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党百年党史讲座(7):党的改革开放政策历史


  

讲师:张京宏

时间:2021421日 星期三

整理:李蕾洁

 

 

欧阳书记、马主任、孙主任、大家好:

谷雨节气过了,咱们这个地方还是有些冷,气候和气温各地还是有较大差距。讲党史,改革开放史可以单独拉出来讲,本身改革开放史也是“新四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改革开放的脚步从来没有停止过。昨天,也就是202142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2021博鳌亚洲论坛的讲话中指出:“在经济全球化的时代……人为“筑墙”、“脱钩”违背经济规律和市场规则,损人不利己。”总书记讲话的前一周,413日,李克强总理和欧美工商届领袖对话中也指出:“脱钩对谁都没有好处。”

党中央从来的政策,都是坚定不移地进行改革开放。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会进一步深化改革,推进开放,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共赢共享。

我们先来讲第一个问题,为什么要改革?我们是先有改革,然后开放。这里先研究为什么要改革。为什么要改革呢?因为太穷了,日子过不下去了,再不改革,就是死路。这是总设计师过去经常强调的观点。这个观点也是马克思主义的观点。

在改革之前,中国共产党的工作方法总方针就四个字:实事求是。改革启动之后,总方针变为十五个字: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就是说,对过去的“实事求是”总方针,戴了个帽子,穿了个鞋子。戴了个什么帽子呢?解放思想。穿了个什么鞋子呢?团结一致向前看。

解放思想针对的是意识形态领域的禁锢。解放思想的本质,是解放人民的思维方式,破除“两个凡是”,承认并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至于说,打破思想禁锢之后,大家思想统一之后,到底怎么办,当时应当是没有想好的。不改革,日子过不下去,是死路;改革的话怎么改?能不能杀出一条活路?不知道。所以客观地说,改革起初是“摸着石头过河”,走一步看一步。起初改革先从农村农业入手,中南海“九号院”即中央农村政策研究室起初也是在党中央领导下展开对农村改革政策方针研究的。当时的一些年轻研究人员,充满改革热情,给中央提意见,要求打破领导干部终身制,很快得到中央响应。1980年的818日,总设计师发表了“8·18”讲话,正式提出打破领导干部终身制。为了落实这个政策,19824月修订的“82宪法”明确了领导干部的任期规定不超过两届。在当时的情况下,应当说这些政策、方针、规定是符合当时历史潮流的。

到了1984年夏天,一批年轻人参加了中央经济政策的一场“华山论剑”,当时的参与者有后来的财政部长娄继伟,银行行长周小川,国家副主席王岐山。这次会议上,年轻的陕北小伙子张维迎提出了“价格由市场决定”的观点,并被采纳,形成了“价格双轨制”。当时全国人民对改革的成绩是高度自信的。改革之前基本吃不饱肚子,经过联产承包责任制改革,解放农村和农民生产力之后,到1984年,全国粮食不但够吃、能吃饱,还出现了剩余。当时的想法就是,对要保证人们吃饱的粮食,比如每年1200亿斤,实行政府定价控制,对超过的剩余的粮食,就让市场供求去决定价格。

改革的同时,也着手对外开放。这就是我们要讲的第二个问题,开放。

开放的本质是什么?总设计师曾经明确指出:什么叫开放?开放说白了,就是对美国开放。中国要发展,要实现现代化,就必须同美国交往。总设计师用朴素的观点说,你们看看世界上,凡是和美国关系好的,交朋友的,都富裕了,发展了,我们为什么不可以呢?对其他穷国小国开放中国的大门,没什么实质的大作用。只有对美国开放,才能促进中国大发展。

今天看来,总设计师的这些观点,虽然朴素,但还是正确的马克思主义观点。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这是总设计师对社会主义本质的描述和概括。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要消灭贫穷。这些话虽然简单,但道理是正确的。

2017年在中国共产党的十九大上,习近平总书记总结说,中国人民已经从站起来变为富起来,并从富起来变为强起来了。

2018年以来中美摩擦加剧,特别是美国川普总统执政后面两年,中美关系在经济贸易方面出现了相对过去来说更为严重的摩擦。川普总统、国务卿蓬佩奥及其团队,对中国的发展采取了相对激烈的措施手段。

这些国际政治力量的代表观点主要体现和具体表现在:

01)中国以发展中国家的身份,一跃发展成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022001年中国加入WTO之后,经济发展迅速;

03)美国、日本等和一些欧洲国家至今不承认中国是市场经济主体;

