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高度重视孩子素质培养的当下,让孩子学习一两门甚至更多艺术,成为许多家庭的选择。记者调查发现,一些机构抓住家长心理,组织了名目繁多的艺术类赛事,凡参赛都能获奖,不少孩子拿奖拿到手软。在看似光鲜的表象背后,一些家长其实有难言之隐,有的甚至大呼上当。(半月谈)
家长想让孩子学习一两门艺术,有一些特长,原本无可厚非。但当孩子拿奖也能“拿到手软”,家长“甚至大呼上当”时,就充分说明,大奖赛确实已经“泛滥成灾”了。而家长和孩子花费大量时间和经济成本获得的“一纸奖状”,也无异于“一张废纸”。
其实,“凡学必赛”乃是培训机构想出来的赚钱“高招”。为了满足家长的虚荣心理,他们不仅会将书法、绘画、舞蹈、器乐、声乐等几乎所有艺术门类一“赛”打尽,而且还经常会给比赛冠以“国际”“全国”“中华”等高大上的头衔。目的,就是让家长从口袋里掏出更多的钱,以避免自家的孩子“落伍”。
我所知道的一家培训机构,租用的场地原本只有两间屋子大小。为了赚到更多的钱,他们往往会在孩子学习时,组织孩子参加各种各样的比赛。而当孩子们捧回奖状、奖牌、奖杯时,就会吸引更多的孩子参与。因为,参赛者越多,他们就赚得越多。
后来,他们从家长带孩子“奔波”学习艺术、参加比赛的“热火朝天”中,发现了更多的商机,就把比赛设置成了初赛、复赛、半决赛和决赛等环节。初赛、复赛只是在本校、本地举办,半决赛、决赛则要到大城市甚至国外举行。而每个环节的设计和组织,都只不过是机构与机构之间的蝇营狗苟、自娱自乐而已。
“比赛”虽然是私自操办的“野鸡赛事”,并没有官方公信力的加持,但“骗局”却往往弄得跟真的一样。除报名费用外,家长还需承担住宿、往返机票等费用,几千元到数万元不等。几乎都是一手交钱、一手颁奖,这边拿奖拿到手软、那边数钱数到手软。
再后来,这家培训机构就越来越“火”了。他们不仅不再租用场地,而且还赚得盆满钵满,开了很多家的连锁分校。当然,除了组织“比赛”,他们也会利用假期或各种由头,组织学生开展夏令营、体能拓展训练之类的活动。每场活动下来,家长都要耗费家长不菲的费用。
有一次,我曾问:“你们经常这样组织比赛或活动,不累吗?家长没有意见吗?”得到的回答是,不组织比赛或活动,我们靠什么赚钱?再者说了,这本来就是“两厢情愿”的事,谁愿意让自家的孩子“掉队”?言里言外,都透漏着一种家长自愿“中招”的不屑。
人常说,学校是塑造灵魂的地方。看到这些培训机构的所作所为,我终于明白了何为“劣币驱逐良币”。难怪中国的教育总是难以走出乱象丛生的怪圈,有这些乱七八糟的校外培训机构存在,某些职能部门却又对其熟视无睹、无动于衷,又岂能让中国的教育山清水秀、海晏河清、回归正统?
“比赛”沦落为“阴谋”、“奖状”等同于“废纸”,家长当然也有责任。假如他们能够少一些“装点门面”的攀比心理,多一些“审慎选择”的理性思考,还会有高昂费用的消耗、大呼上当的抱怨吗?只有“含金量”的比赛,才能让孩子获得更多的学习乐趣。动辄就被培训机构忽悠、裹挟,甚至牵着鼻子走,又岂能感悟和体验到教育的真谛?
今年7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了《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明确规定“严禁以各类考试、竞赛、培训成绩或证书证明等作为招生依据”。这也说明,竞赛、培训成绩或证书证明在升学中的砝码将不断淡化,甚至接近于零,试图把校外培训机构颁发的那些大赛证书作为升学“救命稻草”的做法,也是不可取的。
走路要走正道,上学要学真经。设若职能部门都能监管到位、学校都能满足需求、家长都能擦亮双眼的话,那些招摇撞骗的大奖赛也就没有生存的土壤,大家也就没有难言之隐、甚至大呼上当了。(李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