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祥裕风水团队云南之行 发现大理“妙香古国”佛教建筑太美
曾祥裕 曾海亮
从云南回到赣州,写完鸡足山风水考察记后,琐事缠身,一直没有时间写下篇。但是,睡梦中大理的佛光常洒心田,一幕幕礼拜古老寺院的情景清晰地浮现在脑海中。
大理,是我们梦牵情绕的精神故乡
曾祥裕风水团队云南之行在大理承蒙不少学识丰富的法师引领我们穿梭在崇山峻岭中,寻访一个个古老的佛教寺院,感悟了悠久佛教韵味;同时,在重建古老寺院中发挥曾祥裕风水团队的专长,不辞辛苦地辗转在群山之中,勘测风水,选址点穴。此间,披星戴月,沐浴风雨,不觉疲劳,因为有幸有缘为传承佛教文化做点贡献,其乐融融。
大理佛教历史悠久
大理在云南省西部,东距昆明的四百余公里,为滇西交通孔道,也是著名的古战场。城西依点苍山,城东滨洱海,风光秀丽。作为“边地”,大理在汉代已经有名,赫然载于史书。当时为益州郡地,置叶榆县。唐代中叶,南诏蒙氏自立为南诏国,并建都大理。
今天所见的大理古城系唐贞元间(785~804)南诏孝桓王所建,历代虽有重修,壮阔规模依然可以想见。南诏大理时的都城(羊)苴咩城,位于今大理古城西。
大理佛教始于何时?
说法不一,一说自西南的丝绸古道自印度而来,或经藏区,或经缅甸阿拉干;又一说边主来自汉地蜀中。
是什么原因让偏隅一方的少数民族信奉佛教?任何宗教都是人为营造让人们和谐相处的精神桃花园,当人们处于文化落后环境中时,对天灾人祸无可解释时,更借助祈求外力趋吉避凶。
相传, 大理的佛教,传入较早的是大乘佛教的密宗。
密宗,印度语叫“阿叱力”,意为“轨范”、“导师”,因此又称阿叱力教,其僧人称为“师僧”。密宗僧人有家室,世代相袭。他们不乏通经文、有文学、艺术造诣的高手,创造许多优美的神话,为南诏、大理国统治者崇敬,拜为“国师”,其活动渗透到政治、军事、社会各方面,密宗僧人阿叱力因而获得显赫的地位。他们中也有不少“功行艰苦,深入民间,长于拓殖”的人, 帮助人民找水源,治水患,开荒地等等,受到信徒的崇拜。但阿叱力主要传播的是“三密” (诵咒、结印、心想)和念符咒、施法求、驱鬼、禳灾,祈佛等迷信活动,使人们幻想来生能到达“彼岸世界”。
在大理这片神奇的土地上生活的白州各族人民,长期以来,一直倡导人心和美,人际和善,自然和谐。虽说大理经济和文明不发达,但是当地人民的忠厚善良,接纳了佛教的三大体系(除了密宗外,还信奉禅宗、华严宗等)在这里都生存,这里还是云南境内的佛教支系阿吒力教主要流传地。
大理佛教兴盛的情景在元代郭松年《大理记行》中说:“此邦之人, 西去天竺为近,其俗尚浮图,家无贫富,皆有佛堂,人不以老壮,手不释数珠,一岁之间,斋戒过半,绝不茹荤饮酒,至斋毕乃已,沿山寺字极多, 不可碑记”。这是对当时佛教盛行的写照,因此,大理有“妙香古国”的别称。
不可否认,佛教已成为大理国用来巩固政权的工具,历代国王都争相建寺、造塔、铸佛、写经,礼佛成为朝野上下竞相仿效的时尚。其目的就是借以安抚民心,劝导人民安分过日子。
