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百里(1882-1938),男,名方震,是清末秀才,杭州海宁硖石镇人,出身藏书名家,和徐志摩不仅是一个镇子上出来的,还是大徐志摩一辈的亲戚。
当年张嘉璈一拍大腿想把自己的妹子嫁给徐志摩时,总不能自己跑到徐家说,我把我妹子嫁给你吧,那太掉价了,肯定是要找媒人的,当时找的一个主要的媒人就是蒋百里,因为他和蒋百里也算是朋友。
于是,蒋百里和张幼仪的哥哥一起从中撮合让徐志摩娶了张幼仪为妻。
后来,蒋百里和张幼仪的哥哥一起从中撮合让徐志摩拜了梁启超为师。
又给你解决婚姻问题,又给你解决前程问题,这样的引路人,哪里找去啊?这样的人,你不谢,还有什么人值得感谢?
所以徐志摩对蒋百里是很感激的,感激到以至于蒋百里有一次被蒋介石关进监狱,徐志摩扛上行李跑到南京陪蒋百里坐牢,使“随百里先生坐牢”一时成了荣誉和时髦。
蒋百里早年求学于杭州的求是书院,在这里他有一个同学叫钱均夫,还有一个师兄叫陈独秀,不过这个师兄因为太活跃了,常常出言诋毁当局政府,被批评教育数次都屡教不改,最后校方忍无可忍不能再忍把他给开除了。
1902年,20岁的蒋百里和21岁的鲁迅以及22岁的钱均夫等人同赴日留学,此三人同为浙江老乡,彼此感情不错。在日本众多留学生中,蒋百里被推选为中国留日学生大会干事,并创办了期刊《浙江潮》,此刊行销国内,鲁迅积极投稿,每期都寄回国内让亲友阅读。
在此期间,蒋百里结识了到日本流亡的梁启超,并执弟子礼。梁启超很喜欢这个学生,后来在巴黎和会期间由他亲自组团去欧洲考察的人里面,就有蒋百里。
梁启超与蒋百里虽有师生名分,但个人观点却常常相左,两人都是性情中人,辩论互不相让,经常拍桌子争吵。众人以为他对老师不敬,蒋百里则引用亚里士多德的话来辩解:“吾爱吾师,但吾更爱真理”,梁启超也不以为然心无芥蒂。
两人都很有才华,梁启超就不用说了,那是一代文豪;蒋百里比他差一点,但蒋百里有理论,他出版过一本影响力很大的军事论著集《国防论》,在该书中,他最后的观点是:“万语千言,只是告诉大家一句话,中国是有办法的!”。
这说明他是一个有办法的人。所谓有办法,其实就是有想法。再具体一点,就是有关于战略和战术的想法。
懂战略懂战术的人当然会赢来别人的尊敬。
即使在同时代里,蒋百里就有很多的拥泵者,比如冯玉祥,冯玉祥在军中办培训班,内容有“孙子曰”、“岳飞曰”、“华盛顿曰”,还有就是“蒋方震曰”。
如果说蒋百里的理性味道更浓一点的话,那么梁启超的感性味道则更强一点。
梁启超乃性情中人,写东西的时候,有时候写着写着写哭了,有时候写着写着写怒了,有时候写着写着写得自己欢天喜地,情不自禁,嚎啕大笑,所以他的文章经常是文采飞扬、情绪饱满。
当然也有的时候,写着写着收不住了停不下来了,一路狂奔竟无尽头,本来只想写千余字,结果写来写去写了万余字,写了万余字后还意犹未尽言犹未绝,又一口气写了五万字,直写得自己身心疲惫头发晕脑发胀两眼冒金星才终于停下笔来。
有一次蒋百里请他写东西,他就遇到了这种写来写去写得停不下来的情况。
那次蒋百里将自己在欧洲考察的成果写成一本《欧洲文艺复兴史》,请梁启超为之作序。梁启超自己在欧洲流浪过多年,看此文稿,非常有共同语言,非常有兴奋点,于是思如泉涌文如泉涌,下笔如有神助,一时不能自休,一口气写了5万多字。
你们谁见过5万字的序?
序的篇幅和正文的篇幅都差不多了,人们一看这书都分不清哪个是序哪个是正文了哪个是红花哪个是绿叶了,你们俩到底谁在给谁作序啊?
梁启超自己也觉得有点不好意思了,这么喧宾夺主到底是给了蒋百里面子呢还是驳了蒋百里的面子?
于是梁启超忍住激情荡漾的情绪又重新写了一个序。然后把先前的序也作为一本书来出版,并反请蒋百里来给作序。
这难道不是一个佳话吗?
蒋百里性情豪爽,好结交良友,不仅国内的,还有国外的,什么萧伯纳、泰戈尔、罗素、杜威等乱七八糟那些看起来八竿子打不着的人竟然都是他的朋友。
这样的人当然是有兄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