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景区化”理念下城市口袋公园“大有可为”


去景区化理念下城市口袋公园“大有可为”

2020年10月29日,杭州西湖西溪一体化保护提升推进大会成功召开,会上在总结过去四个多月以来一体化发展成果外还同时发布了六大文化项目,表示接下来西湖西溪景区将深挖文化内涵,讲深讲活文化故事,擦亮西湖西溪“明珠”,更好地实现“双西合璧”。会上,针对景区下一步的发展方向和侧重点,省委常委、市委书记周江勇强调了四个理念:道法自然,厚植文化,去景区化,回归生活。

“去景区化”这一提法让人眼前一亮。具体来说,“去景区化”是指要消除长期以来形成的景区与居民区、商业区、生产区等之间的条块分割,打破城市功能之间固有的界限,以整个城市为对象,打造成一个美丽的大公园,让城市处处皆风景。“‘去景区化’说白了就是‘我为这个城市而来’,而不是为这个城市的某个景点而来。”浙江工业大学之江学院旅游学院院长梁雪松认为,“去景区化”可以说是从全域旅游中延伸出的一个概念,它包含了城市环境、文化服务、包容度等。从“景区化”发展到“去景区化”,代表了生产、生活、生态“三生融合”的更高境界。它意味着城和景的无边界相融,存“景”去“区”,抛弃了传统的简单的景区和非景区之分,人们生活的环境处处成为景区。强调尊重城市中每一处自然和人文积淀,逐步实现处处是景、移步换景,进一步促进城市公园和公园城市互相融合、不分彼此,达到景城一体、天人合一。在这种理念下,引导游客亲自去发现和解读城市的独特魅力,感受城市的精华,与城市对话,走进城市生活,感受本地人生活的千姿百态;鼓励本地市民走出家门,大街小巷、一草一木等皆为城市气息的负载物,利用这些“触手可及”的身边景让市民充分感受自己所居城市的魔力,增强归属感。

后旅游时代下,城市旅游业的发展不能再仅仅只靠几个景区,更多的需要突出本地文化内涵,凸显城市性格,把握城市灵魂。充分协调城市、自然、人之间的三者关系,结合文化、生态、旅游、城市四者来考虑城市未来的长久性发展。随着人们生活越来越丰富多样,旅游的模式和需求也层出不穷,因此,从景区旅游走向城市旅游也必然是旅游的发展趋势之一。将城市作为景区打造,跳出景区做景区的思维,把城市的发展与景区相融合,形成良性互动,使市民生活在景区里,游客游在生活里,是推动城市旅游又好又快发展的必然要求。

“去景区化”作为“微旅游”的显著特征之一,需要把城市中碎片化、“散珠”式的历史遗存、人文故事、市井生活等旅游资源,通过不同的主线串连成“小而深”的旅游体验产品,使游客和本地市民可以全方位的立体感受城市风情,获得最本地化的身心体验。而口袋公园作为补充城市景观的重要手段,是城市重要的绿色开放空间,也是展现本地市民日常休闲、文化交流状态的重要公共空间,各种小型绿地、小公园、街心花园、社区小型运动场所等都是常见形式。其作为一种“家门口的风景”所在场所,是在“微旅游”潮流下对地方资源活化,显性化地方隐性资源,延展其功能,展现城市文脉的“微缩版公园”。可以很好地部分解决高密度城市中心区人们对公园的需求,还可以营造娱乐轻松的环境氛围,为人们提供宽敞的活动空间。

目前国内很多城市已经建成或者正在筹建口袋公园,西安、北京、上海、贵阳、长沙、扬州、大连、济南、成都等地都在积极探索口袋公园在城市更新、社区营造、精神建设、景观营造等方面的可利用之处。国外更是最先探讨这种形式在城市建设中的积极意义,以美国的佩雷公园(Paley Park)为先河,1967年,美国第二代现代景观设计师罗伯特泽恩设计了世界上第一个口袋公园——佩雷公园,开启了微公园的序章。该公园虽然只有390平方米,但它的年平均面积游客量远远超过纽约中央公园,成为至今为人称颂的经典。法国巴黎第一区的太子广场、丹麦哥本哈根的皇家图书馆花园、澳大利亚PLACE工作室设计的微型口袋公园、西班牙的巴克斯广场、日本银座索尼公园等都是国外具有代表性的口袋公园建设范本。作为环境的绿色点缀,这种娱乐休闲场所受到很多市民的欢迎,成为一种新时尚。那么口袋公园为何这么受城市建设者和市民的喜爱呢?

“口袋公园”又称袖珍公园(Minipark 或 Vest-Pocket Park),这个概念最早是1963年5月在纽约公园协会组织的展览会上,提出的“为纽约服务的新公园”的提议,原形是建立散布在高密度城市中心区的呈斑块状分布的小公园(Midtown Park),或称口袋公园系统。日本学者岩下肇曾这样描述它们:“Vest Pocket也即是‘内衣口袋’的意思。我们平常不太注意到口袋,只是在冬天,当我们把手插进口袋时,就会感到温暖,并且我们有时也在口袋里放硬币或贵重的东西。口袋是一个能使我们感受到体温、安全感和秘密感的空间。”贴身温暖,便捷轻松,这正是口袋公园的迷人之处。它是提升城市品位、改善城市局部环境的有效手段,拓展了人们的绿色活动空间,对提高人们精神面貌、丰富人们业余生活和应对城市空间限制公园开发具有重要意义。正因为与街区共生,所以每一个口袋公园的设计贴合周边居民的需要,能够为他们提供优质的公园和娱乐场所。

城市建设发展需要以物质为基础的同时还要依靠文化来获得长久动力和活力,而城市文化空间的营造需要依托景观载体、从总体结构和局部空间来进行,口袋公园作为局部空间的典型代表,可以充分发挥其空间小、布局灵活、人流密集等特点,以本地城市文化为主线,整理和提炼本土深厚的文化底蕴,将一个个各具特色的文化符号按照传承的脉络融入建设中,表达城市内涵主题,在无形中表述历史文化和人文风情,实现处处是景,处处是情,城景相容,打破城与民界限,主客共享旅游风景。根据“去景区化”理念的相关要求,在交往与游憩功能基础上,通过拓展口袋公园的生态与景观功能,叠加旅游要素,迎合本地居民休闲生活和游客本地化旅游体验的双重需求。将地方文化元素融入口袋公园的具体景观中,塑造“人性化”景观,增加软质要素,提升环境品质,注重人与景观的双向互动,增强其场所感,在促进地方文化行走焕新的同时增添口袋公园活动趣味,实现文化和园林的有机同生共振,丰富口袋公园的文化、教育、审美与旅游等意义和价值。

因此,伴随着城市旅游的进一步发展,口袋公园作为展示城市文化和品位不可或缺的窗口,从环境入手,附着城市文化符号元素,强化游憩者的场所感和依赖感,进而可以实现城市风景由“点”到“面”的延展,真正的将景融于城中、旅游融于生活中。在目前已有基础上,充分结合风景园林学、景观生态学、旅游学、地理学、社会学、历史学等领域的相关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以“去景区化”相关理念为指导依据,使口袋公园更好地发挥其功能,配合其他相关要素共同塑造有魅力、有吸引力的城市环境。实现城景交融,推动城市旅游提档升级,口袋公园大有可发挥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