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人应与“中国学派”建设同频共振
------观电视剧《老中医》引发的思考
最近在央视一套黄金时段播出的《老中医》,着实让中医又火了一把,大家对于中医药的关注度飙升,这是好事。在感受主人公翁泉海捍卫、传承、发扬中医的同时,萌发了对当前中医药现状以及中医学术流派建设的一些片段思考。
1、中医药发展的有利环境与中医药传统特色优势淡化并存
《老中医》剧情所发生的时段处于中国社会动荡时期,同时也是中医药历经磨难的时期,1929年2月,南京国民政府通过了“废止旧医案”,引发中医界奋起抗争。这件事已经过去90年了,相反的是中医药不仅没有废止,而且还不断为世界人民做出更大的贡献。另外一件事就是上个世纪60年代末产生的一个赤脚医生群体,他们凭借一根针一把草,在当时经济、医疗水平相对滞后的情况下,充分发挥中医药在合作医疗中的作用,赢得老百姓赞誉。所有这些,靠的就是中医药“简、便、廉、验”的疗效优势和高性价比优势。
相比以前的大环境而言,近年来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振兴发展中医药的法律法规政策文件,从各方面为中医药发展提供政策支持与财力保障,诚如习总书记所言“当前,中医药振兴发展迎来天时、地利、人和的大好时机”。
但是,现实是由于种种原因,中医思维弱化、中医评价西化、中医学术异化、中医技术退化、中医特色优势淡化的现状客观存在。不知从何时起中医药变成了专门调理的“慢郎中”;中西医结合在某些中医那里蜕变成西药为主再开点中药作配头;运用中成药不辨证,蛮目扩大适应症……。从临床实践看,中医药治疗外感发热性病证,用之恰当,往往1-2剂即可治愈,早在《黄帝内经》中就有“一剂知,二剂已”的载述,而现在医生对自己都没有信心,没底气,在西药保驾护航下,碍于中医师或中医院的面子,象征性开点中药,如此,从何谈起让别人信任。所有这些,积重难返,需要下猛药!如果中医人不奋力而为,不用行政部门废止,老百姓早晚也要把我们废止了。
2、中医学术流派的界定以及研究方法需要学术界达成共识
《老中医》剧情中的 “孟河医派”究竟是怎样的一个概念呢?
德国学者蒋煦德撰写的《孟河医学源流论》(丁一谔等翻译)论述的视角较为客观,他认为:“孟河医派作为一个存在于特定时间、地点的特有医学传统,这种叫法形成于孟河医者定居在上海之后,他们发现用家乡的名字定义自己十分方便”。蒋煦德在《孟河医学源流论》中文版的后记中说道“与此相关的另一个现象是越来越多在名称中含有‘孟河医学’或‘孟河医派’的出版物相继出现,却不解释这些词语的含义。”
目前中医界对于“学派”“流派”的界定也不是很明晰。关于学派,《汉语大词典》解释为:一门学问中由于学说、观点不同而形成的派别。任继愈先生《中国哲学史》认为,学派主要针对某一学科而言,指有着一致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一致的主题、方向和兴趣的学术群体。能不能称学派,验证标识有四方面:首先有无代表性学说或理论;其次,是有无代表性学术研究方法;三是有无代表性学术精神和价值取向;四是有无代表性人物和著述。关于流派,《汉语大词典》解释为:水之支流也。
对于学派的重要性,《科学时报》曾刊载中国医学科学院曹雪涛院士《2011诺奖启示:关注学派级科学家的引领作用》一文,文章认为“目前我们比以往较少地谈及学派对于科学发展的推动作用,其实,纵观世界科技史,许多重大科学发现和科学理论体系的提出与完善是与科学学派有关的。科学学派作为一种成熟的科研组织或者学术团体,是基于对某些研究领域和某些科学问题有独创性的主见和共同见识才出现和聚集形成的,往往由处于领先地位的、享有崇高威望的科学家为主导及其科学家群体组成。科学学派在一定程度上主导了某个领域发展的方向,特别是在开拓学科发展新领域、提出领域发展新方向、构建新观点新学说、最终推动基础科学理论和重大科学前沿问题的研究上取得突破性进展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中医学术流派是中医学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具有独特学术思想或学术主张及独到临床诊疗技艺,有清晰的学术传承脉络和一定历史影响与公认度的学术派别。也有的流派在命名中以地域命名,如新安医学。笔者认为中医流派有地域性流派和学术性流派之分。地域性流派主要指地域性医家群体概念,学术性流派主要指学术性共识概念,亦称学派。这里面又有交融性,如新安医学中又有培元派、轻灵派、启蒙派、考古派与创新派等;又有很多世医,如歙县张一贴内科,西园、南园郑氏喉科,富堨王氏内科等等。
