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道德经札记·连载15


  第十四章  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日微。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其上不皦,其下不昧,绳绳兮不可名,复归于无物。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谓道纪。

  「札记」 在这一章,老子继续阐述“道”,指出“道”是“无状之状、无物之象”,不可见不可听也不可被触摸,虚空缥缈、无头无尾却又真实存在,只有掌握了“道”的规律性,才能了解世间万物的变化。

  “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日微。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是说什么也看不见的称之为平定,什么也听不到的称之为稀有,什么也摸不着的称之为隐秘。这三者的形象难以查究,因此可以把这三者合为一体,称之为“一”。夷、希、微,是肉眼无法看到、肉耳无法听到、人手无法触摸的东西,其小无内,但看不到、听不到、触摸不到的东西并不代表它不存在。

  两千多年前古人就说过“其大无外,其小无内”的道理,并已经为现代科学所证实。天地万物,大到无所不包,小到微乎其微,正是物质性世界的存在特征,也正是体现物质性世界运动变化规律的“道”的特征。自然规律的客观存在,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但时时刻刻在运动变化中对人发生着影响。希、夷、微这三个象征性的概念,是无法用确切的概念来描述的,于是,老子在这里整体上来看待,把这三者合成一体,笼统的称之为“一”。

  “其上不皦,其下不昧,绳绳兮不可名,复归于无物。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是说“道”其大无外,它的上面并不明亮,它的下面也不昏暗,绵绵不绝而又不可名状,只好还是把它回归到虚无状态。因此,“道”是没有物状的状态,也没有物象的形象;又是惚惚恍恍的,想要迎面见它却看不见它的头,想要后面跟随它却看不见它的尾。惚恍,是对“道”的又一种形容,“道”,存在于物质世界又超乎于物质世界,若有若无、若隐若现,只能用心去感悟、去体验。“道”的作用就是支配万物的运动变化,它存在于冥冥世界之中,利万物而不争却无迹可循;又是多变的,随事物的时空变化为转移,不易被人所把握。这同老子在第四章讲“道”是和光同尘湛兮或存是一致的。

  “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谓道纪”,是说掌握了自古以来就有的“道”,就能够理解和解决如今发生的事,就能知道自古以来所发生的事。纪,法度、法则的意思;道纪,理顺万物秩序和来龙去脉的法度,即自然法则、客观规律性。有道便有纪,道纪的存在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正如现在人们认识的两大基本观点、三大规律、五大范畴,也是人们随着对客观规律性的认识深化而总结出来的“道纪”。因为“道”无所不及无所不在,所以道纪也广泛应用在各个方面,符合绝大所数人利益的人间法律、行为准则、社会法典,是很具体的道纪,规范着人的行为,也是不能违背的。

  在有的版本中,这句话是“执今之道,以御今之有,以知古始,是谓道纪”。一个执古之道,一个执今之道,古今二字完全不同,相差甚远。其实,前者指自古以来就有的“道”,后者指今天认识了的“道”,两个“道”则是一个意思,都是指自然法则、客观规律。人们常说无规矩不能成方圆,“欲知平直则必准绳,欲知方圆则必规矩”,道纪就是规矩。自然法则是这样,社会治理也是这样。为了天下安定百姓安宁,历来的社会治理都是立规矩、讲规矩、守规矩,都是明规矩于前,重刑威于后,因此,从治理者到社会的每一个人都应树立规矩意识,自觉遵守各种道纪。举头三尺有神明,人在做,天在看,神明就是道纪。

  在前面的第六章和第八章里,老子曾经分别以具体的山谷和水,来比喻道的虚空和柔弱,结合本章对“道”的直接描述,可以知道,物质性的世界是运动的变化的,而物质世界的运动变化是体现了“道”的作用的,是有规律的。了解了“道”的规律性,便了解了具体事物发展变化的所以然和之所以然。

  再联系老子在开篇第一章提出的“有”和“无”的辩证关系,可以认为,“无”中含万有,“无”中出妙有,“无”是宇宙万物的本源。因此,道的规律性与宇宙同寿,与宇宙同广,自古以来就统率着一切的“有”,其基本特征,一是尊重客观顺其自然,二是善于利他善于处下。在一般情况下,虽然常有“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无用之用”的现象,但把握了“道纪”的这种基本特征,就容易知道过去,探索未来,就容易识破天机,洞察秋毫;就容易以“古人之规矩,开自己之生面”。

  明镜所以照形,古事所以知今。大家熟知的司马迁,至今也是两千多岁的老人了,他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虽受宫刑却致力“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终于成一家之言,一部《史记》记载了汉代往前长达三千多年的历史,成为至今不可撼动的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现实生活中,执古之道,执今之道,都是要依道而行,遵循自然法则,按客观规律办事。其实,用最简单的话说,就是要坚持实事求是。“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实事求是,相对于那种自以为是、好为人师的狂妄,是一种最科学的态度。有了这种态度,把“道”的理论和“德”的实践结合起来,把历史的文化精髓和解决现实问题结合起来,并在观其妙、观其缴中持续理论创新、持续有所发现,有助于我们坚定不移正确方向,把握事物发展来龙去脉;有助于我们积厚成器,行稳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