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居敬“二十四孝”与“老三篇”
廖生明
“老三篇”是中国人民的伟大导师毛泽东主席在抗日战争期间写下的三篇经典之作《为人民服务》、《愚公移山》、《纪念白求恩》的统称。它回答了人生的意义和人应该怎样活着的问题,集中体现中国共产党人的价值观。毛泽东对人生意义和人应该怎样活着问题的回答继承了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又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上进行创新,是马克思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的经典之作,是中国传统文化传承创新的经典之作。
郭居敬“二十四孝”是明、清两代孝道教育的经典教材,不仅影响到全中国,而且流传到东亚和东南亚,它对中国人思想性格有着重要的影响。郭居敬“二十四孝”可以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加以解读。从规范层面看,郭居敬“二十四孝”包含十二方面内容:(1)孝就是“亲亲、仁民、爱物”( 《孝感动天》与《亲尝汤药》)。(2)晚辈应该为亲人分忧,排除危险,并把亲亲与爱物结合起来(《恣蚊饱血》与《扼虎救父》)。(3)孝就是把内在于人性之内的孝心展现出来(《怀桔遗亲》与《扇枕温衾》)。(4)要突破妨害尽孝的世俗观念,顺着自己的自然本性去尽孝(《戏彩娱亲》与《涤亲溺器》)。(5)对父母生养死葬的义务是无条件的,不可推卸的(《埋儿奉母》与《卖身葬父》)。(6)孝就是要尽力和亲人生活在一起(《行佣供母》与《弃官寻母》)。(7)在饮食方面尽力对亲人照顾(《百里负米》与《拾葚异器》)。(8)孝就要在亲人生病时,尽力满足他们在饮食方面的愿望和要求(《鹿乳奉亲》与《哭竹生笋》)。(9)孝不仅限于报答养育之恩(《涌泉跃鲤》与《乳姑不怠》)。(10)孝包含对亲人过错的宽容(《芦衣顺母》与《卧冰求鲤》)。(11)孝就是唯亲人的心里之忧而忧,唯亲人的身体之忧而忧(《啮齿痛心》与《尝粪忧心》)。(12)孝包含对逝去亲人的思念(《刻木事亲》与《闻雷泣墓》)。
从价值层面看,郭居敬“二十四孝”包含理性、担当、无私、宽容四个方面的内容。郭居敬选编二十四孝故事,创作二十四孝诗的目的是配合朱子《小学》一书孝道思想方面的教育,是朱子《小学》的配套教材。孝是道德教育的起点,是个人道德修炼的起点。孝道教育不仅是为了让人学习孝道的基本规范,更是通过对行为规范的学习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郭居敬“二十四孝”所倡导的价值观是什么呢?
(1)理性。从理学的角度看,《埋儿奉母》的故事体现了格物穷理的精神。朱熹说“天之所以为天者,理而已。天非有此道理,不能为天,故苍苍者即此道理之天”。这个天是必须通过格物穷理去认识的,而不是自动显现出来的。对郭巨埋儿进行阻止的天不是某种神秘之物,而是通过格物穷理可以认识的。天的力量就是理性的力量。所谓天的阻止就是理性力量的阻止,也就是郭巨通过格物穷理认识到埋儿行为是违反天理的,并且通过格物穷理找到既养儿子又奉养母亲的办法,也就是找到钱或食物(一釜金),因而自动终止了埋儿行为。郭居敬“二十四孝”《鹿乳奉亲》与《哭竹生笋》故事中把鹿乳和笋当作食物而不是药物或药引子,反映了他认为没有医学理论知识的家人充当不了医者的角色。这也是体现了理性精神。
(2)担当。郭居敬“二十四孝”有许多少年尽孝的故事,体现出这些少年勇于担当的精神,还有很多克服巨大困难去尽孝,如扼虎救父的故事,同样体现出勇于担当的精神。
(3)无私。郭居敬“二十四孝”故事中的主人翁都表现出无私奉献精神。《百里负米》、《芦衣顺母》、《拾葚异器》、《涌泉跃鲤》、《行佣供母》、《扇枕温衾》、《卧冰求鲤》、《恣蚊饱血》、《扼虎救父》、《乳姑不息》都体现人主人翁的无私奉献精神。
(4)宽容。《孝感动天》故事中舜对其父、继母、弟的宽容思想,足以化人。《芦衣顺母》故事中蔡顺以“母在一子寒,母去三子单”劝说父亲不要休掉继母,所体现的包容宽恕思想,足以感人。王祥为曾经虐待过自己的继母卧冰求鲤的故事,所体现的包容宽恕思想,同样十分感人。《恣蚊饱血》、《扼虎求父》故事主人不杀将伤害父亲的蚊子和老虎,也体现出包容宽恕的精神。
