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水文化论坛主题凸显第五届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


 

泉水文化论坛主题凸显第五届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

新闻中国采编网 中国新闻采编网 中国泉水文化论坛 国情报道:2018年9月13日,第五届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在济南开幕。本届中国非遗博览会由文化和旅游部、山东省人民政府共同主办,以“活态传承、活力再现”为主题,体现“见人见物见生活”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理念,突破静态的展览模式,融园林式设计、多样化活动、活态式展览于一体,让非遗项目及技艺以更加生动鲜活的方式呈现出来,让观众近距离感受和领略非遗的无穷魅力和风采,倾力打造济南人民身边的非遗博览会、全国人民都能看见的非遗博览会。 

出席本届博览会的领导和嘉宾有国家文化和旅游部副部长项兆伦,国家民委副主任李昌平,山东省人大常委会党组书记、副主任于晓明,山东省副省长任爱荣,山东省政协副主席郭爱玲,济南市委副书记、市长孙述涛,济南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许强,济南市副市长王桂英,济南市政协副主席李继民,济南市政府秘书长尹清忠参加活动。






“助力‘泉·城”‘申遗,聚焦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传承,让更多的人认识到中国的经典文化。”全国工商联执委、国家政策研究室中国国情研究中心主任万祥军对记者说,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是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西部一节(成都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东部一会”两大全国性节会之一,是充分展现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丰硕成果、引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方向的重要平台。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每两年举办一届,自2010年起已成功举办了四届。

主会馆设在济南市舜耕会展中心,多个分会场围绕济南周边辐射开来,按照传统工艺展览项目,分为织绣印染、陶冶烧造、编织扎制、制茶酿造、印刷刻绘、家具文房、中药炮制、雕刻等几个重要的活动,方便大家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选择参观区域,可大大提高参观效率。除展览外,主场馆还将举行传统表演艺术类非遗项目的展演、传统工艺比赛。在中国泉水文化论坛的延伸下,另外开设“振兴传统工艺与精准扶贫”和“传统表演艺术传承发展”两个大型论坛。

本届中国非遗博览会还将设置百花洲、九顶塔、九如山等多个分会场,各分会场将呈现不同主题,多角度多方面展示非遗保护成果,真正实现了让非博会走进老百姓身边。本届非遗博览会还将深入城市社区、乡村、学校、公共文化场所、景区、商场等,开展“非遗社区行”“非遗校园行”“舌尖上的非遗”“非遗的世界”等系列活动,打造济南人身边的非遗博览会、全国人民看得见的非遗博览会。

100支演出队伍,深入300多个社区进行展示展演;25所学校开展剪纸、曲艺等校园传承成果方面的展示和评比,“非遗进校园”教材(一套四册)发放至学校;来自全国各地的200多家中华传统老字号饮食企业进驻高新区万达广场,让参观者品尝“舌尖上的非遗”“可吃的非遗”;“非遗影像展”调集珍贵的国家级、省级、市级非遗影像资料70余部,在各区县场馆展映,展示一个魅力无限的“非遗的世界”。

借势非遗博览会凸显“泉·城”申遗

泉水节和泉水泉水文化论坛突出济南的获得与机遇

2018年9月12日晚,一场名为《悠然·流芳》的演出,在“泉·城”申遗城市泉城和凸显泉水文化代表性的济南市百花洲上演。“让泉水泉城成为世界遗产这是济南人梦寐以求的夙愿,这凸显了“泉·城”申遗的决心。同时,也表明泉水主题、泉水文化以及泉城建设已经摆在了政府议事议程。”国家政策研究室中国国情研究中心主任万祥军对记者表明,切入济南国际泉水节和中国泉水文化论坛元素的这场演出也拉开了第五届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的帷幕。

