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先琳:《道德经》对企业管理的启迪和借鉴作用


 王先琳:《道德经》对企业管理的启迪和借鉴作用

 

老子是中国古代一位与孔子、孙子等伟大思想家比肩齐名的智者。其《道德经》是智者的书,给人们诉说“道”,论辩“道”,授人以“道”,是中华民族数千年文化之根源。《道德经》分为上下两册,共五千字左右,与《易经》和《论语》被认为是对中国人影响最深远的三部思想巨著。

老子“无为而治”的理念,并非无所作为,而是一种人生的更高智慧。“无为而治”所描述的是一种主动接受的状态,一种灵活的态度,意味着遵守事物的客观规律,在承认困难和问题的前提下,顺其自然,冷静客观地寻找解决的方法,继而达到无为而无不为的至高管理境界。这种人生智慧在现代企业管理中也是可以借鉴的一种手段。

当下,生活在快节奏、高压力下的现代人都在慨叹“鱼与熊掌不可兼得”。2500年前的老子早就为今人修筑了一条真理之路,他让我们在古老的智慧清泉中得到优渥的心灵疗养,教会我们如何铺设一条属于自己胜似闲庭信步的人生坦途。“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谓道纪。”学习借鉴《道德经》,则可以解决企业管理、家庭、人际关系中存在的种种问题。

但凡领导工作,用力不如用智,用智不如用人,用人不如用德,用德不如用道。依道而行,便可用智于无形,成功于无心。而所谓管理工作,既要管人必先修己,因修己才能养心,养心才能安人,安人之后定能成名。乘法而动,必能建功于外,养心于内。

老子以“道”解释宇宙万物的演变,以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乃“夫莫之命(命令)而常自然”,因而“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为客观自然规律,同时又具有“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的永恒意义,其中包括大量朴素辩证法观点,以为一切事物均具有正反两面,“反者道之动”,并能由对立而转化,“正复为奇,善复为妖”,“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老子认为世间事物均为“有”与“无”之统一,“有、无相生”,而“无”为基础,“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客观世界有个非常重要的规律,“相反相成,物极必反”。做一件事,一定不要过头,欲望要有限度。生活中到处都存在着“相反相成,物极必反”的现象。故而管理者要给员工留一定的空间。只要是公司整体战略允许的范围内,管理者要考虑员工的需求,能给予的一定给予,那是员工关怀;不能触犯的,坚决杜绝,因为那是规矩。如果所有的管理措施一刀切,只有不能触犯的,近乎苛刻,员工的抵触情绪就会高,工作偷工减料的事情会时有发生。后果,肯定是人心涣散,工作质量下降。因为水清则无鱼,人清则无徒!

最好的领导者,因为善于调动属下的积极性,常常使人感不到他的存在。“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意思是:好的领导者说话不多,当属下把工作任务完成时,所有的人都认为“这是我自己干的”。这就很好地揭示了是领导者集权与分权的辩证法。

领导者要善于集权,这主要表现为重大问题的决策,必须善于当机立断,不为纷纭的议论所干扰;领导者又必须善于分权,对于决策的执行过程,领导人没有必要频频过问,要给属下充分的自由度,让他们尽情地施展才能,以保持他们高涨的工作积极性。

“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是以圣人欲上人,必以言下之;欲先人,必以身后之”。《道德经》强调要自觉置身于柔弱的地位,处事要低调,办事要节俭。柔弱胜刚强。

一些人认为:外向、张扬是优秀企业家的必备特征;也有人坚信:冒险、传奇才应该是优秀创业家的必备经历。我却觉得,低调很有必要。一个成功领导的共同特点应该是:内向、低调、克制、坚韧、平和、谦虚和执着。这是管理思想的返璞归真。

低调不是简单的领导方法或模式,而是一种领导风格。低调做人既是一种姿态,也是一种风度,一种修养,一种品格,一种智慧,一种谋略,一种胸襟。低调做人就是用平和的心态来看待世间的一切。低调做人,更容易被人接受。一个人应该和周围的环境相适应,适者生存。曲高者,和必寡;木秀于林,风必摧之;人浮于众,众必毁之。完全可以说,低调做人是一个人成就大事的最起码的前提。

用人的前提是知人,唯有知人,才能明智用人。“知人者智,自知者明。”知人重要,但知人要在“自知者明”的基础上才能实现“知人者智”。要自知,必须“自知不自见,自爱不自贵”,即有自知之明,无固执之弊;有自爱之心,无居功之傲。只有这样的人,才堪称伯乐,才能完成识人的重任;不去标榜那些争名夺利的“贤者”,免得助长人们争夺功名的恶习。

按照这样的知人观点,才能使真正优秀的人才脱颖而出。在关于什么是人才的问题上,老子提出了“善救人”的观点。“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就是说,一个好的领导者,善于发现被用者的长处和优点,这样世上就没有遭遗弃的废人。这是一个极具价值的观点。

“人无完人,金无足赤”,用人应该用其所长,避其所短,不可求全责备;因为,世上无不可用之人,只有未被发现的人才和不会用人的人。

总之,《道德经》对现代企业管理具有很大启迪和借鉴作用,只要企业管理者能根据企业管理实现状况,正确认识企业具体问题,结合老子智慧,联系工作实际,就能解决企业管理中很多实际困难,从而走向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