如果我们仅注意郭居敬“二十四孝”有关孝的行为规范方面的内容,当然看不出它与毛泽东“老三篇”有什么关系。假如我们注重郭居敬“二十四孝”所倡导的理性、担当、无私、宽容精神,就会看到它和“老三篇”所倡的精神有许多相同或相通之处。
首先,愚公对理性有坚定的信仰。愚公面对权威智叟否定和讥笑,坚信两座山虽然很高,却是不会再增高了,挖一点就会少一点,子子孙孙无穷尽地挖下去,肯定能挖平。愚公坚定的信念正是来自对“两座山虽然很高,却是不会再增高”这一理性的坚定信念。理性给了愚公以方向,给了愚公以力量,给了愚公坚定的意志。毛泽东在《愚公移山》一文中所要倡导的理性精神与郭居敬“二十四孝”中所倡导的理性精神本质上是一致的,但《愚公移山》倡导理性精神更鲜明,郭居敬“二十四孝”则是以隐含的方式体现理性精神。白球恩对医术精益求精的精神是科学精神,从本质上说也是理性精神。共产党人和愚公一样对理性有坚定的信仰,所以才能在艰难困苦中,有革命必胜的坚定信念。
其次,“老三篇”歌颂了愚公、张思德、白球恩的担当精神。愚公不畏艰难,决心要挖掉王屋、太行两座大山,体现了为子孙后代谋幸福的担当精神。张思德的所作所为体现其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为中国人民幸福生活而担负责任的精神。这种担当精神是其力量的源泉。白球恩为了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不远万里来到中国,体现了他以天下为己任的担当精神。老三篇所倡导的担当精神,和郭居敬“二十四孝”所倡导的担当精神有相似之处,但张思德、白球恩所担当起的责任比郭居敬“二十四孝”主人翁所担当的责任要重要的多,伟大的多。郭居敬“二十四孝”主人翁所担当是晚辈对于长辈的责任,是个人对于家庭的责任;张思德、白球恩所担当的是对国家的责任,对人类的责任。万丈高楼平地起,如一个人不能担当以长辈、对家庭的责任,很难想象他会担负起对民族,对国家、对人类的责任。一个人能够担当起对长辈对家庭的责任还不够,还应该担当起对国家,对人民的责任。可以说张思德、白球恩把郭居敬“二十四孝”的担当精神发扬光大了。
再次,愚公为子孙后代的幸福无私奉献,张思德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无私奉献,白球恩为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和为中国 人民的解放事业无私奉献。这种无私奉献精神和郭居敬“二十四孝”所倡导的无私奉献精神是很相似的。郭居敬“二十四孝”主人翁的奉献对象是自己的长辈,自己的亲人;张思德、白球恩奉献的对象是和自己没有血綠和亲属关系的中国人民。张思德、白球恩的精神境界要比郭居敬“二十四孝”主人翁高得多。无私奉献精神也是要日积月累地逐步地培养。一个不愿意为家人付出和奉献的人,很难想象他会为和自己没有亲属关系的人付出和奉献。为了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无数人付出了自己的生命。这种无私奉献精神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熏陶和培养出来的,其中也有郭居敬“二十四孝”的一份功劳。
第四,张思德、白球恩都有把中国人民的事业当作自己的事业的伟大的胸怀,以天下为己任的胸怀。“老三篇”没有直接讲到主人翁如何对待伤害过自己的人,但我们从张思德、白球恩以天下为己任的伟大胸怀,可以想象他会如何对待伤害过自己的人,可以想象他对伤害过自己的人会有宽容的态度。我们从中国共产党和共产党员的行为中也可以看出张思德、白球恩所必然具有的宽容精神。中国共产党对于党内犯过错误的的同志一贯坚持“惩前毖后,治病救人”的方针,体现了共产党人的宽容的精神。即便对杀害过无数共产党人的国民党,在面临日本帝国主义侵略,民族生死存亡的危机关头,积极争取和国民党建立抗日统一战线。这和国民党“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形成鲜明的对比,显示出共产党人的宽容。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看到“老三篇”所倡导的,共产党人身上所体现理性、担当、无私、宽容精神。这些精神正是隐含在郭居敬“二十四孝”之中的理性、担当、无私、宽容的发扬光大。受主题的限制,郭居敬“二十四孝”主人公是在家庭之中展现理性、担当、无私、宽容精神。根据理学家孝是亲亲、仁民、爱物的思想,自然要把理性、担当、无私、宽容精神不仅体现与亲亲中,而且必须体现在仁民、爱物之中。共产党人把这些精神发扬光大,也正是郭居敬所希望看到的。
