浓缩万里长征路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路线介绍及地图 来源:资料图
长征,简言之是指1934年8月至1936年10月间,中国工农红军主力自长江南北各革命根据地向陕甘革命根据地的大规模战略转移。这次人类历史上空前未有的战略大转移,1934年,江西中央苏区第五次反“围剿”失败,中国工农红军为粉碎国民政府的围剿,保存自己的实力,也为了北上抗日,挽救民族危亡,从江西瑞金出发,开始了举世闻名的长征。中央红军主力从中央革命根据地出发作战略大转移,经过福建、江西、广东、湖南、广西、贵州、四川、云南、西藏、甘肃、陕西、安徽、湖北、河南等十四省(自治区),击溃了敌人多次的围追和堵截,战胜了军事上、政治上和自然界的无数艰险,行军二万五千里,终于在1935年10月到达陕北革命根据地。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路线介绍及地图 来源:资料图
中央红军主力长征基本路线:瑞金→突破敌四道防线→强渡乌江→占领遵义→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翻雪山→过草地→陕北吴起会师(1935年10月)→甘肃会宁会师(1936年10月),宣告长征的胜利结束。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路线介绍及地图 来源:资料图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胜利,是人类历史上的奇迹。红军在两年中转战十四个省,突破几十万敌军的包围封锁,保存和锻炼了革命的基干力量,将中国革命的大本营转移到了西北,为开展抗日战争和发展中国革命事业创造了条件,长征唱响战略转移的凯歌,是人类近现代战争史上,凡人谱写的英雄史诗。
红军翻越雪山 陈树中 陈一墨合作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万里长征不仅给我们留下了渡湘江乌江、四渡赤水、强渡大渡河、过草地、翻雪山等一幅幅鲜活的历史画卷,更为我们留下了不朽的长征精神,长征是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精神的典范。二万五千里长征是中国革命史上的奇迹,世界军事史上的伟大壮举。它在世界人民的心中,早已成为一部不朽的英雄史诗。
重庆巴南区二圣镇巴山村白象山铁炉坡 蔡律摄
“苦不苦,想想红军两万五;累不累,想想红军老前辈”,这句俗语折射出红军在长征中面临的艰难困苦、奋斗牺牲,也是苦难辉煌的历史。可以说,红军长征史就是一部艰苦奋斗史,长征是人类历史上艰苦奋斗精神的楷模。长征途中,战士们没有衣服穿,就将兽皮披在身上,没有鞋子穿,自己动手编制草鞋,没有吃的,就用野菜、树皮充饥。没有房子宿营,他们就抱成一团,靠彼此的体温御寒……上有飞机轰炸,下有围追堵截,红军突破湘江、四渡赤水、攻克娄山关、飞夺泸定桥、强渡大渡河、激战腊子口,每一壮举都惊天地、泣鬼神,靠的是坚忍不拔,自强不息,勇往直前、不怕牺牲的精气神,靠的是“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跨越了人迹罕至的雪山草地,克服了重重艰难险阻,纵横十四省,转战数万里,终于相继在陕甘地区会师,胜利完成了战略大转移。
重庆巴南区二圣镇巴山村 蔡律摄
爬过18条山脉(其中5条终年冰雪覆盖),渡过24条河流,经过14省62城,重要战役战斗近600次,几乎每天都有一次遭遇战,平均走365里才休息一次,日均行军74里。83年过去,中国长征依然在路上,能否把这些惊天地泣鬼神的壮举,把二万五千里长征路浓缩在一个微观景区,把渡湘江乌江、四渡赤水、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过草地、翻雪山等一副副鲜活的历史画卷浓缩复制再现,让后人特别是青少年能够体会当年红军冒着生命危险,克服了难以想象的千难万险,如红军过草地时行难、食难、御寒难、宿营难等等生存场景、环境,为我们的后代亲身体验,传播、留下了不朽的长征精神,把长征精神发扬光大,应是一件有价值的事情。
重庆巴南区二圣镇巴山村炊烟袅袅 蔡律摄
