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嘉珉:毛泽东改作古诗之《咏蛙》


(一)

从唐朝以来的一千五百年间,一共出现六首“咏蛙”诗,按照历史顺序,其作者分别是:李世民——薛瑄——张璁——严嵩——郑正鹄——毛泽东,六个作者分别在不同时期创作了同一题材的诗。我专门查了一下,唐太宗李世民的诗在《全唐诗》中被编为一卷,即“卷一”,《全唐诗》开篇就是李世民的诗,共九十八首,但没有这首“咏蛙”诗,因此这诗可能是附会的。娱乐欣赏,不必究真吧。现把六首“咏蛙”诗引述如下:

第一首,唐太宗李世民的“咏蛙”诗:

    独坐井边如虎形,柳烟树下养精神。

    春来唯君先开口,却无鱼鳖敢作声。

第二首,明朝正统年间的考官薛瑄写的“咏蛙”诗,完全有可能是改写李世民的“咏蛙”诗而来:

           蛤蟆本是地中生,独卧地上似虎形。

    春来我不先张嘴,哪个鱼鳖敢吭声。

第三首,明朝嘉靖年间,浙江温州府永嘉(今温州市龙湾区)才子张璁,后官至内阁首辅。他少年求学时,有一次老师要他以青蛙为题做一首诗,他就随即作了“咏蛙”诗。此诗有可能是参考前述二人或其中一人的“咏蛙”而作:

    独坐池塘如虎踞,绿荫树下养精神。

    春来我不先开口,哪个虫儿敢作声。

第四首,明代权奸严嵩作的“咏蛙”诗,有可能是参考前述三人或三之二人、三之一人而作:

    独坐池边似虎形,绿杨树下弹鸣琴。

    春来我不先开口,谁个虫儿敢出声。 

第五首,清朝末年,湖北名士郑正鹄为官清正,有人故意刁难他,送一幅模样怪异的青蛙图请他题诗,他即兴题了下边这首“咏蛙”诗。此诗也有可能是参考前述四人或四之三、四之二、四之一人而作:

    小小青蛙似虎形,河边大树好遮阴。

    明春我不先开口,那个虫儿敢作声。

第六首,今人有多种确切资料记载,毛泽东在湖南湘乡县东山高等学堂读书时,年不满十八岁,将郑正鹄的“咏蛙”诗改为:

    独坐池塘如虎踞,绿杨树下养精神。

       春来我不先开口,哪个虫儿敢作声。

(二)

毛泽东的《咏蛙》诗虽为改写,但实际是创作,是改写他人诗作而表述自家情怀,突出表现了少年毛泽东胸怀天下的凌云壮志、责无旁贷的独特个性和唯我独尊的王者之气。全诗具有以下四大特点:

第一,青蛙本身很小,不必再形容为“小小”,“小小”削弱了青蛙的气势;诗题为《咏蛙》,因此句中不必再提“蛙”字。毛泽东将“小小青蛙”改为“独坐池塘”,点明独霸一方的气势(优势)。郑正鹄的“似虎形”只是轻描淡写的平铺描述,毛泽东的“如虎踞”则显出不可一世的威猛之势。毛泽东的“独”字和“踞”字用得特别好,显示出了无边大力与昂然气度。

第二,毛泽东第二句的“养精神”表现出人格化的养精蓄锐、以备再战的主动性,而郑正鹄的“好遮荫”则是一种被动、怠惰的贪欲象征。

第三,毛泽东的第三句把“春”字提前,更加强调了后继不凡的动作的时间性,表明英雄乘机、乘势而作的大智大慧。

第四,毛泽东将第四句首字“那”改为“哪”,突出了疑问和强调的语气,有屈原“问天”的气势,结尾完全可以用感叹号。

毛泽东“咏蛙”诗的最后两句虽然与张璁的“咏蛙”诗相同,但这个选择依然表明了他的独特个性和聪明睿智。毛泽东在学堂读书时,同学者大多是地主豪绅的纨绔子弟,他们看不起衣着土气的毛泽东,有意疏远和压制他,于是毛泽东便写了这首表明其非凡气质、远大抱负和博大胸怀的诗。

199310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