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你积极进取,行善积德!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你积极进取,行善积德。


 

 

 

 习近平总书记说:“要讲清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并在多个场合强调了传统文化的独特作用和重要性。


 

中华文化蕴含着丰富厚重的积极进取、健康向善的传统美德。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华传统文化相承接,中华传统美德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友善是中华传统美德的重要内容.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精神,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传统美德的精髓。中华文化积淀着炎黄子孙最深沉的精神追求。“观乎人文,化成天下。”申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着几千年来中国人民生生不息、绵绵不已的民族精神、民族品格和发展动力,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

 

当下,全球文化以铺天盖地的气势滚滚而来,------;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政党对自身文化主体性的确认、对自身文化价值和所具有的文化优势的充分肯定,以及对自身文化生命力和文化创造力的坚定信念。

 

对于“外国的月亮比中国圆”的人,我想说(我赞同这样的观点):“我们弘扬中国文化其实是在维护我们这个民族精神的独立性,一个民族被殖民,其实最根本的殖民是精神上和心灵上做了奴才,一个人在灵魂深处已经把自己当做奴才,跪在别人那里,去仰视别人,这是永远也无法站立起来的;所以文化特别重要,他是培养我们这个民族精神独立性的大问题!实际上不仅是为天地立心,也是为中华民族立心;所以要弘扬国粹、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如:“上善若水”等等,集中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内涵丰富而深刻,上善若水、有容乃大、大道至简、不忘初心则表现了人们对真善美的向往,对合理生活和高尚人格的追求,是流传千年的大智慧。

 

上善若水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老子在自然界万事万物中最赞美水,认为水德是近于道的。它没有固定的形体,随着外界的变化而变化;它没有周定的色彩,“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它没有固定的居所,沿着外界的地形而流动;它最大的特性就是多变,或为潺潺清泉,或为飞泻激流,或为奔腾江河,或为汪洋大海;它川流不息,却没有穷竭之时。这不就是老子在前面几章中描绘的道的特质吗?

  居善地:即处于适当的位置,它不一定是最好、最高的位置,还可能是别人最厌恶的地方。我们常常说在社会中最重要的是找准自己的位置,如上学时选择专业,出来后找工作。有时我们太过看重外界的评价,太过注重虚荣,而换来换去,殊不知适合自己的才是最重要的,即使在别人看来,它很低下。

  心善渊:人的心要像深潭一样平静而深远,即要有涵养,能包容,不浅薄,不狭隘。有宽广的胸怀才能包容不同的人和事,才能吏好地融入社会当中。

  与善仁:与别人交往要怀有仁慈和爱之心,像水一样善利万物,默默无闻,不求回报,以不争之心而争。

  言善信:水客观地映照天地万物,人也应像水一样,恪守信用,直行危言。

  政善治、事善能:治民皆应顺应大道,无为而治;行事应该效仿水,遵从潮流,圆润而不僵化。

  动善时:水总是依规律应时而动,人亦当如此,遵规应时,顺势而为。

  水不像火那么热烈,也不像石那么刚强,但人们义知道,水可以灭火,水滴石穿。王夫之说:“五行之体,水为最微。善居道者,为其微,不为其著;处众之后,而常德众之先。”以不争争,以无私私,这就是水的最显著特性。它滋润万物而不居功,它甘心停留在最低洼、最潮湿的地方,这正是圣人处世的要旨,即“居下不争”。

  在本章中,老子用水之特征和作用来比喻最优秀的领导者所应该具有的人格特征。水最基本的特征和作用主要有四点:

 

一、柔弱,水是天下最为柔弱的东西;

 

二、水善于趋下,善于处在低下的位置,善于停留在卑下的地位;

 

三、包容、宽容,小溪注入江河,江河注入大海,因而水具有容纳同类的无穷力量;

 

四、滋养万物而不与相争。老子认为,最优秀的领导者,具有如水一般的最完善的人格。

 

     这样的人,愿意到别人不愿意到的地方去,愿意做别人不愿意做的事情。他们具有骆驼般的精神和大海般的肚量,能够做到忍辱负重、宽宏大量。他们具有慈爱的精神,能够尽其所能去帮助、救济人,甚至还包括他们所谓的“恶人”。他们不和别人争夺功名利益,是“善利万物而不争”的王者。

  老子在自然界万事万物中最赞美水,认为水德是近于道的。而理想中的"圣人"是道的体现者,因为他的言行有类于水。为什么说水德近于道呢?王夫之解释说:"五行之体,水为最微。善居道者,为其微,不为其著;处众之后,而常德众之先。"以不争争,以无私私,这就是水的最显著特性。水滋润万物而无取于万物,而且甘心停留在最低洼、最潮湿的地方。在此后的七个并列排比句中,都具有关水德的写状,同时也是介绍善之人所应具备的品格。老子并列举出七个"善"字,都是受到水的启发。最后的结论是:为人处世的要旨,即为"不争"。也就是说,宁处别人之所恶也不去与人争利,所以别人也没有什么怨尤。

