,变出白发和长出皱纹呀!
我们站桩,就是要找到这个“见精”,亦即能知、见性,它是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的。为什么老年人喜欢回忆过去?我五十多岁时见到一个老奶奶九十多岁,我和她并排坐在沙发上,她唱年轻时候的歌给我听,还拉着我的手打拍子。她就是在找回那个永恒不变的东西,如果一切都变了,那还要回忆干什么?那就是见精。如果人生没有这个见精,很快就老了,很快就死了。所以年轻人最大的功德,就是倾听老年人倾诉,体会、体认那个见精。今天在座的年轻人,在听我们老年人谈过去,这是你们的功德,也是福报。
我们说读书的最高境界,是和古人对话,也是找回这个永远不变的见精,就是“证知此心不生灭地”。比如你读《道德经》,真正能够和老子对话,那你就活得和老子一样长,已经两千五百岁了,这就是《道德经》第三十三章说的“不失其所者久”。这个“所”,就是那个能知知性的本心、见精所在。但如果你“遗失真性,颠倒行事”,就是《楞严经》说的“失却本心,妄认缘尘,分别影事”,就无法体认这种人天合一的最高境界。
《楞严经》第二卷有一段经文:“见明之时,见非是明;见暗之时,见非是暗;见空之时,见非是空;见塞之时,见非是塞。四义成就,汝复应知,见见之时,见非是见,见犹离见,见不能及。”意思就是——能见到光明的这个见,本身并不是光明;能见到黑暗的这个见,本身并不黑暗;能见到空无的这个见,本身不是空无;能见到堵塞的这个见,本身并不是堵塞。明白这四个意义,就应该知道,能见所见之时,能见并不是所见,能见是离开所见的,不能在能见之上再加一个所见。
有天晚上,我在站桩差不多两个小时后,突然脑子一闪念,把《楞严经》这段经文的能见之“见”,全部换成邓名老师《知知偈》、《无知偈》的能知之“知”。那就是——“知明之时,知非是明;知暗之时,知非是暗;知空之时,知非是空;知塞之时,知非是塞。四义成就,汝复应知,知见之时,知非是见,知犹离见,知不能及。”最后四句经文的所见之“见”,也可以换成邓名老师《知知偈》、《无知偈》的所知之“知”,那就是——“知知之时,知非是知,知犹离知,知不能及。”我当时这样一念,真是如醍醐灌顶,茅塞顿开,欢喜万分!
五
前边讲这么多,就说我们站桩三五年“熬”出来,过了身体关,这还不是最高的境界,不是最终的目的。最高境界是匡林老师说的“悟之入道”。这个“道”是什么?就是儒家讲的“天人合一”、“天人相应”;就是老子《道德经》讲的“观妙”、“能知”,就是道家讲的“道”、“大道”;就是佛家讲的“能知知性”、“能见心性”、“第一义谛”、“一真法界”、“了义法相”、“甚微细智”、“明心见性”、“自性”、“佛性”、“自证分”、“证自证分”;就是南怀瑾讲的“黑咕隆咚”;就是冠英老师真修实证的“本体论”,匡林老师真修实证的“站成一片”,《知知偈》、《无知偈》讲的“能知”。邓名老师在《煮雪》、《觉偈》书中,还有多个代名词,如“心画”、“本能”、“本心”、“初心”、“知见”等等。
这些概念既是境界,又是法门。我是从冠英老师讲的“本体论”,尤其从匡林老师讲的“站成一片”和《知知偈》、《无知偈》这里,初步体认到这个境界。那么站桩达到证悟能知、人天合一的境界,会产生什么结果,会有什么功效?可以说,这个效果是无比巨大、万分绝妙和神奇的。
我列举几点。第一,是获得法身自在和化身成就。像邓名老师,我们说他写的诗境界绝高,他的《一诗一吟》写了不少情诗,十分优美,寓意深刻。但这只是他的化身,套用《楞严经》经文来说他的化身,这个“套话”就是——“若诸众生,喜谈恋爱,爱读情诗,我于彼前,现谈恋爱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一般大众喜欢谈恋爱,喜欢读情诗,那么我就化身为写作情诗的诗人,通过写情诗来向你说法,来满足你的嗜好、趣味,在这个过程中就慢慢改变你,度化你。邓名老师还是商人,那就是——“若诸众生,喜欢赚钱,热爱经商,我于彼前,现企业家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他还是武术家,那就是——“若诸众生,喜欢打拳,热爱武术,我于彼前,现武术家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他有很多化身,因为他修得了法身,而且法身自在,因此应化身比孙悟空“七十二变”还多。用《易经》的话讲,就是“居贤善俗”,善于运用俗世间的很多法门,善于扮演多种角色。用《楞严经》的话讲,就是“随众生心,应所知量”。你想要什么,我就回应你什么;你能理解到什么程度,我就回答到什么程度。修得法身自在的人,就是这种智慧万能的教育家。
第二个功效,是得长寿。所有人都关心和追求长寿,都怕死。但是很多人不知道法身的长寿,因为没有修得法身;犹如说长命百岁,但你连命都没有,如何能够长命百岁。对寻求稳定丰满有意义的人生来讲,向过去延伸生命比向未来延长生命重要。老子《道德经》第三十三章说“不失其所者久”,那么你修《道德经》靠谱上道,把法身之“其所”,延伸到与老子同时,那你现在就是二千五百岁了。既然能够向过去延伸生命,那么向未来延长生命,就是自然而然的事。所以像邓名先生,他将来百年归天,只是死掉自己的三分之一,死掉肉体报身而已,法身、化身是永恒的,这就是得长寿。
第三个功效是除烦恼。我在《论无意本能与大乘之境的体用关系》文章中,讲烦恼是宇宙膨胀加速对人体的消极危害作用。消除烦恼唯一可行的妙法是养静,犹如晕车者需要极度安静一样。最深的静定是禅定,而在禅定诸法中,最安全有效并且易学易行的禅定又是大成拳养生桩的桩定。用静定、禅定、桩定大法,可以有效地淡化、消解宇宙膨胀带来的烦恼。
第四个功效是开智慧。我在去年10月举办的第三十二届大成拳交流大会上有个发言,题目叫“大成拳是智慧拳”,就是专门讲通过站桩,如何进入最高境界开智慧的。第五个功效是了生死,佛家讲得很多,讲得极好,是终结真理。
实际的功用不止这些,这里只是例举说明。在此,我要深深地感恩邓匡林、于冠英两位老师,你们通过真修实证发出的智慧真言,让我收获如此巨大,这是我晚年修行最大的福报!
(2021年5月16日,兴义富康国际会展中心和谐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