上述分析我们以往对孝作用僵化的认识有很大的不同。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即悌),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人们认为孝的作用就是通过培养对父母的孝顺,从而养成对君主的敬与顺。也许这是封建统治者倡导孝道的目的。传统儒家并不倡导把事父母方式直接应用到事君主。而是主张“事亲有隐而无犯,事君有犯而无隐,事师无犯而无隐。”(《礼记·檀弓上》)。儒家倡导孝和封建统治倡导孝的目的并不完全相同。
儒家倡导孝是要培养人的道德。任何社会一旦道德崩溃,统治秩序就会崩溃。从这个意义上说,倡导孝或郭居敬“二十四孝”有利于维护封建统治是有道理的,但不并不意味孝是培养唯唯诺诺没有造反意识的顺民。隐含在郭居敬“二十四孝”之中的理性、担当、无私、宽容精神也可以使人产生革命要求和革命意志。回顾历史,为了解决养儿与养父母的矛盾,郭居敬故乡的大田人曾经用种苎麻、织苎麻布、开矿等方式增加经济收入,也曾有很多人下南洋谋生。从全国范围看,为了解决养儿与养父母的矛盾,有很多人走上闯关东、走西口、下南洋的谋生之路。当种苎麻、织苎麻布、开矿、闯关东、走西口、下南洋等个人方式找不到解决问题的办法或不仅限于解决自己养儿与养父母的矛盾,而是由亲亲而爱民,想解决天下人养儿与养父母的矛盾,就会自然地从社会制度上找原因,内心深处就会倾向、同情革命甚至走上革命的道路。
从一定意义上说,改革也是解决养儿与养父母的矛盾,或者说是为了让父母和儿女都能生活的好一点。从这个意义上说,孝是改革的动力。袁隆平培育杂交水稻是为了让天下人的父母儿女不再挨饿。从这个意义上说,孝是科技创新的动力。
郭居敬选编“二十四孝”不是以行为人所做事情本身之大小作为判断孝的标准,而是以通过行为所展现出来的行为人的孝心作为判断孝的标准,从而使普通百姓甚至是处于社会最下层的百姓能够和舜这样的圣人,和汉文帝平起平坐同样成为二十四孝人物。换言之,把道德水平的高低作为衡量人生价值的尺度。道德是求有助于得,道德水平高低与个人努力程度成正比,即孔子的“吾求仁,斯仁至矣”。名利地位是求无助于得,求不一定能求得到。把道德作为衡量人生价值的尺度,体现了对普通百姓仍至社会最低层百姓生命价值的肯定,体现了对普通百姓的尊重。郭居敬“二十四孝”流传数百年,为百姓所喜爱,其根本原因在于其中所包含的对普通百姓生命价值的肯定。
毛泽东在其《为人民服务》一文中指出:“人总是要死的,但死的意义有不同。中国古时候有个文学家叫做司马迁的说过: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还重;替法西斯卖力,替剥削人民和压迫人民的人去死,就比鸿毛还轻。张思德同志是为人民利益而死的,他的死是比泰山还要重的。”张思德只是中央警卫团的一名普通的战士,他所做的贡献当然比不上众多的将帅,毛泽东却认为他的生命价值重于泰山,自然是从道德价值上说的。《为人民服务》是毛泽东为张思德所致的悼词。毛泽东亲自为一名普通战士亲自致悼词体现出他对普通百姓生命价值的高度肯定与尊重。毛泽东在《纪念白球恩》一文中写道:“我和白求恩同志只见过一面。后来他给我来过许多信。可是因为忙,仅回过他一封信,还不知他收到没有。对于他的死,我是很悲痛的。现在大家纪念他,可见他的精神感人之深。我们大家要学习他毫无自私自利之心的精神。从这点出发,就可以变为大有利于人民的人。一个人能力有大小,但只要有这点精神,就是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共产党能够得到百姓的拥护和支持,不仅在于共产党是为人民谋利益的政党,更在于共产党对普通百姓生命价值的高度肯定与尊重。换言之,共产党为百姓所谋的利益不仅是实实在在的物质利益,而且包含实现其人生价值的精神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