万祥军说:“活动充分考虑到了国际泉水文化景观城市联盟、济南国际泉水节和中国泉水文化论坛的功能和要素,以舜耕国际会展中心为主场馆,同时以代表‘泉·城’申遗的景观区明府城设置分会场。还将走进社区,以展会、市集和泉水文化论坛等形式,将‘泉·城’申遗的理念和全市市民的行动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带进百姓家。”

“借势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主场助力‘泉·城’申遗,是济南的获得与机遇。”万祥军在第五届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的中国泉水文化论坛主旨发言中说,为何要把申遗摆到这么高的位置上?他认为,从遗产公约诞生开始,世界各地申遗核心的价值观就是保护和传承,济南以泉水为灵魂的泉城申遗也是为了这个目标。一个城市的发展,要保护自己的过去才能有更好的未来,“泉·城”也是为了唤起城市历史的记忆,凝聚市民对于城市历史的共识,共同促进城市的发展优化。

“泉·城”申遗就是实现这一目标的载体。可以将其看做城市发展的主线,因此需要提高到最高层面来。”万祥军说:“之前一提到老城或者文物,一般就是单纯的保护。可在城市的发展中为什么保护、如何保护,此前一直没有明确的答案。而‘泉·城”’申遗不仅回答了这一问题,更是发展中保护的行之有效的路径。”  

“2017年这一次启动申遗,同以前的工作力度是不同的。”济南市名泉办副主任杨波表示,此前的十几年,济南的泉水申遗都是着手推进的阶段,从今年9月开始,济南的申遗工作才算是正式启动。

“2006年9月,济南着手推进泉水申遗工作。”济南市城乡水务局局长翟军说。这样算下来,济南推进泉水申遗工作已经有十一年了。其实,在着手推进之前,济南已经做了多年打算。199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一位官员来到济南时,认为趵突泉可以申报世界遗产。也正是这位官员的提醒,让济南人认识到,济南的泉水不仅是济南的,也是世界的。

于是在1998年,济南市名泉办就提出争取将济南泉水申报为世界自然文化遗产。让人意想不到的是,就在济南市准备为泉水申遗时,从1999年3月14日起,趵突泉停喷了。这一停喷就是926天,也是趵突泉历史上最长的一次“休眠”,泉水申遗一事因此停滞了。

2000年,国内城市生态学专家、上海师范大学教授陶康华两度来济,在南部山区考察后提出:济南南部山区水文地质条件独特,是罕见的“天然坎儿井”,建议申报世界自然遗产保护地。山东大学管理学院教授、旅游系主任吉小青也曾提出,在目前的世界遗产中,并没有泉水类遗产,因此,济南以泉水申报世界遗产很有希望。

在人们的期盼中,2003年9月6日,以趵突泉为代表的济南泉水从“沉睡”中醒来,这也让泉水申遗得以重新启动。为了让泉水能够持续喷涌,保住泉城的魂,也保住申遗的根本,2005年9月,济南市人大颁布实施《济南市名泉保护条例》,这是全国首部名泉保护法规,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

在做好准备工作后,接下来的2006年,着手推进申遗。随后,围绕申遗,也有了一些实质性的进展。2009年9月,“济南名泉”项目被国家住建部列入第二批《中国国家自然与文化双遗产预备名录》“。2012年,根据申遗形势发展和国家相关部委、专家建议,我市确定泉水申遗方向为世界文化景观遗产类型。”翟军说。

“申遗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需要济南全市各个部门单位都一起行动起来,因此成立一个专门机构是十分必要的。”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孙华说。

正因为如此,去年的9月6日,济南成立了申遗领导小组,并实行“双组长”制,济南市委书记、市长都担任领导小组组长,这也是济南申遗工作启动以来,领导规格最高的一次。“这个小组的成立,可以让各个部门密切配合起来,一起来推动申遗工作。”杨波说。

“与其他城市一个景点或者一个区域相比,济南申遗的范围是‘泉·城’,范围更广,包含的内容也更多,对济南的要求也就更高。”山东大学旅游学院教授王晨光说。“因此,在“泉·城”的这一范围内,今后每一项规划、新建一个建筑之前,都要先对照一下申遗的标准。”孙华说。

