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溪文庙: 背踞凤山,前滨龙津,笔峰拱峙,龙凤呈祥,占据山城一方好风水
曾祥裕 曾海亮
冬日,曾祥裕风水团队应邀前往福建安溪堪察风水。我们在盘山公路上行驶,眼前一幅幅山峦叠翠,云雾缭绕图画,犹如仙境一般。“雾山顶峰连九天,人入佳景胜神仙,试看雾海多深浅,风光无限际无边。”我们置身于此诗意境之中,放飞心情。
晚上我们进入安溪县城,入驻白玉兰大酒店, 朋友来访拾家藏的铁观音过来品尝。品着清香扑鼻的铁观音,白天奔波的辛劳顿消。朋友说,铁观音的香,似兰花 ,那兰花香,俗称“观音韵”,是铁观音所独特的韵味。
安溪产茶历史悠久,最早可追溯至唐代。在《清水岩志》中有这么一段优美的文字:“清水高峰,出云吐雾,寺僧植茶,饱山岚之气,沐日月之精,得烟霞之霭,食之能疗百病。老寮等属人家,清香之味不及也。鬼空口有宋植二、三株其味尤香,其功益大,饮之不觉两腋风生,倘遇陆羽,将以补茶话焉”。
与朋友聊天十点多,一个电话催他回家。他说,第二天陪我们考察文庙。
安溪文庙位于安溪县城南隅,背踞凤山,前滨龙津,笔峰拱峙,龙凤呈祥,素有“秀甲东南”,“名冠八闽”之誉。
文庙始建于北宋咸平四年(1001年),历代或扩建或迁建或重修,现存建筑为清康熙年间重建。安溪文庙为宫殿式建筑,是中国现存比较完整的文庙,为江南现存同类物中最完整的古建筑艺术。
我们把车子停在街的另一侧,步行几百米便到文庙广场,树木葱茏,人声鼎沸。这个广场成了市民休闲娱乐地方。
庙前是泮池、照墙和棂星门。
泮池呈半月形,又称半月池,弦宽33.5米,弦至弧中点的直径为15.2米,深2米,石栏维护,池水涟漪,清澈见底。照墙为砖石结构之屏,位于泮池与棂星门之间,高3米,长14.9米,表学府之所与凡尘阻隔之意。
我们重点考察了安溪文庙的建筑布局,它是宫殿式建筑,傲立于一条南北走向的中轴线上。
整座建筑群呈长方形,南北长164米,东西宽36.5米,总建筑面积9495平方米,左右呈对称排列。
自南至北有泮池、照墙、棂星门、戟门、东西庑廊、大成殿、崇圣殿、教谕廨,东有明伦堂,周围绕以围墙,布局合理,结构完整,层次分明,工程宏大,艺术精湛,雄伟壮观,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和地方性特征,其艺术价值和科学价值相当高,反映了安溪古代物质文化的高度成就。
棂星门又称先师门,面宽五间,进深二间,中挂“文庙”匾额。
我们怀着恭敬之心,屏息步入棂星门,即入前院,院庭广阔,巧妙地托出院庭内戟门的庄重和大方壮观,使人顿生渐入佳境之感。
戟门内,立有张读撰的《重修文庙颂》等碑刻四方。其中,由清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进士、右春坊右中允兼翰林院编修陈迁鹤撰的《皇清重修学宫碑记》,高达2.86米,宽1.21米,记载清康熙年间修建文庙的意义、经过及李光地等修建官员的姓名,是现存最早、最完整的修建文庙碑记。
跨过戟门,出现在眼前的是一个广大的庭院,称为拜庭,是古代文武官员拜孔的地方。
拜庭两侧为庑廊,对称得体,光照亮堂。其庑廊中今开设“安溪历史文物和历史人物展”,系统地介绍安溪从新石器时代以来各个历史发展时期政治、经济、文化和人民群众生产、生活的情况及部分安溪的历史人物和他们的历史功绩。
穿过庑廊,登上台阶,即到大成殿。大成殿是文庙的核心建筑,内祀孔子。我们向中国著名的大思想家、大教育家、政治家孔圣人行三鞠躬礼。
我们考察了殿堂,为重檐庑殿式,平面方形,面宽三间,进深三间,建筑面积485.9平方米,四周有明廊。殿内当心间的屋顶构造,采用莲花如意斗拱,纵横交错,繁复重叠,构成穹窿形藻井,俗称“蜘蛛结网”。
它悬空倒挂,不用一钉而托起,负荷万斤梁架而不倾,构设精密,技巧绝伦,藻井当心间尤为别致瑰奇,是古代建筑美学深刻而完善的体现。
今殿内伫立孔子和“四配”、“十二哲”塑像,展示儒家文化发展体系的群体形象。
大成殿之后为崇圣殿,旧称启圣祠,清雍正元年(1723年)改称今名,内崇祀孔子之父母,殿宇构筑为歇山屋顶,建筑面积226平方米,典雅而庄严,前有拜庭,东西有对称排列的两庑。再后为教谕廨,1994年重建。大成殿的东侧20米处有明伦堂,悬山屋顶,四合院式,面宽三间,进深二间,建筑面积609平方米。此外,历史上文庙还有忠义祠、名宦祠、乡贤祠等建筑,均已圮无存。
安溪文庙的整座庙宇装饰题材以龙凤为主体,衬以人物、鸟兽、花卉,飞金走彩,荟萃木、石、砖雕刻及剪瓷、堆贴之大成,工艺极其精湛,尤以戟门内外、大成殿前的四对石龙柱及月坛正中陛石的云龙戏珠石雕最负盛名。
研究风水者,照例要打开罗盘,测量安溪文庙坐向。经测,该文庙坐向为亥山已向兼乾巽,入口开在坤申方,外堂水流出乙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