西方国家的上述政治力量,希望中国和前苏联一样改旗易帜。前苏联听信西方的“华盛顿共识”,进行私有化改革,结果是什么?结果是苏联共产党下台,失去政权。一个失去了政权的政党,什么事情都干不了也干不成。为什么呢?失去了政权就失去了征税权力,就根本上失去了财政来源。一个政党领导一个国家,就和一个公司领导一批员工一样,要有信仰,要有企业文化,但前提是得有财政保障,你能准时发的起工资,员工才听你的话干活,你拖欠工资了,员工就敢拍桌子骂娘,就敢去劳动仲裁和人民法院告你,信不信?所以在这些问题面前,必须保持清醒的政治头脑。关于这个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中国要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所以,无论怎么改革,怎么开放,共产党人应当坦荡地告诉全世界:共产党改革开放的目的,是为了人民的富裕和幸福,是为了实现共产党承诺全国人民的目标,这个有个前提,就是坚持党的领导。要牢牢把政权掌握在手中。这没有什么遮遮掩掩的。

同时,也正确看待改革开放以来出现的一些局部的现象,包括腐败,贪污,金钱至上等。现在共产党意识到了这一点,继续放纵贪污腐败,必然失去军心民心,亡国亡党。这几年党中央的反腐收获了政权的支持率,公务员队伍、基层党员干部、广大人民群众对共产党的信心进一步提高,这里说的是发自内心的认同和支持,是真实的支持力量。

我们应当看到,党的政策和底层权力治理逻辑之间,还是存在一些偏差,需要持续纠正调整。底层治理的逻辑是简单的一二三,比如城管队伍对菜市场的开门面做生意小商贩的治理,对脏乱差城市的夜市、路边摊的治理,往往出现一些粗暴执法等现象,尽管事后这些问题得到了处理,但基层工农商小生意人内心可能还是有想法的。这些都是今后法治中国必须持续改进规范的细节。现在,包括历史上反对共产党的一些力量,都不得不承认共产党领导中国经济改革的巨大成功,不得不承认共产党中央的政策是有水平的,但是,都认为共产党治理国家在底层治理方面需要进一步加强监督和教育整顿。

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认识论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条件下有了进一步突破。经过四十多年的改革开放实践,我们进一步把握和了解了社会经济发展的特征和市场经济的基本规律。

中小学语文课本过去都有叶圣陶的文章《多收了三五斗》,过去中小学语文老师跟我们讲,农民多收了三五斗,最终没有多挣钱,这是万恶的旧社会的罪恶,所以要革命推翻它,建立新中国。现在新中国成立七十多年了,农产品的价格情况如何,农民丰收后收入是否明显增加,这些问题要面对吗?其实农产品因为是刚性需求的产品,需求曲线D在二维分析图形中是非常陡峭的,非常缺乏弹性的,供应曲线S右移到S,最终农民的新收益SD形成的面积收益反而小于没丰收时候的供求关系下的面积收益SD,这就是经济学上的“谷贱伤农”的原理,这和社会制度没有任何关系,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主义,都一样。这种认识论的改进,应当在教材改革中逐渐纳入课本中,让我们的孩子们多一点经济学知识,让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在不断的认识论突破中形成更加完整的钢铁般牢不可破的逻辑体系。

九十年前,大概是1930年前后,作家沈从文写了短篇小说《丈夫》,刻画了极为贫穷的黄庄,为了生计,丈夫送妻子到河边的妓船上卖身的故事,“上了船,花钱半块到五块,随心所欲地吸烟睡觉,同妇人毫无拘束地放肆行乐。……这些在船上生活的大臀肥身的年轻乡下女人,就用一个妇人的好处,热忱而切实的服侍男人过夜。”小说中刻画的丈夫、七丫头、水保、五多、老鸨等人物,反映了一个经济交易领域的情况。现在各地扫黄打黑,说明现在也出现了这些情况。过去我们叫失足妇女,现在看来妇女不是失足,是自愿的,是出来挣钱的,干几年就能在村里盖楼房,买小车,这是当代社会治理面临的逻辑假设起点的问题。现在云南彝族、白族,广西壮族,福建畲族,全国各地的少数民族年轻女子,文化知识不高,找不到好的工作,到大城市多从事足疗洗脚、按摩等服务,极少数在这个过程中还从事一些其他方面的不法色情服务,都是为了挣钱,都把这看做“生意”和工作,这都是治理要面对的。再去看看全国各地的KTV,洗浴中心,歌舞厅,等等,都是改革开放后的产物。这些要从管理格局上正确看待,正确管制整顿。我们讲改革开放历史,只讲成绩,不讲问题的话,讲座是不完整的。各位都是受过高等教育的党的组织中的书记,副书记,可以正反面都讲。

这些是任何社会制度下都存在的,封建社会有,资本主义社会有,现在也有,如何去治理管理,又是一个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突破和探索的有效课题。大家有空,可以读读沈从文的短篇小说《丈夫》,很短。

改革开放是一个伟大的创举,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新拓展,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中国人民进一步发展创造了坚实的过渡条件和物质基础。回顾改革开放这些年的成绩,以及局部的问题和治理,能够为中央双循环经济推进和发展提供治理经验和借鉴,使得在新的历史条件和国际关系环境下,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共同和平发展。(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