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显红:究竟中国是谁?


 

接下来两期,我领读《中国史纲》和《西方史纲》这两本书。

严格来说,是两门50节的课程,我读完两遍后,最深的感触就是:想要做好中国品牌,就得先读懂中国文化。

《中国史纲》的主讲老师是外教学院教授施展,而《西方史纲》的主讲是中国政法大学教授李筠。

他们两个讲课时,是分开的,但在我看来,这两门课必须同时学习,才能够真正理解和掌握中西方文化的差异。

为什么要学习历史呢?

施展老师说:“历史学才是真正的未来学”。

比如说,我问你:究竟什么是中国?

也许你会感觉很奇怪,什么是中国,这还用问吗?

我的答案是:当然要问。

如果你都搞不清啥是中国,我们凭什么说自己是“中国人”呢?

施展老师说:“一直有个问题困惑我,中国是如何变成今天这个样子的?”,其实这个问题,也一直困扰我。

一个搞营销八年的人,为啥非要回答这个问题呢,这就是我想说的:“要想做好中国品牌,就得读懂中国历史,甚至是西方历史。”。

关于中西方史纲,这两位老师那是研究得透透的,但他们也没能力,通过一篇文章讲清楚这些大问题,而是都讲了50节课,加起来也得1000分钟,大约17个小时。

当然,我更讲不清楚了。但是呢,我又想把我读到的核心内容,结合我的战略营销研究工作,写点有价值的东西,分享给大家,期待能给你带来一些有价值的思考。

为了讲得更清楚一些,这两位老师的课程,我准备做两期的连载。所以建议你看的时候,一口气读完两篇内容,期待你有收获。

这一期,我先来领读《中国史纲》下的中国,我尝试去问答清楚这些问题:什么是中国,什么是中国人,中国是文化的底层是什么,以及中国在世界中的格局,甚至是对我们做“中国品牌”有哪些思考。

01

什么是中国?

今天的“中国”一词概念,和古代是完全不一样的。

如果我问你,用一句话表达今天的“中国”是啥:你肯定会说“中华人民共和国”;或者说是23个省、5个自治区、4个直辖市、2个特别行政区;再详细点就是全国共有3185市县,地市334个,县区2851个。

但是,在古代,所谓的“中国”,指的是“天下的中央”,也就是全世界的中心。

这个中心不是地理意义上的中心,而是文明意义上的中心。意思就是,文明和野蛮就不一样的,文明才是人类该追求的方向。文明的标准就是:达到了文明最高水准的地方,古人管这种地方叫“中国”。

周武王时期,他说的“中国”就是今天河南一带。但是在古代历史上,如果有人谈到“中国”,可不仅仅是指中原大地,而是指文化水准最高的地方。

按照这个逻辑,中国必然不是咱们今天所说的这片土地了。

在签订马关条约的时候,条约中大清这边自称“中国”时,日本人就坚决不干,说你们现在那么落后,哪里是什么中国,我大日本帝国才是“中国”呢。

所以你看,古代的中国,不是今天的中国,古代的中国人,也不是指今天的中国人,在古代,今天生活在内蒙,东北,新疆,三亚等等这些地方的人,也都不叫“中国人”。

所以我说,历史学才是真正的未来学,能帮助我们回答:我是谁,我来自哪里,我要去哪里。

02

什么是中国历史?

回答完啥是“中国”,那就得问“中国历史”到底是啥?

要回答这个问题,那就得从两个维度去还原中国历史,第一个维度是时间,中国历史发生过四次重大的转型。从商周之变,经过周秦之变、唐宋之变,最终走到了从清末开始的古今之变。

另一个维度是空间,中国历史一直是一个多元体系,包含了中原、草原、海洋、还有西域和高原。这几个空间在历史上相互依赖、相互塑造,加在一起才构成了一部完整的中国史。

所以说,中国的历史,分为了古代史、近代史、现代史和当代史等。结果问题是,学生越学历史,越不懂历史了。我们的历史书,都是些岳飞、曾国藩、司马光、王安石等等这些人,而忘记了告诉读者历史的“真实面目”,这是多么的可悲。

03

中国大统一背后的思想变迁?

战国时期,是中国古代历史上变革最激烈的时期之一,它终结了封建社会,走上了大一统帝国。汉朝能够取代秦朝,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长寿的大一统朝代,很大的原因在于它能够有效地综合法家、道家、和儒家的观念。

我们经常说“打江山容易,守江山更难”。其实在我看来都难,古代君王也很头疼,怎么才能够治理好国家?这时候,就不得不提法家、道家、儒家了。

周秦之变对中国的思想史影响非常大,从秦朝到汉武,帝国的官方思想经历了从法家到道家再到儒家的转化过程。

你要知道,对于当时的诸侯们来说,随着战争规模的扩大,提升国家的战争效率就成了重中之重。

从这一点来说,法家在这方面显然有优势,儒家显得迂腐,道家追求出世,都不被诸侯们所重视。

虽然从这个逻辑上,在百家争鸣的局面中,法家赢了。但是,秦统一天下这件事,却让法家的逻辑走到头了。你看,秦统一天下了,没人可掠夺了,秦国也只能通过掠夺老百姓来滋养朝廷,显然这种统治不可能持久的,所以,秦国二世就亡国了。

