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川红土地发展困境及破解之道


一、东川红土地所具有的特征

1川红土地属于红土丘陵带,面积广,山头多,坡度平缓层次分明,线条流畅,形状自然;

2)东川红土地地处低纬度高原山区,山形地貌独特,易形成奇特的光影现象。

3)东川红土地上随意种植的农作物一年四季呈现不同状态,是名副其实的彩绘大地

二、东川红土地发展的困境及原因分析

东川红土地作为AAA级景区,发展至今已有十余年,但自2016年起游客接待量增长速度开始下滑发展面临困境:

1红土地景观逐渐改变、面临消失的危险东川红土地由于土壤本身的特性,红壤区的土壤生产力低下,加上该地区过去人多地少,过度的种植砍伐,陡坡开垦及毁林开荒,加剧了水土流失,形成“红色沙漠化”。为解决这一问题,当地政府在这片红土地上全面实行退耕还林,种上植被,保持水土,但这也使得植物的颜色趋于单一。同时,景区内传统的耕作及种植方式已无法给农户带来更多的经济收益,趋于利益的趋势,该地区的村民渐渐外出务工,致使搁荒土地增多。自2016年起,当地居民逐渐在红土地上种植三七,景区非核心区内开始出现成片的黑色遮阴棚。这些条件的变化使得红土地景观逐渐改变、面临消失的危险。

2红土地是在摄影爱好者推动下崛起的,后来大众旅游者占比增加停留时间和花费有限东川红土地土特食品有金洋芋、老腊肉、血豆腐、荞粑粑蘸蜂蜜、面条,虽都能带走,但旅游产品开发深度不够,附加值太低;各景点间相距较远,但游览时的交通工具单一;当地的人文因素融入较少,缺乏知识性,娱乐方式单一,缺乏趣味性,下车后除了拍照无其他可体验性项目,无法满足游客的深度体验和探索需求,游客不愿意多做停留,致使游客在当地的停留时间和花费有限。

3客栈+餐厅+摄影服务同质性强、住宿舒适度及卫生条件差、经营困难2008年开始,游客接待量逐渐增长,为接待大量的游客,景区内开始兴建客栈,但景区内村民存在明显的“熟人社会”现象,以人情替代竞争,亲情、交清、友情渗透在景区经营管理者的管理中,淡化了“竞争”的激励,导致经营管理中对“利润”的冲动减弱,管理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减弱。同时,目的地社区参与者的文化水平不高,很少注意提升自己的文化内涵和参与性,因此景区内虽有大量的客栈,但是每家客栈“千篇一律”,缺乏特色,同质化严重。在服务上缺乏积极性与主动性,使得游客的体验度较差,因旅游获得的收益减少,客栈经营困难。

三、破解之道

认真贯彻实施《东川区旅游景区管理办法》、《红土地景区综合整治方案》、《东川区旅游景区管理规定》,以“科学发展、生态发展、可持续发展、抢救性开发”为原则,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坚决取缔和制止破坏景区景观的一切活动,用法律的力量推动红土地的综合治理;成立撂荒土地复耕专业合作社、加快推动土地流转、提高对耕地的保护意识,以促进撂荒土地进行流转复耕;完善、重建景区基础设施,拓展农产品开发项目,吸引外出人员返乡,实现“家门口就业”,扩展当地居民的增收渠道;全面落实景区粮食补贴和奖励政策,提高农民的种粮积极性及土地利用率。

关注旅游者不断变化的旅游需求,注重“深度游”旅游产品的开发,提高旅游产品的附加值。以当地的民族文化为基础,借助独特的自然条件优势,将红土地内旅游元素重新组合运用,拓展热气球、篝火晚会、孔明灯等旅游体验项目。利用“神话——原型”模式,借鉴“过桥米线”的案例,给东川洋芋嵌入故事,赋予它文化气息,成为精神食粮、旅游符号。寻找“画龙点睛”之处,注重挖掘当地旅游文化的不同之处、独特之处,合理定位旅游产品,在旅游产品的外观及内涵上突出特色,以恰当的切入点作为“亮点”,减少甚至避免出现同质化问题。

鼓励目标地社区积极参与当地政府定期组织的培训,培训内容包括互联网应用技术、经营理念学习、服务管理学习等方面。通过培训,提高其竞争意识,转变其服务意识和服务态度,学会在满足旅游者的现实需求的情况下,挖掘其潜在需求,注重发展潜在旅游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