诤言忠言和佞言谗言


 诤言忠言和佞言谗言

    贺德全

    (此文写于二十年前,曾刊载于1998年第九期的《领导科学》期刊上。现予以删改后再次转发)

    假如有人异想天开,拿“你喜欢听诤言忠言还是喜欢听谗言佞言”的问题对有着一官半职的人进行问卷调查,相信所有答卷者都会毫不犹豫的选择前者。然而如果你据此得出所有上司都憎恶谗言佞言而喜爱听取诤言忠言的结论,那就大错特错了。因为“问卷调查”是一回事而“实际操作”又是一回事。也许可以肯定的是,那些声称“喜欢听诤言忠言”的上司中至少有六成以上或是言不由衷或是叶公好龙。虽然有“良药苦味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一说,但有多少人听得进“逆耳”的诤言忠言呢?

    据史料介绍,古时候专司向皇帝进诤言忠言之职的大臣叫谏臣,由于谏臣很少能得到皇帝的欢心,搞得不好还会掉脑袋,甚至是满门抄斩。因此古时想当官的人大多是不想当谏臣的。唐初有一位名叫魏征的谏臣,可能是历代谏臣中“下场”最好的一个了,他死后被唐太宗李世民称作是“朕的一面镜子”,但在生前却几次因进谏(诤言忠言)而触犯龙颜,差一点送命。如果魏征不是遇到一个开明的皇帝和贤明的皇后,能不能得以善终还很难说呢。相比之下,不少专门在皇帝面前进谗言佞言的奸臣、弄臣如秦皇二世时期“指鹿为马”的赵高,北宋的高俅、童贯,南宋的秦侩,明朝的魏忠贤,清代的和珅等,由于他们的馋言佞言能讨皇帝欢心,因而虽然死后遭世人唾骂,但生前却是享尽荣华富贵、官至极品。

    还有春秋战国时期,最著名的例子就是屈原和伍子胥,他们忠心耿耿辅助君主,并真诚向君主尽忠言、诤言,但君主宁愿听信专唱赞歌的佞言和谗言,也不愿意听进逆耳的忠言诤言。他们两人都未能善终一一遭君主的遗弃甚至被流放,最后均自尽而亡。据说,端午节就为纪念屈原而设(在江苏苏州一带,也有传说端午节是为纪念伍子胥)。当然,那些不听忠言诤言相劝的君主最终也成为亡国之君。

    在现实生活中,只要仔细观察一下我们周围的人和事,就不难发现不少人尤其是担任一定职位的上司们,他们同样很难听得进“逆耳”的诤言和忠言,而对顺耳的佞言和馋言却很容易听进去。平心而论,要说这些上司对佞言馋言情有独钟,那也未免太冤枉他们了,正如一句俗语所说的,“当事者迷,旁观者清”。如果他们知道别人在自己耳边讲的是馋言和佞言,当然会拒绝,遗憾的是有些人一旦做了“上司”,耳朵就会自觉或不自觉的变软,变得听软(佞言馋言)不听硬(诤言忠言)了。试问,如果某上司喜欢听佞言馋言,那么有谁还会吃饱了撑得慌自讨没趣去进诤言和忠言呢?反之,倒是可让专进佞言馋言的小人捞到了便宜,大显身手了。久而久之,这个某上司所领导的单位或部门必定是君子受气小人得志,工作局面难以打开,最后(上司)自己也成为孤家寡人。这种教训从古至今概莫例外:

    秦末的秦皇二世听信赵高的佞言馋言,弄到被人“指鹿为马”还浑然不知的地步,成为千古笑柄;宋徽宗皇帝重用高俅、童贯一类的奸佞小人,把 一大批忠义之士逼上梁山,动摇了北宋的政权;而南宗皇帝由于听信秦侩的馋言以“莫须有”的罪名杀害抗金名将岳飞,更是自毁江山。……回到现实生活中来看,这类案例太多了,毋庸赘言。

    综上,我真切的希望所有担任一官半职的上司们,都应该加强学习,提高自己的判断力,分辨哪些是诤言忠言,哪些是佞言馋言,亲近前者,远离后者。如此,则于己于国均大幸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