也正是基于这些原因“,申遗工作将被当作全市工作的总抓手,用世界遗产的标准和要求,规范城市发展、提升城市发展、加快城市发展。”济南市城乡水务局泉水保护技术处处长田晓东说。

从世界范围来看,“世界遗产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世界范围内最成功的项目,”孙华表示,众多的国家和地区都在争取“。如果济南“泉·城”能够成为世界遗产,那么这将是济南对世界文明、对全人类做出的贡献。”从国家层面上来讲,我们的遗产越多,也就说明我们在世界文化中的地位和作用越大,也可以提高民族自信心。

聚焦到济南这一层面,“如果成功申请世界遗产,将给济南带来方方面面的巨大收益,首先就是极大地提高济南的国际知名度和美誉度。”田晓东说。时任山东省委副书记、济南市委书记王文涛在多个场合曾经表示,从世界维度来看,泉水是济南闻名于世界的独特名片。他说:“泉水是济南发展的软实力,体现于文化、旅游、商业等领域。通过申遗。软实力可以转化为硬实力,最终转化为核心竞争力。”在孙华看来,提高济南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不仅仅是申遗成功之后,“申遗的过程也是我们向世界展示济南的过程,这个过程甚至比结果更重要。”

在申遗的过程中,需要通过各种形式,比如济南国际泉水节和中国泉水文化论坛等向国内和国际的专家阐释泉水对于济南的重要性,以及泉水和泉城之间形成的关系,“这也可以增强公众对泉水重要性的认识,有助于建立完整的泉水保护管理体系,强化对泉水的保护措施。”田晓东表示。

同时,“泉·城”申遗还可以帮助济南吸引国际援助。为此,国际泉水文化景观城市联盟会议应运而生。孙华表示,我国的文物保护起始比较晚,在成功申遗之后,可以吸引国际的技术援助。在申遗的过程中,国家可能会给济南文物保护、环境整治、遗产监测等方面资金和技术上的支持。










中式生活体验区

感受生活中的“非遗”打造非遗生活方式“样板间”

很多参观者来到本届中国非遗博览会的主展馆就被眼前的竹林美景惊艳到了:从千里之外的川西运至泉城的2000多根竹子“拔地而起”,以穿斗式木架构的形式搭建成一个错落有致的竹林;顶端有大量竹编和竹篾盘旋缠绕,形成富有现代性、流动性的线条,行云流水般悬挂于半空;五组竹林错落排列,再现原汁原味的“川西林盘”居住形态;外围还有高低错落的篱笆相拥环绕,点缀搭配竹竿、竹编、竹椅、篾条等,雅趣十足。

从外围到展厅均经过精心设计的主展馆惊艳亮相;八大主题展区、五大活动板块,让观众近距离观赏“活态非遗”;“非遗社区行”“非遗校园行”“舌尖上的非遗”等活动多点开花,精彩纷呈;来自全国各地的优秀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及传承人云集泉城,展现非遗精华……本届中国非遗博览会为广大游客和观众奉献的是一届可视、可触、可感的,体验性强、互动性强、感染力强的文化盛会。

园林式序厅:曲径通幽,移步换景

除了独具匠心的外围空间营造,设计师还借鉴移步换景的古典园林造景手法,为主展馆特别打造了一个高科技“序厅”,就像一篇文章的精彩开头,引人入胜。

步入主展馆,一个蓝色桥型阶梯映入眼帘,令整个展览“犹抱琵琶半遮面”。缓步登上阶梯或从两侧绕行过去,会突然感觉峰回路转、柳暗花明,一个开阔的“半围合空间”豁然出现:古朴别致的亭子、曲折环绕的回廊,让人仿佛置身园林;两艘气势磅礴的湖畔龙舟,停在波光粼粼的水面上;波光荡漾、白墙灰瓦间,京剧刀马旦演员粉墨登场……