在大理历史上曾有过佛教与政权的姻缘。《南诏野史》记载:“帝好佛,岁岁建寺,铸佛万尊。”并且在大理国时期,官员都要从僧侣中选拔,而王室的成员很多人都出家为僧。据史籍记载,大理国的22位国王中,就有9位“逊位为僧”,成为中国历史和世界佛教史上一个非常奇特罕见的现象。南诏大理国这种十分崇尚佛教的遗风,一直被延续下来,影响了后面的朝代。
妙香佛国寺院游
大理地区,遗留的寺塔甚多,如崇圣寺三塔、感通寺、宏圣寺一塔、大石庵(观音塘)、无为寺等古刹,皆有重要的历史文化意义,也有风水考察价值。
(1)崇圣寺三塔:历经千百年岁月沧桑
崇圣寺三塔
曾祥裕风水团队曾礼拜过杭州的灵隐寺,领略了皇家寺院的壮观,这次参拜崇圣寺三塔同样为其气派啧啧称赞。
大理地区古塔极多。据地方志书及专家调查,共有100余座。至今存于地面的约有40多座。各塔就性质而言分两类:一类是作为佛的坟墓——安放舍利用的佛塔,如崇圣寺三塔等;另一类是依道教或风水先生的观念建造的各类风水塔,如文笔塔、镇蝗塔等。依建筑艺术之雄伟、高超而言,当推崇圣寺最为典型,主塔即千寻塔通高69.13米,凡16级,为典型的密檐式空心四方形砖塔。由第二层起,佛龛和窗洞交替向上,墙厚随塔身增高而收缩。塔心部分,四壁基本垂直。塔顶上置塔刹,塔顶四角有固定“金翅鸟”的两根爪形铁柱,其外包铜皮。与千寻塔相辉映的南、北二小塔,其相距97.5米,距大塔约70米,三塔矗立成三足鼎立之势。
崇圣寺是大理佛国的标志
崇圣寺三塔,位于云南省大理市大理古城西北角的应乐峰下,屹立在规模宏大、号称“百厦千佛”的崇圣寺山门前,塔以寺名。
唐宋元明年间,游人频频登塔远眺,在塔上赋诗题字。塔顶的四角,各有一只铜铸的金翅鸟。塔顶还有金属塔刹、宝盖、宝顶和金鸡等。底部镶嵌着镌刻在大理石上的“永镇山川”四个大字,它是明初被朱元璋封为黔国公的沐英后裔孙世阶手书。字体雄浑遒劲,刚毅秀拔。
之所以写这四个字,原因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法是大理地区历史上水患多,恶龙作怪,因此要治水就要先治龙,可龙唯独只尊敬塔畏惧大鹏。因此只要塔和塔上的大鹏金翅鸟存在,龙就不敢作恶,水患当然也就减少了。另一种说法是,明朝时,地处边疆的大理地区已成为其版图,为了充分表达对这块版图的坚守之意,在屹立不倒的塔基上 "题字刻碑"就再合适不过了。
经测,大雄宝殿、六祖殿坐山立向为庚山甲向兼申寅。
(2)感通寺:苍洱驰名第一山
感通寺位于云南省旧大理城南5公里的苍山圣应峰南麓、莫残溪北岸。 苍洱之间,寺庵林立,无山不佛。明代张含在《写韵楼歌》曾描写苍山“环山九百六十寺,寺寺夜半皆鸣钟。”足见当时大理佛教之盛。
在众多的寺庵中,最负盛名的是感通寺。感通寺坐南向北,大门为丙山壬向兼午子。
我们住在该寺上方的一个寺院中,那天天空飘飞着小雨,依着山路步入感通寺,只见山寺前满坡茶园,青翠碧绿,清香扑鼻。
感通寺处在一片苍松古柏之间。 感通寺又名荡山寺,始建于南诏初年(即公元9世纪初),相传为南诏高僧李成眉所建。当年李成眉云游到大理,看到感通寺这块地点风水很好,就把他手中的樟木禅杖插在地上道:若此寺能建寺,就让禅杖成活。果如所言,禅杖就地生根。于是他即筑台保护成活的樟树,且名之曰”樟木台“,并着手修建寺宇。
何为“感通 ”?
