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对待死亡
喻建国
没有一个人不向这个目标前进,你知道这是哪一个目标吗?也许有些人回答不上来,这个答案实在是简单,我们每一个人都在向着死亡前进。很多人一提起死亡就觉得恐怖,其实这有什么值得人们恐怖的,这个铁一样的事实,每个人都逃不掉,每个人都向着这个目标前行。
人们从呀呀落地开始就向着死亡这个目标前行,看起来似乎路遥遥,其实一眨眼的功夫,人们就来到了它的跟前。死亡是丧失生命,也就是生命终止,生存停止。哲学上说,死亡是生命(或者事物件)系统所有的本来的维持其存在(存活)属性的丧失且不可逆转地永久性的终止。在道教中,将人的死亡美化为“羽化”或“升仙”;在佛教里,把僧人的死亡美化为“圆寂”或“坐化”。
生命的本质是机体内同化、异化过程这一对矛盾的不断运动;而死亡则是这一对矛盾的终止。人体内各组织器官的同化、异化过程的正常进行首先仰仗人体的呼吸系统为人体提供足够的氧气并排出废气,同时又仰仗着循环系统,将生命需要的能量向生命体的各部分输送。人体的中枢神经系统耐受缺血缺氧的能力极差,一旦呼吸系统或是循环系统发生了问题,如呼吸或心跳停止,死亡就立刻驾临该人体。
人的死亡常常是人的疾病的终归,这也是一个生命的规律。人类自然寿命大约是140-160岁左右,但是绝大部分人都会在这个年龄之前因病死亡。因病死亡有三大类情况:由于重要生命器官(如脑、心、肝、双侧肾、肺及肾上腺等)发生了严重的、不可恢复的损害;由于长期疾病导致机体衰竭、恶病质等以致代谢物质基础极度不足、各系统正常机能不能维持;重要器官没有明显器质性损伤的急死,如失血、窒息、休克、冻死等。
人在存活期间非常重要的生命活力象征是人的心态的成熟,人若心态不成熟就等于人的心死了,人的生命也变成了严重残缺的生命。在生命延续期间的人如果心态成熟,就能够为人类的幸福存在、生态存在、美好存在提供来自人类有价值的贡献;在生命延续期间的人如果心态不成熟,就会为人类的痛苦存在、污染存在、不幸存在甩出无数种子。
人类是宇宙中的一种生物,他按照宇宙能量的超级智能运算在运转,谁也不能左右自己。从人的美好主观上来说,人应该主动争取培育自己的成熟心态,并在成熟心态的主导下好好生活、学习并工作。
在人类的认识中,生命的意义常常是科学和神学思索的主题,答案是多元化的,极其丰硕的。所有这些答案往往都和文化环境和意识形态有关联。它经常涉及象征符号、实体轮、价值、目的、道德、善恶、自由意志、上帝观、佛祖观、真主观、神的存在、灵魂和来世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