“长征是历史纪录上的第一次,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发生在20世纪30年代的中国工农红军长征,是中国在世界上影响最大的重要事件之一。她创造了军事史上的奇迹,改变了中华民族的命运,更以革命理想、英雄气概铸就了伟大的长征精神。这种精神,是中华民族宝贵的财富,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动力。历史可以远去,但精神光照千秋。
重庆巴南区二圣镇巴山村古戏台 蔡律摄
伟大的长征精神,就是把全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看得高于一切,坚定革命的理想和信念,坚信正义事业必然胜利的精神;就是为了救国救民,不怕任何艰难险阻,不惜付出一切牺牲的精神;就是坚持独立自主,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精神;就是顾全大局、严守纪律、紧密团结的精神;就是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同人民群众生死相依、患难与共、艰苦奋斗的精神。
巴山村白象山铁炉坡植被 蔡律摄
长征精神对后人有巨大的激励作用,长征时候红军指战员每天都面临战火硝烟、饥饿和死亡的威胁,在今天的和平年代很难想象当年每天遇到的危险,但我们今天依然需要长征精神,在改革开放日益深化的今天,依然有许多艰难险阻需要去战胜,国内外复杂的环境依然需要我们要用长征精神去实事求是面对、独立自主创新、团结一致奋斗,用什么方式去纪念长征、弘扬长征精神,80多年来有大量的书籍、影视作品,博物馆、展览馆、学校及社会科研机构进行了不遗余力的宣传、弘扬,取得了丰硕成果,长征精神已成为民族精神的组成部分。
巴山村白象山铁炉坡植被 蔡律摄
业内构想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景貌微缩:湘江战役、遵义会议、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翻越终年积雪的夹金山、过草地、取腊子口,翻越六盘山、到吴起等最后到达陕北会师的情景和建筑布景,采用高科技、智能化手段,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前提下,运用历史场景回放实施爱国教育和忆苦思甜,同时宣扬勤俭节约并拓展体能训练,让体验者从德、智、体、美、劳方面全方位得到提升和锻炼,浓缩万里长征路,目前在规划设计、选址的创意阶段,结合巴山渝水实际,“浓缩万里长征路”打造成成为市民特别是青少年养心、养生、喜闻乐见的长征文化体验营地。
巴山村白象山铁炉坡植被 蔡律摄
长征作为中国革命史的重要事件,博大精深的历史文化内涵,一直引起国内外研究者关注。把二万五千里长征路浓缩成一个景区(浓缩成二万五千米),方便人们研学,这地方当今合适地比较难找,且不说雪山草地、高山河流自然景观,在交通方便的城郊,用智能化高科技手段人造景观,也面临区域规划、土地规划、城市规划、产业规划问题,也要与时俱进,与社会发展潮流、特别是青少年教育内容、形式的动态变化结合起来。
巴山村白象山滴水岩沟壑 蔡律摄
谋划、浓缩、再现、原始生态的长征园,即使是山川形态神似,也要符合现行政策性要求,如乡村振兴、三变改革、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项目必须有产业支撑、文化支撑,同时注意生态性与产业性、科技性与励志性、公益性与市场性的相关问题,政府引导、社会参与、公司规范、市场运作。
巴山村白象山定心茶园 蔡律摄
在保护生态的前提下,要研究不依靠土地财政,依靠创新,依靠资源优化配置,把公益性强的项目运作成功,一个区域经济发展,特别是相对落后的乡村,很难依靠自己的现有力量加快发展,也不能完全依靠“雪中送炭”式的外部支持达成目标,必须在更大范围、利用更多资源、创造更多机会来解决三农问题。资源、资金、项目、产业、文化创意是区域经济发展所需要的内生动力资源,选择优质资源,进行市场资源配置,向市场要资金。
巴山村白象山定心茶园 蔡律摄
乡村振兴规划先行,梳理乡村现有资源,追踪世界乡村旅游发展态势;谋划前瞻性产业导入;注重“三变改革”与未来产业发展结合;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在政策许可范围内,对土地资源进行总体规划,注重特色,错位发展,进行周密市场调查与精准分析。长征园的引入也在进行科学论证。
蔡律 2019年7月1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