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景指在不同地理环境中布置不同的风景建筑,达到人工美与自然美密切结合,反映出有突出个性的风景特色。风景构景应坚持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包括:人文构景要以自然景观为主体;“意在笔先”的预想与触景生情的效果有机结合;人文风景各要素应按其功能和美学要求布置;定位后的风景建筑应独具匠心、“因境而成”。根据陈述林的研究,旅游景区构景主要有三种常见处理方法。
(一)提炼主题,重在立意
一般思路有三种。一是利用地形,融入自然。风景建筑环境极力保持其自然风景的脉理,顺应自然,形成自然之势与天然之趣。利用高差,以建筑“跨骑”地势突变处,壮大形象,如峨眉山纯阳殿。或紧贴崖壁,争取空间,挤出院落,如镇江金山寺塔院。抑或因山随势,重叠构筑,丰富构景,如重庆忠县石宝寨。二是融入自然,浑然一体。风景建筑在体量、尺度、形象上与人相亲相宜,形成轻松愉快的气氛,又与自然景观协调和谐。这要求体量合宜(如昆明西山龙门的太真宫)、造型得体(如峨眉山古山道旁的三角形梳妆台)、格调素雅(如青城山后山的各种山亭)。三是点染自然,突出意境。旅游景区中用人工对自然风景进行加工,更能激发游客对风景美的强烈感受,让人从有限的景色中体味到景外无限的意境。首先是以建筑自身的美感来衬托风景意境,如青城山的息心亭。其次是通过强调风景主题来深化风景意境,如位于三江交汇处的乐山大佛寺。再次是以传统文化艺术和宗教手段来渲染风景意境,如石林的阿诗玛化身石。
(二)点景引人,强化景色
一般思路有两种。首先,以少胜多,控制全局。主要是从点、线、面、体四个方面进行控制。以建筑和自然景观构成的景点是控制环境空间的基本单元,成为周围环境中游客视线的吸引中心,同时作为作为对周围风景的观赏点,让游客视线所及之处构成周围环境的空间,如青城山上的山亭。各景点之间以道路串联,散点布置风景建筑,形成游览线,该线所控制的道路周围的环境空间,就是线的控制范围,如苏州灵岩寺前若干山亭和佛塔构成的游览线。多个景点、多条游览线组成的点线结合,就形成了面的景观控制。在风景环境中,面的控制范围较集中,景观建筑相对密集,往往成为多种旅游活动的重心,如青城山上清宫。在环境空间容量更大的风景胜地,常由几个或多个以寺庙为核心的风景面,按自然地势的高下起伏,分布在不同标高上,控制住了整座山体的风景全貌。其次,抓住要害,占据各点。用点、线、面、体来控制风景全局,其关键在于抓住要害,占据地形的制高点、道路的转折点、风景的特异点和景观空白点。
(三)精心剪裁,丰富内容
一般可以采取三种思路。第一,改造边角地段,变“死眼”为“活眼”。重视边角的经营,尽量少对地形“大兴土木”,略以建筑和小品点缀稍加改造,常能变“死眼”为“活眼”,为风景全局增色,如四川乐山乌尤寺罗汉堂左侧点缀的旷怡亭、尔雅台和听涛轩。第二,控制观赏视线,改变风景质量。以夹墙竹林形成甬道划分景区,或采用视线的转折和引导方法,达到摒俗收佳、改变同一地方不同点位风景质量相去甚远状况的效果,如青城山天师洞景区的五洞天大门。第三,调整空间关系,改善空间状态。采用调整改善空间状态的办法,改变地形条件所致的空间狭小、景观单调、建筑咄咄逼人等不利状态,打破沉闷和闭塞,以利风景和建筑的展开,如青城山清溪旁的步桥雨亭。(首发:李庆雷,王双全.旅游创意策划:原理•方法•案例. 清华大学出版社(2021版)第216-21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