寺院中的一副对联让我们开窍:“无所感,无所感,亦无所感,万感都归戒定慧;何以通,何以通,亦无所通,一通了彻去来今。”
感通寺不仅处于风水宝地上,还更重要的是它所蕴藏的文化内涵是其它寺院所不具备的。无极,明初感通寺住持,大理古城人,精通释典和梵文,有赋颂之才,并具有超尘脱俗的仪表。他的诗文对云南的文化有较大的影响,明军攻下大理后,他率寺僧积极归附,并于洪武十六年(公元1383年)春率徒到南京朝拜朱元璋,献白驹马一匹,山茶花一株,自撰《南征赋》诗一首。当太祖接见他时,马嘶花放,太祖甚喜,当即赐宴招待,并赐袈裟一件,赐名“法天”。离京时,太祖赋《僧居点苍》诗相赠,并御授僧纲之职。太祖诗曰:“碧鸡莺转恋花打,影射滇池鱼尾过;现秀两间磅礴盛,英华三界屈蟠多。诸葛六军擒孟获,颖川一鼓下样打;僧修百劫超尘世,抚鹿松阴卧绿莎。”
无极回感通寺后,扩修寺院,在大云堂(即大殿,方丈住所)前建碑亭,将明太祖的赐诗和群臣唱和的诗篇18首镌刻在碑上。当时感通寺规模已达36院,殿宇金碧辉煌,气象万千,成为滇西著名的佛教寺院。感通寺闻名遐迩,与无极苦心经营分不开。
可见,明朝佛教兴盛与当过和尚的朱元璋的喜佛有密切关系。此后,感通寺身价倍增,名人骚客争相荣登。大殿前的朱红台柱上,有一对联道:“古刹何奇,状元写韵,才子参禅,总督题壁,霞客记游,名士名僧名官名流登临览胜;班山独秀,龙女献花,无极观帝,波罗正果,悲鸿好马,有文有赋有诗有画荟萃云堂。”这一对联把到过感通寺的状元杨慎、翰林李元阳、旅行家行霞客、和尚担当、画家徐悲鸿等与感通寺的历史和传说巧妙地连接了起来。
明代文才横溢的状元杨慎和大理文人李元阳常住感通寺班山楼著书赋诗唱和,李元阳改班山楼为写韵楼,亲题其额“写韵楼”三个大字。住寺期间,杨慎夜间听寺僧颂读《六书》,音韵多有谬误,遂留寺20余日,校注《六书》音韵,汇为《转注古音略》一册,供寺僧和后学者学习,并有《点苍山游记》和多首诗传世。其中《感通寺》诗云:“岳麓苍山中,波涛黑水分;传灯留圣制,演梵听华云。壁古仙苔见,泉香瑞草闻;花宫三十六,—一远人群。”
后来人们为了纪念杨慎,在写韵楼壁间镌刻了《杨慎杖履图》及其名作《垂柳篇》,为写韵楼增色。明代晚期,著名旅行家、地理学家和文学家徐霞客慕名游览了感通寺,将感通寺胜景记入其“滇游日记八”中。明代旅游感通寺的还有云南左参政张沈,著有《荡山志》。清代慕游感通寺的文人墨客更是络绎不绝,均有诗赋文章留寺。其中大理府通判黄元治编纂《荡山志》二卷,详细地记述感通寺的风光名胜,使感通寺声名远播。
我们进山门后迈数步,右转上四五级石阶,即进入感通寺正院,正院十丈见方,院内有大小花台四个,皆有奇花异草,无论寒来暑往,四季皆有阵阵暗透露浮动,院西高台上为大雄宝殿(即原先之大云)。其坐山立向为庚山甲向兼申寅。大雄宝殿右侧为客房,可供过往僧尼和客人食宿。客房前台柱上,有担当和尚自作的对联曰:“百尺高楼千古胜,万里江山一担当。”客房后为厨房,且有小路通山后,担当墓就在于此。
明末著名爱国诗僧担当也从鸡足山来这里定居。后人有联曰:“龙女奇花传千古,名士高僧共一楼。”担当是杨(慎)门七学士之一的唐琦之孙,俗姓唐,云南晋宁人,生于明万历二十一年(1593年),寂于清康熙十二年(1673年),是明末、清初云南著名的诗人、画家,著名《修园集》、《橛庵草》及数百件书画传世,对后世有较大的影响。担当墓建于寺后佛顶峰下,墓碑上写着:担当大师之塔”,墓后苍松翠柏,左右青龙白虎与墓位相对平衡,明堂宽敞,可见洱海水流,墓高3.5米,直径2.5米,为窣堵波式的石塔。
其墓铭赞担当诗文乃“清而不荡,婉而不伤,法古而不袭迹,卑今而不吊诡。”墓铭录有担当辞世之偈曰:“天也破,土也破,认作担当便错过,舌头已断谁敢坐。”墓铭以下面文字为终结:“结焉儒,终焉佛,一而二,二而一。洱海秋涛,点苍雪壁,迦叶之区,担当之室。”