  公元前516年周朝覆灭,老子朝逃往楚国,用今天的话说55岁的老子失业了,回到了家乡这时比老子小20岁的孔子曾拜访过老子,向老子请教学问,典故“孔子问礼”就是这样来的。孔子将老子比做“龙”,来形容老子的深不可测、难以着磨。二人见到山中流淌的溪水,孔子说:“逝者如斯乎”,老子却说:“上善若水”。信奉“礼教仁义”的孔子与一心想“回归自然”的老子两位圣人之间的交流,为后来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的融合铺下了奠基。

  《荀子•宥坐》记载了孔子答弟子子贡问水的一段对话:"孔子观于东流之水。子贡问于孔子曰:君子之所以见大水必观焉者,是何?孔子曰:夫水,偏与诸生而无为也,似德。其流也埤下,裾拘必循其理,似义。其洮洮乎不屈尽,似道。若有决行之,其应佚若声响,其赴而仞之谷不惧,似勇。主量必平,似法,盈不求概,似正。淖约微达,似察。以出以入,以就鲜洁,似善化。其万折也必东,似志。是故君子见大水必观焉。"在此处,孔子以水描述了他理想中的具备崇高人格的君子形象,这里涉及到德、义、道、勇、法、正、察、志以及善化等道德范畴。这其中的观点与道家有显而易见的区别,但也有某些相似之处。可以此段引文与《道德经》第八章参照阅读。

 

有容乃大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诠释了“道法自然”的真谛,告诫人们,为人处世一定要豁达大度,胸襟宽广。要像大海一样能容纳无数江河细流,像群山峻峰一样,刚毅挺拔,傲然屹立人间,以容纳和融合的大度来铸成超常的大器,成就辉煌的伟业。做人心胸要宽广,那大海汇集所有的河川终于成就自己的伟大,做人要能够听取别人的意见,这是强者的胸襟;做人也要坚持自己的原则,不附和别人,就像巍峨的高山刚强雄健。

心有多大,天地就有多大。凡事,看淡一些,看开一些,看远一些,就会发现“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并非妄念。学会原谅那些无心之失,学会坦然面对事业、生活中的不如意。做一个大气、大度、大方的人,一笑而过,也是一种智慧。

海纳百川,永不干涸。肚大能容天下难容之事,宰相肚里能撑船。鸡肠小肚永远难容事容人;坐井观天,永远是孤陋寡闻。空杯能容至真至纯之美酒,白纸能画最美最好的图画。量小非君子,妒忌生祸心。原谅有过错之人,就可成为朋友;心中常想着朋友,便可成为手足、知己。做人大度,方能大气;胸怀博大,可容世界。

 

大道至简

大道理是极其简单的,简单到一两句话就能说明白。世上的事情难就难在简单,简单不是敷衍了事,也不是单纯幼稚,而是最高级别的智慧,是成熟睿智的表现。完美的常常是简单的。简单就是真理,简单就是聪明,简单是厚积薄发的力量。学会了简单,其实真不简单。

做事情复杂繁琐往往是因为智慧没有到位。再大的事情,“一分为二”就很简单了,再难的事情从简单入手,循序渐进就能做成。因此,复杂的事情要简单去做,简单的事情要重复去做,重复做的事情要用心去做,长期坚持下去,这样世界上就没有做不成的事情。大道至简,悟在天成。

大道至简。越是简单的,越是有效,越是长久。大道至简,知易行难,让我们在今后做人做事过程中,时时记住并体会。

 

不忘初心

在日常生活中,不忘初心出现率极高,我们嘴边经常挂着不忘初心。“不忘初心,方得始终”是《华严经》中的名句,意思是只有坚守自己的本心和最初的信念,才能成就心愿,功德圆满。

星云大师说:“我出家做和尚,是自愿的。人生经历这么多挫折,始终不忘记,最初为什么要出家。生活很辛苦,只要你不忘记最初为什么开始,就心甘情愿。不忘初心,就是力量。”

初心为我们指明了努力的方向,为我们提供了前进的动力,更提醒我们在迷不管处于什么人生阶段,不管问题多么困难,不管前方的路多么迷茫,多么曲折。生活总是在前行,有些东西总会改变,但只要保有一颗初心,就总能发现事物崭新的一面。人生便总若初相见,每一刻都可以是新的生命的开始。

不忘初心。要记住内心最真的想法,最初始的想法,可能是一个理想,也可能是一个热切期盼,不管距离有多遥远,不管中间有多少千山万水,艰难险阻,不要放弃,努力前进。茫彷徨时不要忘了来时的路,不要乱花渐欲迷人眼。任何时刻都不要失去你的目标,永葆初心,一鼓作气,坚持到底,遵循内心最亮的那束光,前进的道路上坚强,不做失败者,让梦想华丽绽放。

顾绍骅于二〇二一年一月八日星期五

 

欢迎关注!您的转发是对我最大的支持!

顾绍骅愿意为您量身定制中国书画作品:请提供所需要的“尺寸、喜欢的内容”,就可以提供具有收藏价值的“顾绍骅的诗情画意、顾氏破体书法”作品。欢迎定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