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加油站:大学校园与未来研究院(4月21日)


 

理想加油站:大学校园与未来研究院(421日)

 

关键词:K16  就业  未来研究院

 

当下,曾经作为“天之骄子”的大学生,虽然经过了“千军万马过独木桥”一般的高考惨烈竞争,但各种各样的原因导致其中相当高的比重的人由于自主择业,而面临就业迷茫的状况,甚至直接遭遇“毕业即失业”的窘境,父母则在完成了孩子的18岁成年之后,基于民俗的责任,继续供养孩子到大学毕业,之后依然要无奈地面对孩子继续“啃老”的状况。

虽然很多人都在K12之前步入社会就业,但通过高考进入大学校园继续读书还是主流。比如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2019年的应届高校毕业生人数比十年前增加了26%,相比2004年增加了197%,连续三年,每年进入大学的有800万元之众。同时在2018年,不少企业已传出了停止社招、启动缩招、裁员等消息,而再创新高的应届毕业生规模,自然也让2019年的就业形势面临考验。

 

从学生角度,K16仅仅是学生成为社会成员的过渡阶段,在大学校园,除了心理过渡,还要有相应的养家糊口的本事,因而不得不面临“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的局面,从大学校园出去之后,需要经受社会的考验。

但现实中,学生一旦进入大学校园,源自高考备考的紧张神经似乎立刻就懈怠下来,高考的紧张心情得到缓解的同时,又难以回到高效的学习状态,再加上对各种新事物的诱惑与刺激,青春期的躁动,对爱情的追求,以及相对松散的校园管理等因素,更是难以专心于学业,而这直接意向到追求理想的效果。

 

高等教育毕业前后之间没有妥善处理好就业鸿沟,使得就业与专业“不对口”,内心有一种专业白学了的落差,不适应的甚至会出现“毕业就失业”或者“海归变海待”的困境。

从个人的成长与理想实现的整个过程看,K16应该是更接近理想的阶段,大学校园应该是理想实现的加油站,而不是理想破灭的过程。所以在大学阶段的学生,更多地参与社会活动,更多地融入社会事务,假如义务教育是从家庭走向校园,融入集体的过程,那么K12之后定然是从集体融入社会的过程。

具体对社会和职场的适应,可以通过来自企业的校园招聘以及基本的职业培训方式解决。HR与职场心理专家们可以成为大学生的职业规划导师,已经在职场中有相应经验的人,也可以成为职场的领路人。当然这些都需要在良性的机制与环境之下才能实现。

 

我们应该看到,国内的211985名单中的大学,真正的竞争对手并不是那些在名单之外的高等学府,甚至不是名单之内的其它高等学府,而是国外(包括港澳台)的大学,甚至顶级大学。

在竞争之中,我们需要学习那些大学的招生策略与运营管理策略。我们更应该看到的不是经济效益,而是社会效益。对中国文化和传统的固本作用,对中华民族的荣辱感和价值认同的强化作用。

 

从国家与政府的角度,中国的各方面人才已经走向了全世界,其中也包括大学生甚至高中生等“预备役”人才。中国走向世界,把人才输出到世界各地,甚至从K12阶段就已经拥有国际化的视野,就去国际著名学府去接受“预科班”的教育,自然也带去了在教育本身以及在配套性消费方面的投入,从消费力的角度而言,无疑是消费资源的转移。

学生在去留学之后势必会有两个结果,一个是留在当地吸引国内的资源走出去,这无疑是一种“虹吸效应”,另一个是学成回国之后,对所留学的国家与地区的美好回忆“念念不忘”,这对于国家与民族形成的向心力和自信心会起到弱化的效果。其结果就是教育不管是从产业还是从事业角度,都逐步脱离了中国主流思想的主流渠道,从中国传统思想看,这个才是最大的损失。

 

我们更重要的不是走出去,而是能不忘回来的路。如此才不会在人生的漫漫长路中迷失自我。迷失自我从个人层面到国家层面,都是不希望看到的结果。

 

随着中国从中央到地方政府,从机构到家庭对教育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呈现出两个方向的趋势,一个是义务教育从K9逐步转变成为K12,另一个是幼儿园市场在逐渐放开,学前教育成为产业投资的重头,一个幼儿园虽然投资动辄上千万元,但投资人依然趋之若鹜,俨然成为卖方市场。

K12的教育更多的是应对小升初、中考和高考,随着学校外边的民办教育的蓬勃发展,也给大学在校生和中学教师提供了校外辅导的市场,教师们抓住这个机会,纷纷在本职工作之余也有了工资之外的收入,甚至工资之外的收入远远超过了在职收入。贾春宝就很感慨,从自私的角度看,假如当初在师范专业做学生和在中学当老师的时候,有随处可以到外边培训机构里边兼职的市场环境,大约也就不至于跳入海中,随处漂泊了。

 

校外教育市场中最为令市场耳熟能详的“成功典范”,就是俞敏洪创办的新东方。当然当时新东方成长的环境现在早已发生了不知多少变化,这就导致国家无奈地宣布,不允许在校教师在校外兼职。

比如清华大学就规定:教师校外兼职活动须在完成学校规定的教学、科研、管理服务等工作的前提下进行,原则上不占用工作时间;因特殊情况需要占用工作时间的,需经学校有关部门批准。占用工作时间的校外兼职每周不得超过1个工作日,且全年累计不得超过80小时。

当然,学校也是教育培训机构,校内师资去学校外边兼职上辅导班,不仅削弱了校内教育的水准,而且助长了校外辅导机构的力量。在收入的存量和增量之间权衡,自然是校内教育系统所部希望看到的结果。

不管从哪个角度看,高等教育势必需要类似于“未来研究院”这样的机构,真正从未来的角度,从个人增值与价值实现的角度,从职业的角度,从专业与市场结合的角度,形成推动理想实现的核心力量。

 

贾春宝

2019421日星期日

 

更多文章,尽在:http://bekings.chinavalue.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