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扶正气
中医不论是治病还是养生防病,都十分重视“正气”的作用,人体感受病邪是否发病以及发病程度与预后情况,都与“正气”有关。在“正气”与病邪的较量中,“正气”充足、强盛则病势轻且易于痊愈,反之则病势重、病程长。在中医经典著作《黄帝内经》中就有“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之说。
在谈如何培护“正气”时,有必要先了解一下中医学中的“邪气”。“邪气”是与“正气”相对而言的,其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邪气”指各种病邪,泛指各种致病因素,包括外感六淫、情志、饮食及体内阴阳的变化等;而狭义的“邪气”是指四时不正之气,即非其时而有其气,换句话说就是不合正常的时令节序的“反常”现象,譬如,冬季本应冷,但却不冷甚至反暖,这个暖就是不正之气,通俗而言就是不和谐之气。
人体之“正气”包含精、气、神等方面的内涵。那么如何扶正气呢?一方面,“邪气胜者,精气乃衰也”,所以有效防避“邪气”十分重要,“邪去正自安”;另一方面,可以通过调摄情志、饮食起居等顺时颐养,以扶正气。
中医有“三虚”致病论,这个虚,不是弱的意思,而是空隙,给邪气以可乘之机。风寒暑湿燥火六淫之气,以及四时“非时之气”都应注意防护。风为百病之长,所以古语云“避风如避箭”。清人石天基《传家宝》说:“风邪之伤心也,入筋透骨,如油拌面,进易出难。”此外,针对传染性疾病的“厉气”(具有传染性的邪气),中医有鼻腔涂药、佩戴香囊等辟邪之法。
《黄帝内经》“上古天真论”指出“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满,不时御神,务快其心,逆于生乐,起居无节,故半百而衰也。”所以中医养生护正气,总的原则,讲究一个度,“故春夏秋冬,四时阴阳,生病起于过用,此为常也”。提示我们做任何事要有一个节制。另外,中医十分重视阳气,“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这个阳气,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动力,而现代社会中人们的种种行为,如冷饮冰啤、低温空调、熬夜等,暗耗阳气而不知。
“气血冲和,百病不生,一有氟郁,百病生焉”,明代著名医家张景岳说:“气之在人,和则为正气,不和则为邪气。”现代医学有双心疾病说,有研究表明冠心病患者普遍存在焦虑、抑郁等负性情绪,负性情绪增加冠心病发病率和心源性死亡的风险。所以要注意调畅情志。
习近平主席在2019年亚洲文明对话大会开幕式主旨演讲指出“道法自然、天人合一是中华文明内在的生存理念”。“人与天地相参”,中医十分注重与自然的和谐相应,智者之养生也,必顺四时而适寒暑,和喜怒而安居处,节阴阳而调刚柔。如是则僻邪不至,长生久视。《黄帝内经》中的五运六气学说,生动阐释了“天人相应”的理论,不同年、不同时段,由于气化不同,导致气候、物候,以及发病的不同,并提出了一套自洽调摄方案。譬如,2021年辛丑年,为水运不足,太阴湿土司天,太阳寒水在泉,气候表现寒湿明显,主要影响人体肾、脾两个藏象系统。了解这些规律,才能顺时而养,做到“必先岁气、无伐天和”。
此外,《黄帝内经》有“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之明训,“四气调神大论”根据自然规律,脏气法时原则,提出相应的养生要法,譬如春夏应夜卧早起,“以使志生”,“使志无怒、使气得泄”;秋季早卧早起,“使志安宁”,冬季早卧晚起,必待日光,去寒就温,顺应收、藏之道。
饮食调摄也是十分重要的一个内容,中医历来注重药食同源,《黄帝内经》提出“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精益气”,这里一个重点就是“气味合”,春季宜减酸、益甘,以养脾气,夏季宜减苦、增辛,以养肺气,秋季宜减辛增酸,以养肝气,冬季宜减咸而增苦,以养心气。”饮食也是要按照四季变化,五味和合,“酸”不等于酸性食物,“甘”也不等于甜味食物。除了味道的酸甜,中医将具有收敛、涩滞作用的食物与药物归入酸味;具有补益、和缓作用的食物和药物归入甘味。此外,一些民谚如“正月葱、二月韭、三月苋、四月蕹、五月匏、六月瓜、七月笋、八月芋、九月芥蓝、十月芹、子月蒜、腊月白”的说法,也值得借鉴。
春生夏长秋收冬藏,冬季人体阳气以“精”的形式藏在少阴坎卦位置,作为来年新一轮气化运动的“原动力”。《黄帝内经》指出“精气夺则虚”,还认为“冬不藏精,春必病温”,发源于无锡地区的龙砂医派,依据《黄帝内经》的“冬藏精”理论和肾命学说,在冬季擅用膏滋方调体“治未病”。《灵枢·五癃津液别》说:“五谷之津液,和合而为膏者,内渗入于骨空,补益脑髓”,膏滋方,剂型粘稠,在体内吸收慢,停留时间长,比其他剂型能更好地发挥滋养作用。冬季服用膏方,就相当于种地“施基肥”,以便于来年植物生长好,抗病虫害力强,人也是一样,服用膏方后,体质改善,正气充沛,少生病或不生病,真正达到未病先防,养生保健的目的。
此外,八段锦、太极拳、易筋经、五禽戏等传统中医健身法都是培护正气的不错的运动选择。
陶国水(无锡市中医医院/无锡市龙砂医学流派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