我怀着崇敬心情向担当墓三鞠躬,用罗盘测定其坐山立向为:申山寅向(甲申与丙申之间界缝)。
我们在大理,感触最深的是大理人的平和、悠闲,也许信佛之故,少了浮躁之气,多了几分宁静。
感谢法师一路陪同这次大理之行,曾祥裕风水团队除重点走访崇圣寺、感通寺外,还考察了以下寺院风水:
A、大石庵:有副对联如此说:“大石胜,因化身度世昭佛力;古庵新,有踵事增春际明时。 ”
大石庵又叫观音塘,它地处大理市郊,背山(苍山)面海(洱海),真可谓是一方“风水宝地”。
其大雄宝殿坐山立向为:申庚山寅甲向。
B、无为寺:位于大理市银桥乡阳乡村西2.5公里苍山兰峰麓,始建于元代。1253年忽必烈进军云南曾在寺内驻扎。现寺为清末重建。寺东西向,依次有大门、过厅、大殿、南北厢各五间,今仅存过厅(翠华楼)及南北厢。寺内存明正统十年(1445年)铜钟一口,径1米,寺前有千年树龄的香杉树三株。 其坐山立向为庚山甲向兼申寅。
C、一塔寺:在大理城门口不远的一个教师进修学校里,校门口出去拐个弯就是一个塔,这就是一塔寺的遗址,周围野草簇拥,转入寺院,其中格局还是保存完整,大雄宝殿为庚山甲向兼申寅。据说,此寺院有多处危房不准信众入内礼佛。
D、佛图寺塔 :在大理市下关北3公里羊皮村,唐代建。当地称之为蛇骨塔。
相传南诏时龙尾关(今下关)外大蟒吞食人畜,大理人段赤诚,有勇有谋,披甲持双刀折蟒,被蟒吞入腹内。段用刀刺穿蟒背,蟒死,人们剖蟒腹取赤诚尸骨祭而葬之,建塔于冢旁,并焚蟒骨壅塔,故名。塔高30.07米,十三级密檐式方形砖塔,青铜葫芦状宝顶,造型优美,气势雄伟。1983年公布为云南省文物保护单位。
其坐山立向为庚山甲向兼申寅。
E、中和寺:因位于大理苍山中和峰而得名。
庙宇建在半山,寺后有一巨大石壁,两岩对峙,形如石门,称为“双门石”。岩下有清泉流出,环境清幽,是登临苍山观光游览的重要景点。寺始建于明代,清康熙皇帝赐匾“滇云拱极”,聚仙楼前悬挂有清周仁题书的木刻长联。
目前尚存道观凌霄宝殿,为单檐歇山顶,祀玉皇大帝,又称玉皇殿。殿前有两层,四面出檐的“聚仙楼”,左、右有灵官殿、观音阁等。中和寺雄居苍山,是大理著名的道观。登临中和寺游览玉带路眺览洱海风光、大理古城、三塔、一塔历历在目,是人们登高览胜旅游度假的好地方。
F、圣源寺 :在大理市喜洲镇庆洞村。
据清代重修碑记所载,圣源寺始建于唐,为大理地区最早的佛寺之一。现存圣源寺大殿规模恢宏,为清末所建。寺南观音阁由原来的钟鼓改建,元末明初杨智重修,清代又加修葺。为重檐歇山顶亭阁建筑,面阔12.6米, 进深9米,檐下斗拱粗壮,颇具元代建筑风格。阁内供奉真身观世音像,为最早在大理弘传佛教的梵僧化身。1988年公布为云南省文物保护单位。
G、普贤寺大殿 :位于大理古城四牌坊下段路北。
始建于明,清康熙十八年(1679年)重建。咸丰四年(1854年)重修。寺东西向,现存大殿及北厢。大殿单檐歇山顶,抬梁穿斗相结合梁架,正面三跳偷心造斗拱,拱雕作瑞兽头,正间乳木伏 有精致的细花浮雕,为大理诸寺所少见。1985年公布为大理市文物保护单位。
“天下名山僧占多”。纵观大理佛教建筑风水,主要倚靠苍山洱海做风水文章,多建于苍山峰峦中,高度以可望洱海为宜。或建在群山环抱中,或在龙势下降平坦之处,注意龙虎砂与穴场的平衡。坐山立向多为背依苍山,坐西朝东,面朝洱海,坐穴为小空亡,符合杨公寺院作法。
大理,你是一个佛光普照的人间佛国; 你是一个风水宜人的人间仙境;你以其深厚博大的佛教文化底蕴、宽厚包容的人文气息,接纳一个来自赣南有风水团队的礼拜。让我们洗涤心田中的污垢,让我们拂去身上的红尘,给我们淡泊名利的启示,让我们感悟生命的渺小和只争朝夕,奋发进取的重要!
大理佛教文化之旅,让我们生命更加充实!朋友,让我们一起用心品读大理这部厚重而深邃的佛教文化大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