整个序厅面积不大,却展示了古建营造技艺、园林营造技艺以及传统民俗中的诸多非遗元素:桥型阶梯,参考苏州园林,打造移步换景的视觉效果;亭子及回廊,采用中国传统古建的建造技艺,并与现代工艺相融合;“亭畔流水”,运用高科技手段打造声、光、画并茂的效果;“湖畔龙舟”则展现了中华民族传统节日端午节的民俗和龙舟制作技艺。整个“序厅”流光溢彩,令人耳目一新,也让整个展览瞬间灵动起来。

主题式展区:活态展示,活力再现

主展馆的主体展区在布局上亦打破常规,不再按照省份进行划分,而是按照传统工艺展览项目,分成织绣印染、陶冶烧造、编织扎制、制茶酿造、印刷刻绘、家具文房、中药炮制、雕刻塑造八个主题。这种布局突出了非遗博览会的整体性,也体现出非遗特色和专业性。观众可以在同一场馆观摩和体会不同地域、不同流派之间的风格和技艺差别。

八大主题皆有情景化展示活动,堪称画龙点睛之笔。小两层楼高的南京云锦大花楼木织机上,两名织工展示南京云锦的织造工艺,旁边搭配“白局”艺人的表演以及云锦华服的“模特秀”;宫殿般富丽堂皇的万工轿,与苏绣嫁衣一起亮相;京作家具展示区里,穿蟒扎靠、英气十足的刀马旦正在化妆勾脸;柔润清秀的苏作圈椅上,评弹艺人一首《江南好地方》唱得绵软甜糯;以苏作家具、紫砂壶、临夏砖雕、夏布等非遗精品打造而成的中式生活体验区,堪称非遗生活方式的“样板间”……突破静态的展览模式,着重营造场景式、体验式文化互动空间,展示“活态非遗”,这也是本届中国非遗博览会的一大亮点。

八大主题展区集中展示来自全国各地、各流派最具代表性的非遗项目及技艺,通过不同历史时期的代表性作品、生产工具的展示,以实物、图片、视频等形式详细展现其历史发展、传承脉络、生产工艺过程。展区还设置产品销售区、传承人现场展演区以及观众互动体验区。就具体非遗项目和技艺而言,“织绣印染”有桑蚕丝织、少数民族刺绣、蜡染、扎染等,“陶冶烧造”展区有制陶、砂器、瓷器、琉璃等,“编织扎制”展区有竹编、草编、柳编、棕编制伞、灯彩等,“制茶酿造”展区有酿酒、制茶等,“印刷刻绘”展区有雕版印刷、木版水印、剪纸刻纸、皮影等,“雕刻塑造”展区有玉雕、砖雕、竹木雕刻、泥塑、面塑等。

多样化活动:一馆多点,全面开花

本届非遗博览会采用“一馆多点”的办会形式,让非遗走近大众,贴近生活。精彩纷呈的展示展演活动,让泉城济南因非遗而更加精彩,因非遗而更有魅力。

主展馆的现场活动分为五大板块,包括展演、展览、比赛、体验和论坛。展会期间,各类传统表演艺术类非遗项目,在主展馆前广场,部分广场、公园轮番上演,带动济南市民参与其中;八大主题展区集中展示近年来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保护成果,充分体现我国非遗的丰富性和多样性,展现非遗的活力与魅力;来自全国的200余位传统工艺传承人和从业者,将参加传统工艺比赛的决赛,带来一场高水平、高质量的非遗技艺表演;在互动体验区,参观者可以在非遗传承人的指导下,创作一件独一无二的作品,创造“可带走”的非遗记忆;“振兴传统工艺与精准扶贫”和“传统表演艺术传承发展”两大论坛上,专家、学者、传承人代表共同交流经验,分享优秀案例,探讨非遗保护与传承领域的难点问题。

泉水文化论坛主题凸显第五届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