后来项羽在治国时,依然想恢复分封制,但是也出现了大问题,不是说分封制不好,而是说到了这个年代不好使了。

再后来,被项羽分封在当年秦国地盘的刘邦,没用几年就完成了天下大统一,开始搞“无为而治”,也就是道家的学说。

为啥汉高祖会选择道家?肯定不是因为他是楚国人,最根本的原因还是我们“力量均衡”。刘邦是草根创业,不像秦始皇是富二代,所以征服天下,只能够通过团结更多的人来实现。

但是,这种制度,后来也不能用了。原因是,刘邦一死,同姓的王爷们就谋反作乱了,君臣和同姓王爷的相互制衡作用马上发挥了作用,把王爷们作乱给平息掉了。通过了几代皇帝的努力,王爷们终于实力是消减了,但这时候汉朝的军工忠臣们,也老的老,死的死,皇室的这种力量就不平衡了。

后来,汉武帝又“独尊儒术”。你看,其实不管是法家、道家、还是儒家,他们都不是万能的,读完施展老师的中国史纲,我才真正明白,原来中国古代的思想,是这么随着历史被演化的。

到这里给你留个问题,今年的中国用的是哪家的思想呢?一百年后,中国又会变成什么样?

这段思想的变迁,给我的启发是,人类的思想,都是在实战中不断被检验。思想本身可能没有错,但是时间节点不同,所被接受的程度也会完全不一样。

说实话,我有个梦想,就是我死了后,我能给这个世界,留下点我的思想。我能留下些什么思想呢?我想,能不能给中国乃至世界,留下一套使用的营销方法论,因为营销学并非是一门自成体系的学科,底层设计的基础学科非常多,我能不能总结出一套思想派系呢,于是就有了《西方红方法》,感兴趣的可以去了解。以上就是我看完“中国三大思想”的演变,对我的启发。

04

中国的多元民族文化怎么传播的?

上文我说,中国是一个多元体系的国家,包含了中原、草原、海洋、还有西域和高原。那这些板块之间,是怎么进行沟通的呢?

放在今天好解决,因为有手机、电脑、电视等设备,但在古代的中国,跨区域的交流,是一件极其困难的事情。

理解好古代的多元文化是怎么传播的,有助于帮你更好理解,今天我们做品牌传播这件事。

这里不得不说一个词叫“过渡地带”。

中原、草原、西域板块,是通过“过渡地带”来完成跨区域、跨文化、跨种族交流的。这种过渡地带,也叫走廊地带。如果你熟悉历史,你会听过大清的“长城-天山走廊”、明朝的“苗疆走廊”、“辽西走廊”、“河西走廊”等词语,甚至是今天的“丝绸之路”,我想都与历史上的这些走廊的作用有关系吧。

过渡地带有什么特征吗?它必须同时兼并旁边两个区域的特征,同时理解两边的逻辑。多元的亚区域,就是通过“过渡地带”而连接起来,从而实现中国的复合性的。这也是过去几千年,中国古人们探索的成果。

理解好“过渡地带”,其实是理解好中国经济发展的策略,比如:五大经济带,十大经济区等等。同时,能够帮助中国完成内部跨区域城市融合发展,国家的发展战略,城市的品牌建设等等。

今天还有“过渡地带”吗?虽然通讯很发达,但是随着中国的环境复杂性和多元化,过渡地带依然是中国持续发展的“根基”,过渡地带的叫法,可能发生了变化而已,依然存在。

多元文化的融合方式,给我的启发是,我们今天去研究产品品牌、城市品牌、企业品牌,都必须考虑到文化的差异性,以及这些“过渡地带”的作用。

了解中国的历史,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中国的发展,中国老百姓吃的、玩的、住的,以及老百姓们的精神面貌,更好地读懂中国,读懂中国文化。

05

今天的中国是什么?

今天的中国,是世界的枢纽。

今天,不管你走到哪里,都能感觉到,中国跟世界已经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国家的意义已经发现了改变。为什么中国会成为世界的枢纽,离不开中国的两大特征:一是它的多元成分,二是它的超大规模性。

在过去的几千年,中国的内涵在不断地演变和发展。特别是近代以来,中国加入到了世界秩序中,中国内涵的演化速度大大加快了。

当中国历史走到清末,中国这个超大规模的多元体系,开始加入到了世界秩序中。今天的中国,之所以成功世界枢纽,也得益于中国的多元性。

中国内部有海洋,有大陆,还有海陆中介。中国的海洋区域,就是东南沿海,这里有着庞大的资源和世界级的制造业能力。中国的大陆区域,就是西部地区,这里自然环境艰难,秩序薄弱,宗教气氛浓厚,像藏传佛教、伊斯兰教等等都影响着人们的精神世界。中国的中介区域,就是庞大的中原地区,这里有庞大的人口资源和市场资源,可以作为连接性力量。

而这三部分,形成了完整的体系,东南海洋地区生产出来的财富,中原拥有庞大的人口和市场,可以作为中介,把东部的财富转化为向西部大陆地区投放的秩序。而中国的海洋和大陆区域,则是向外的接口,这两个地方分别是香港和新疆。新疆是联系中国与欧亚大陆的关键纽带,因为新疆的存在,中国才能够成就自己作为海陆枢纽的地位。

有了这些视角,我们才能够看重当下中国的经济发展趋势,才能够回答清楚,究竟中国是谁?世界是谁?

当然,这些问题的答案,都是一个永远不会完结的互动过程,持续地生成着、演化着。

关于究竟中国是谁,如果你还有什么想法,也可以在评论区跟我聊聊。

(完)

本文作者,西方红战略营销创始人。

推荐阅读:

李显红:新品牌如何从红海市场中突围?虎邦辣酱给我们哪些启示!

李显红:营销牛人是怎么炼成的?

李显红:什么才是“有效流量”?

李显红:“为何而做?”的经营哲学思考

李显红:个人品牌如何“未见其人,先型夺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