中医学术流派在中医药大的框架下形成一源多流、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学术生态,对于丰富临床诊疗手段、促进中医人才培养都具有重要价值。国医大师裘沛然先生指出:“中医学术流派是医学理论产生的土壤和发展的动力,也是医学理论传播及人才培养的摇篮”。
对于中医学术流派的界定以及研究方法需要学术界达成共识。
3、中医学术流派研究要坚守学术内核第一与融通交流并举
近些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分重视中医学术流派的建设,2013年在全国遴选了64家中医学术流派传承工作室进行建设。《“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在“充分发挥中医药独特优势”一章中又要求“全面系统继承历代各家学术理论、流派及学说”。
关于剧情中的“孟河医派”,笔者认为他属于地域性流派的成份要明显多于学术层面。因为他们缺乏一个明显的学术共性或者说学术特色。丁甘仁为余听鸿《诊余集》作序言所论 “吾吴医学之盛甲天下,而吾孟河名医之众,又冠于吴中。”论述的还是医家之多。目前该流派研究,提的最多的就是,孟河医家最具代表性的是费、马、巢、丁四大家。《孟河医学源流论》进一步论述到,有的书籍“已经提到利用师徒关系的谱系来界定孟河医学,意思是指可以从历史的角度判断一个医者是否属于孟河医派,取决于医者的先师是否来自孟河或曾师从于某位来自孟河的医者以及他个人的意愿”,还有的著作“凭借孟河医派最新确立的名望来提高医者自身的声誉,对于孟河医派思想或行医风格的传承或者是否为孟河人已经不那么重要了。”
中医学术流派研究要坚守学术内核第一,学派的核心是学术,将某人归属于某派,核心点是有没有继承或发展该学派的学术思想、特色技艺,不是拜个师就是了,切不可泛化,这一原则是要坚守的。
笔者认为,中医学术流派研究,要突破地域的固化,尤其是行政区域,要从文化区域着手,在时空经纬下,所有流派的产生都离不开中医药这首千年巨轮。中医学术流派不是“门派”,不可各立门庭,徒骋私见。既要注重自身纵深研究,也要关注横向比较研究,做到同中求异,找特色;异中求同,寻规律。
还是拿《老中医》的背景“孟河医派”来说,孟河费家来自江西,马氏世医原籍安徽, 明末太医马院判, 因膝下无子,招孟河人蒋成荣(后更名为马成荣)为女婿,成荣继承开创了孟河马氏世医。丁甘仁初入沪上,拜安徽新安医学伤寒大家汪莲石为师,与新安王氏医家王仲奇交往甚密,经常一同会诊,交流经验,被上海医界同仁并称“丁、王”二氏法古有训,丁仲英邀王仲奇为《丁甘仁医案》作序。马培之、丁甘仁都曾在无锡行医,无锡邓星伯出生世医,又曾跟随马培之学习三年,《外科传薪集》的编撰也吸收了清代无锡医家高秉钧《疡科心得集》的经验。马培之与无锡人薛福辰一起为慈禧太后诊病,两位医家都重视《黄帝内经》的运气学说,薛福辰辑录有《素问运气图说》,马培之宗《黄帝内经》“必先岁气,毋伐天和”之旨,对内外之症都十分重视岁运之气,他说“病无常病,药无常方,当观岁运主气、客气之变迁,临症时细心体察。”
在学术流派研究中,费孝通先生总结出的处理不同文化关系的十六字“箴言”值得借鉴,“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
4、中医药行业内的流派建设要积极融入中国学派建设中
2017年5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致信祝贺中国社会科学院建院40周年,并向全国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提出希望:“立时代潮头,通古今变化,发思想先声,繁荣中国学术,发展中国理论,传播中国思想,努力为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增强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国际影响力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2017年09月24日《人民日报》5版以“构建中国学派恰逢其时”为题,整版进行组稿讨论,并配有引言认为“现在,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有信心、有能力实现这个目标。在这样的时代条件下,构建中国学派迎来了百年不遇的良机,可谓恰逢其时。我们不能辜负了这个时代”。
约稿撰文的学者提出,中国学派应当包含不同理论流派,构建中国学派、彰显其独特精神,构建中国学派,要用中国理论阐释中国实践、解决中国问题。
习近平同志指出:“中医药学凝聚着深邃的哲学智慧和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健康养生理念及其实践经验,是中国古代科学的瑰宝,也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深入研究和科学总结中医药学对丰富世界医学事业、推进生命科学研究具有积极意义。”
