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6的经济计算


郑磊 

 

996是一个存在了很久的现象。尽管劳动法早已颁布实施,但是不少企业仍在执行每周6天,每天8小时工作制。而且有很多企业形成了默认的加班习惯,员工实际每天工作时间远不止8小时。996的含义就是每天早上9点到晚上9点上班,每周上6天班。这只是一个形象说法。

996现象持续存在影响了人们的正常生活,除了上班,很难有时间和精力从事其他活动,长期以往,会造成各种生活矛盾和冲突,对身体和精神健康不利,客观上也影响了消费。员工每天超出劳动法规定的时间,很多企业并没有按加班处理,没有支付加班费,员工实际上在为资方无偿做贡献。

996事件引发了社会关注,随着一些有头面的资方人物的公开说法出现,热度骤然升高。马云在公司内部说:“能做996是一种巨大的福气,很多公司、很多人想996都没有机会。今天中国BAT(百度、阿里、腾讯)这些公司能够996,我认为是我们这些人修来的福报。……我不要说996,到今天为止,我肯定是12x12以上。”

刘强东在微博中说自己刚开始做电商的时候,每天都睡在办公室,整整四年,在这时间内作为京东的一号客服,为了保证24小时服务,把闹钟设定为2小时后响铃,从来没有连续睡眠两个小时以上。刘强东表示,“混日子的人不是我的兄弟!真正的兄弟一定是一起拼杀于江湖,一起承担责任和压力,一起享受成功的成果的人!”

996作为中国互联网行业的主要现象,经过马云的演绎,一时激起了舆论大波。有媒体评价有一些人善于占据道德的制高点,比如他们的核心“话术”是把996和奋斗联系起来,捆绑起来,甚至唯一地等同起来。在他们的论述中,996违法、违反情理,这都不是事,只要一个“奋斗”就够了:不奋斗,哪来的未来?996哪来的未来?为了未来,难道不应该996?为了未来,必须996!只能996!

对于这个问题的观点,明显分为资本方和员工方。马云这样的表态之所以会激起更大反应,是因为他完全没有顾及996本身违反了劳动法,而是居高临下地谈奋斗,似乎他的员工不仅不应该提出自己的合理权益,还应该感谢他为员工创造了这么好的为未来奋斗的岗位和机会。刘强东重新定义了兄弟要共同奋斗,尽管他明确表达不赞同企业强制员工996工作制。

资本方或者企业家的立场是可以理解的,因为很多人自己为公司付出的时间精力要比其他员工更多。为了成功,他们有内在动力这样做。此处当然不仅仅指的是出资人,也包括了企业中能够分享成功的那些中坚,比如合伙人、创始人、持有股份的高级管理者等。他们这样做,也希望员工和他们一样。而实际上,他们与普通员工是完全不同的,至少在获取的经济利益上是不同的。

在经济学上,这体现为即期和跨期贴现的计算。

上述资方的收益,可以很快在员工的超额工作之中得到体现,而员工并没有马上获得超额工作的经济补偿,需要在未来一段时间之后,才能感受到好处。比如马云说的“福报”,刘强东声称的享受成功的成果。当然,这些企业确实为员工提供了提升自我的平台和机会,一些人因为在这些公司得到了培养,日后会有更好的发展前途。但是,所有这一切收益,无法马上贴现,需要在将来才能获得。大家都明白一个常识,当下的钱要比未来的钱的价值更高,收益也是如此,这里存在时间成本。

假设资方和员工在996工作制下获得的经济收益是相同的,那么即期贴现和跨期贴现得到的结果是非常不同的。即期贴现值远高于跨期贴现值。当然,情况未必如此,资方通常是最大的受益者。

我们在上面的经济收益计算过程中还有一个没有明说的假设,即员工在996工作制下是充分付出了劳动,不存在磨洋工、装样子混时间的情况。这也许是996现象的另一个值得探讨之处。相信大多数员工并不一定看重未来的经济收益贴现,这是行为经济学研究的一个成果,即大多数人关注当下收益,对于未来收益难以做出客观和准确判断。所以,员工明白在这种劳动环境里,他们的即期收益远低于资方,所以出现各种消极怠工也并不令人难以理解。

员工在这种经济计算下,他们固然可以不计眼下回报,但他们明白自己是在为公司做贡献,资方应该明白这一点,而且应该感激员工为此付出的努力,这才是能够维持996工作制的一个关键。资方可以引导员工认识跨期贴现对他们的好处,但是不能假装对即期贴现的巨大差距视而不见,认为员工就理当这样做。只有资方和员工在这个问题上取得了共识,员工处于自愿,996才合乎情理,尽管这仍然不合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