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彦珠 博士
【择要】本人认为出于黄帝内经的疾病治疗通则,上治下,下治上等理论,以及后人提到的上病下治,下病上治,左病治右,右病治左,上下交叉映像治疗等等,都是建立在临床实践之上的经验总结。至于其理论根据,至今未有任何文献进行论述。
本人通过反复临床经验,应用腹部“传统经络”体系治病,同时结合齐永教授的“脐针”理论治病,分析薄智云教授 “薄氏腹针“ 理论,以及国内各种流派中八卦在腹部针灸及按摩中的应用,发现每种方法都有各自的治疗优势。认真研究一下胚胎发育过程,结合临床疗效,发现这些理论的相似性。以胚胎发育为基础,结合现代生物物理的方法,和西安电子工业大学的教授们一起,设计出脐部同心放射阻抗测定方法,利用人工智能技术,计算出阳性点及方向,针灸点状治疗,线状治疗,达到了预想不到的临床疗效。根据疾病部位,阳性点治疗的临床疗效相关性,结合胚胎发育过程中腹脐融合的过程,本人独到的发现并首次命名为“包袱”结节理论,由此来 阐述上病治下,下病治上等相关理论根据。
本人将发表系列论文,建立“包袱结节”模型,详细论述。
黄帝内经
素问五常政:原文:“气反者,病在上,取之下;病在下,取之上;病在中,傍取之。
灵枢官针:病在上,取之下,刺腑俞也
灵枢终始:病在上者下取之;病在下者高取之;病在头者取之足;病在腰者取之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