中医药是道术并行的,深含中华文化精髓,遵循“天人合一”“阴阳五行”理论,注重整体观、辨证观,在方法学上,有见微知著、司外揣内,具有非物质文化遗活态属性,中医药学这一些列特质,包括有中医药参与的中国医改,都鲜明体现了运用中国实践解决中国问题的智慧,是建设中国学派的重要组成部分。
2019年01月03日习近平致信祝贺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历史研究院成立强调,“总结历史经验揭示历史规律把握历史趋势,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历史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再次提出学术体系、话语体系。
中医学术流派体现了中医药精彩纷呈、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特色。中医药人,要深入挖掘中医学术流派中标识性元素,提炼中医药行业文化、技艺深层次的哲学内涵,体现中医药在解决中国全民健康中的理念、优势、特色,积极融入到“中国学派”建设中。
5、中医药行业要彰显“天人合一”的中国文化思想归属与特质
在谈及中国文化对世界之贡献时,钱穆先生在《中国文化对人类未来可有的贡献》一文,称其晚年方澈悟,“天人合一”观“实是整个中国传统文化思想之归宿处”“我深信中国文化对世界人类未来求生存之贡献,主要亦即在此”,富含深意。
中医药学是最能彰显“天人合一”观的学科,中医药学遵从“天人相应”理论,基于“天人同构”思想为指导,通过燮理阴阳,动态平衡,以达到治病养生的目的。
基于“天人相应”的思想,认为人生活在自然界不可避免会受到外界环境的运动和变化影响,现代医学研究表明,天气、气候对人体健康的影响有直接和间接的关系。《黄帝内经》中的五运六气理论就是探讨自然变化的周期性规律及其对人体健康和疾病影响的一门学说,他将疾病的防治与节气、时令等时间、周期节律与气候妥善地相结合,综合了生态医学、时间医学、气象医学思想。
《黄帝内经素问·宝命全形论》曰:“天覆地载,万物悉备,莫贵于人,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所以在临床中强调“先立其年,以明其气,金木水火上运行之数,寒暑燥湿风火临御之化,则天道可见,民气可调,阴阳卷舒,近而无惑”(《黄帝内经素问·六元正纪大论》),“故治不法天之纪,不用地之理,则灾害至矣”(《黄帝内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落实到养生智慧上也是要遵循天时节序,《黄帝内经灵枢·本神篇》说:“故智者之养生也,必顺四时而适寒暑”。
当前,我国正在实施健康中国规划,全面实现由疾病为中心走向以健康为中心,大健康,重心前移,如何发挥中医药“天人相应”的治未病的特色优势,治未病中心绝不是体检中心,应该有一整套立体化的检测、干预、评估、修正机制。中国慢病前瞻性研究对近50万人随访7年的结果显示,夏季出生的人群罹患2型糖尿病风险较低,其他季节出生者糖尿病发病风险增加9%。此外,一项关于北京地区肺癌发病的回顾性研究显示,冬季出生的人患肺癌的几率降低。虽然只是一种探索,但呈现的客观现象令人兴奋。
近年我们发掘的肇起于宋元的龙砂医派,这个学派一个重要的学术特点就是善于运用《黄帝内经》的运气学说诊治疾病与养生治未病。在该学派历代医家经验基础上,近来我们运用五运六气理论结合现代气象学因子分析无锡地区63700例冠心病患者与出生日期相关性的回顾性研究,发现不同出生年体质罹患冠心病易感性有明显差异,换算成公历出生年尾数为5、8、4明显高于其他年,且具有统计学意义。未来可以针对这些易感人群提前干预,并全程跟踪评价,这是充分彰显“天人相应”的中国特色健康管理模式,也是对世界健康的一大贡献。这更是钱穆先生“中国文化对世界人类未来求生存之贡献,主要亦即在此”论述的生动实践。
只要中医药人找准位置,奋力而为,在中国学派建设中,一定能彰显中医药学这一学科的中国特色,中国元素,中国智慧,中国实践,牢记习总书记的殷切期望“增强民族自信,勇攀医学高峰,深入发掘中医药宝库中的精华,充分发挥中医药的独特优势,推进中医药现代化,推动中医药走向世界,切实把中医药这一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继承好、发展好、利用好,在建设健康中国、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征程中谱写新的篇章。” 在健康中国中,大有作为,大有可为,无愧于这个伟大的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