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器械是指医学领域内用于临床诊断治疗的各种器械、医学试验和临床检验的各种器材。清洁是指用物理或化学方法将被污物上的有机物、无机物和微生物尽可能降低到比较安全的水平。一般认为清洗程度至少应达到降低物品上的生物负荷及去除有机、无机污染物,灭菌时达到无菌保证水平。医疗器械使用后附着血液和体液等有机物,若清洁不彻底,医疗器械上残留的有机物会在微生物表面形成一层保护膜,即生物膜,它会阻碍消毒剂和灭菌剂与器械表面的接触, 从而影响消毒和灭菌效果。据文献报道,器械因清洗不彻底,有机物残留在器械表面,经高压蒸汽灭菌后,灭菌合格率为 70%至95%,残留血阳性率为 35.9%, 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 阳性率为 2.86%,而彻底清洗的器械灭菌后检测 HBsAg 为阴性。如果需灭菌的器械不能保证被彻底清洗,即使所设置程序和参数均正常,该器械仍然达不到灭菌指标 。因此,对医疗器械的有效清洁对确保灭菌效果是至关重要的。
清洗前的预处理
器械使用后应尽快清洗,以防污染物干涸。干涸的污染物表现为 2 种形式:①污染物变性; ②凝固状态。前者常见污染物种类有蛋白质、脂肪和多糖,其中最难清洗的是蛋白质,而血液是蛋白质含量最多的污染物,因暴露空气中致血液发生变性,原来易溶于水的血红蛋白转变成较难溶于水的纤维素蛋白,这样大大增加了清洗难度。后者由于污染物与空气接触,时间延长转变为凝固状态,清洗难度也会增加。刘爱萍等研究表明血液污染的金属器械在使用 2h 内清洗比较容易,超过 2h 即随时间延长而清洗难度加大,超过12h 在自动清洗机上很难再洗干净。说明器械使用后及时预处理是保证清洗质量的关键环节。如果使用后的器械不能在 2h 内及时清洗,必须立即采取有效保湿措施,应浸泡在 40℃左右的多酶清洗液中。不适宜的水温或不恰当使用化学消毒剂( 如醛基类消毒剂或酒精类溶液) 可导致器械上的污物凝固变性,增加清洗难度,影响清洗效果。初次清洗失败后,污染物积累在器械上致使再次清洗更难, 且腐蚀器械表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