彼国菩萨,功德庄严
【原文】
佛告阿难:“彼国菩萨,皆当究竟,一生补处。除其本愿,为众生故,以弘誓功德,而自庄严,普欲度脱,一切众生。
阿难!彼佛国中,诸声闻众,身光一寻。菩萨光明,照百由旬。有二菩萨,最尊第一,威神光明,普照三千大千世界。”
阿难白佛:“彼二菩萨,其号云何?”
佛言:“一名观世音,二名大势至。此二菩萨,于此国土,修菩萨行,命终转化,生彼佛国。
阿难!其有众生,生彼国者,皆悉具足三十二相,智慧成满,深入诸法,究畅要妙,神通无碍,诸根明利。其钝根者,成就二忍。其利根者,得不可计无生法忍。又彼菩萨,乃至成佛,不受恶趣,神通自在,常识宿命。除生他方,五浊恶世,示现同彼,如我国也。”
佛语阿难:“彼国菩萨,承佛威神,一食之顷,往诣十方,无量世界,恭敬供养,诸佛世尊。随心所念,华香伎乐,衣盖幢幡,无数无量,供养之具,自然化生,应念即至。珍妙殊特,非世所有。辄以奉散诸佛,及诸菩萨声闻之众。在虚空中,化成华盖,光色昱烁,香气普熏。其华周圆,四百里者,如是转倍,乃覆三千大千世界,随其前后,以次化没。其诸菩萨,佥然欣悦。于虚空中,共奏天乐,以微妙音,歌叹佛德。听受经法,欢喜无量。供养佛已,未食之前,忽然轻举,还其本国。”
【章旨】
观音念佛,念佛观音。如是而念,如是而观。即可速证,自心实相。即可速得,智慧通达。
【译文】
佛告阿难:“无量寿国,诸菩萨众,皆得一生,究竟成佛,除其本愿,现众生相,随众生行,度诸有缘,以是弘愿,而自庄严。
阿难!彼佛国中,诸声闻众,其身光明,照一由寻,菩萨光明,照百由旬。有二菩萨,最尊第一,威神光明,普照三千大千世界。”
阿难白佛:“二位菩萨,是何名号?”
佛言:“一名观世音,二名大势至。二位菩萨,于娑婆界,修菩萨行,命终之时,生彼佛国。
阿难!一切众生,生彼国者,悉皆具足,三十二相,智慧圆满,通达诸法,应缘无住,神通无碍,六根清净,妙用无穷。其钝根者,成就音响、柔顺二忍。其利根者,成就无量无生法忍。彼国菩萨,神通自在,宿命通达,直至成佛,不堕恶道,除非乘愿,化生他方,示现同类,教化有缘,现身恶世,如我释迦,今日所现。”
佛告阿难:“彼国菩萨,承佛神力,顷刻之间,遍及十方,恭敬供养,无量诸佛。一切供具,香花伎乐,缯盖幢幡,无量供具,应念而至,珍妙殊特,超诸世间。以此供具,供养十方,诸佛菩萨,声闻大众,所散之具,于虚空中,化成华盖,光色晃耀,香气普熏。华盖周围,四百余里,如是辗转,如是倍增,乃至遍覆三千大千世界。次第化现,次第化没。诸菩萨众,皆大欢喜,于虚空中,共奏天乐,以微妙音,赞叹佛德,听受经法,欢喜无量。供养佛已,饭食之前,轻举自身,还至本国。”
【释义】
见佛之后,或曰见性之后,无始习气,尚未一时净尽,或曰自性众生,尚未一时度尽,故常须觉察,损之又损,直至净尽自心污染,直至度尽自性众生,是故经云:“往诣十方,无量世界,恭敬供养,诸佛世尊。”供养事毕,一食之顷,还至本国。
往诣十方,供养诸佛,这也不是南方北方走走,东家西家串串,而是本位不移,起应万机。往诣十方,供养诸佛,这不是诸人心灵世界之外的事,而是诸人心灵世界之里的事,而是诸人自性净土里的事。供养事已,一食之顷,还至本国,这也不是从他人的国度,跑回自己的国度,而是摄事归理,而是摄用归体。
登地菩萨,已证佛体,外现众生相,内契自性佛,犹如维摩大士,外现有妻室,内契无上觉,外现世俗相,内行清净行。
问:“彼佛国中,诸声闻众,身光一寻。菩萨光明,照百由旬。”何以身光有大小?
答曰:一切众生,本具如来智慧光明,只因业障,障诸光明,故有光明大小之说,“诸声闻众,身光一寻。菩萨光明,照百由旬”。业障重者,喻以光明小。业障轻者,喻以光明大。
光明大小,是个比喻,切不可当作物理学意义上的光明大小。若作物理学意义上的光明大小,那么,身光一寻,到底有多大?身光百寻,又有多大?对于这样的问题,即使考察得准确,那也不是佛教文化,而是物理科学。
有二菩萨,威神光明,普照三千大千世界,普度三千大千世界一切众生。
阿难问曰:“彼二菩萨,其号云何?”
佛告阿难:“一名观世音,二名大势至。此二菩萨,于此国土,修菩萨行,命终转化,生彼佛国。”
观世音菩萨,表观音法门。大势至菩萨,表念佛法门。把两位菩萨所表的法门合起来,那就是观音念佛,念佛观音。也就是说,自己念佛,自己观音。莲池大师云:“句句出口入耳,声声唤醒自心。”如是念佛,如是观音,则速得念佛三昧,速开般若智慧,速成无上正觉。
彻悟大师云:“佛说种种般若门,无非显示此本源心性。佛说种种净土门,亦无非显示此本源心性。从本源心性,流出种种般若净土法门,而种种般若净土法门,皆悉指归本源心性。”[1]又云:“一句阿弥陀佛,以唯心为宗。”[2]
无量寿佛,不是他人,正是诸人自己的妙明真心。观世音菩萨,亦非他人,正是这个观音的人。这个观音的是谁?只是诸人自己的妙明真心。大势至菩萨,亦非他人,只是这念佛的人。这个念佛的是谁?只是诸人自己的妙明真心。无量万法,唯此一心。
莫向心外觅佛,莫向心外觅菩萨,莫向心外觅净土,自心本自具足。延寿大师云:“若见自法,何法非自?或凡或圣,若是若非,凡有指陈,皆不出自心之际。如是信者,方到法原。”[3]
蕅益大师云:“吾人现前一念心性,过去无始,未来无终,现在无际,觅之了不可得,而不可谓无。应用千变万化,而不可谓有。三世诸佛,一切众生,从无二体。十方虚空,剎尘差别,皆吾心所现之相分耳。是故四种净土,皆不在心外,乃名唯心。谓极乐不即唯心,则西方岂在心外,而吾心岂局东方者哉?”[4]
西方不在心外,弥陀不在心外,观音势至岂能离心而有?净土庄严岂能离心而有?佛是我妙体。菩萨声闻,人天大众,皆是我妙用。体用不二,理事融通,即是原本的真我,亦名原本的净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