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社会工作参与的路径和困境
1.
“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这是十九大报告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出的总要求。今年中央一号文件《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也为乡村振兴描绘了这样一幅宏伟蓝图:“到2050年,乡村全面振兴,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全面实现。”从社会工作的视角看,这个愿景还描绘了哪些美好的图景?
张和清:
社会工作参与乡村振兴战略,应该侧重于乡村非物质层面的建设和振兴,核心是人与社会文化关系及其人与自然关系的改变。具体包括:
第一,乡村居民在生计层面的安居乐业。乡村不仅是单纯的物质富裕,产业兴旺,还应该侧重乡村居民的生计发展,通过协力乡村建立互助合作的生计经济及其环境友好的产业发展,使耕者有其田,按劳分配,保障村民基本的生存权利。这是乡村振兴在民生保障方面的体现。
第二,乡村振兴应该是乡风文明。社会工作助力乡村建设除了生计发展,更应该致力于社区组织与乡村的社会关系和精神文化生活的重建。社会工作一方面通过乡村组织与能力建设的过程,重建乡村社会资本和社区支持网络,使逐步衰败的农村恢复人气和活力。当前中国乡村普遍空心化,留守老人、孩子、妇女等三留守人群成为乡村社会的主力军,孤寂、无聊、无依无靠、望穿秋水等成为他们日常生活的真实写照。社会工作除了关注该群体的生计保障之外,更应该通过驻守村居、相伴同行的过程,致力于建设社区互助网络,从精神慰藉、团体聚会、文娱活动、公共参与等方面聚起人气,活化社区社会文化生活,使他们留守也有尊严,更有希望。
第三,众所周知,在中国城市化和工业化的过程中,乡村除了付出巨大的劳动力代价(廉价劳动力)之外,还付出难以估量的生态环境代价(土地等自然资源被破坏),造成许多乡村社会人与自然关系新陈代谢的断裂,人与自然矛盾日益尖锐。环境社会工作和绿色社会工作的共同愿景是重建环境友好的社会工作。乡村振兴必须重拾道法自然,而扎根乡村的社会工作者有可能通过教育与意识提升的过程,推动乡村生计与生活方式迈向环境友好的可持续发展。
2.
有这样的乡村振兴愿景,社会工作者能做些什么? 社会工作者参与其中的话,该如何实施?
3.
从目前来看,社会工作者为乡村振兴做了什么? 具体都有哪些实践模式?能看到的成绩或效果有哪些?
张和清:
据我所知,社会工作在乡村振兴方面可以从个案工作迈向社区自治。个案工作的优势在于驻村社工能够通过走村入户和三同等使三留守人群感受到尊重、真诚、同理心等心理社会支持,与此同时,还能够链接国家福利资源照顾弱势群体,体现底线公平。如前所述,驻村社工的长远目标应该是推动社区增能赋权,将留守村民组织起来,通过社区互助共助实现社区自治的同时,还有可能吸引年轻人返乡创业,报效家乡,共创美丽乡村。
4.
目前社会工作参与乡村振兴战略面临的挑战和实践困境有哪些?都有哪些因素导致的?
张和清:
社会工作参与乡村振兴最大的挑战和困境是:
第一,整个社会是城市中心主义的文化氛围,很难推动专业社会工作者驻村三同。因为社会工作是人做人的思想意识提升工作并推动社区增能的专业工作,如果没有专业人才进村入户,乡村生计,乡风文明和环境友好的社会工作只是空话。
第二,当前乡村振兴的主流论述聚焦于乡村硬件建设,数字扶贫,GDP 增长,工业化和城市化建设等,硬件太硬,软件太软是乡村发展的真实现状。社会工作参与乡村振兴刚好可以弥补乡村社会文化和精神文明建设的不足,但如何转变各级政府的思想观念,社会工作如何得到国家政策资源等层面的实质性支持,面临很大的挑战。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