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蓬安:不向过劳猝死医生学习,体现人性光辉
年关将至,医疗圈却传来悲伤消息:安徽省六安市裕安区丁集镇中心卫生院外科医生方培虎于去年12月16日凌晨猝死在值班室内,年仅31岁。然而,1月25日,裕安区卫计委一则《关于在全区医疗卫生系统开展向方培虎同志学习活动的决定》引发轩然大波,医生纷纷表示,“不学,要好好活着”。(2月6日《解放日报》)
以我对医生这个职业的了解, 医术好的医生确实非常辛苦,除了正常工作安排,各种疑难杂症必须上阵外,名医也更有可能“多点执业”,承担双份工作。而因为目前“大锅饭”分配制度,名医在本单位的合法收入难以体现其社会价值,因此也会“走穴”等级相对较低的医院。 同时,医德好的医生也非常辛苦,尤其是一些大医院里的专家门诊,医师一般都不敢喝水,因为没有时间上洗手间。
该文还透露,据2017年不完全统计,见诸媒体的医生猝死案例就有31起。可以这么说,因过劳猝死的医生,都是医术、医德相对好的医生,都被社会归类为“好人”。 因此,医院领导多关心那些医术好、医德好的医生,应该列入工作职责范围。
对于“过劳死”话题,笔者此前在《为减少过劳死,请公安领导多关心下属》一文中就曾分析过,呼吁各级领导多关心基层警察的休息权力,至少不要再鼓励基层警察“连续工作36小时”甚至更多。
而在该文中,笔者也批评过一些虚假的、拔高的、可信度极低的宣传。比如《浙江一警察3个月累计加班800小时后因车祸牺牲》一文,若按照每月工作22天计算,他连续3个月,每天就要加班12个小时。若换个算法,就是说他3个月加班的时长,相当于他人100个满满的工作日。又不是紧急状态,有这个必要、有这个可能吗?
再比如,《山西民警连续工作60小时突发脑梗,曾孩子病危不回家》一文就受到网友质疑,究竟是什么“突发性事件”让一名警察连续工作60小时,并视病危孩子于不顾?这正常吗?
说句不客气的话,目前的一些所谓“正能量”宣传,其基本思维依然停留在半个世纪前,与“互联网思维”甚至正常的人类思维相差甚远。可喜的是,有不少掌握实权的官员,已经意识到这个问题,更接地气、更符合人性的新闻宣传也是不断见诸媒体。
2016年夏季,应该是“N年不遇”的大水席卷长江中下游地区,军、警在参与抗洪救灾中确实涌现出不少可歌可泣的故事,一大波“苦逼”宣传又应运而生。 但令人惊喜的是,也有一些与传统宣传方式截然相反的报道,因为更能体现人性的光辉,反而真实地提升了军警的形象。笔者在《两则新闻凸显涉军(警)宣传进步》中,一是介绍了《央广军事微博》的报道内容,一改过去渲染官兵“吃不饱,穿不暖”仍坚守抗洪一线的宣传方式,报道称:武警合肥支队在抗洪前线为官兵精心调配伙食,在条件艰苦的情况下确保自给自足,早餐有面包鸡蛋牛奶,午晚餐保证六菜一汤,餐餐有水果。 确保官兵在前线战斗时吃得营养、吃得科学,补充战斗力,为打赢抗洪战斗提供强大动力。
另一则由(@中警安徽)所发的微博称:连日暴雨,芜湖特警在线广大民警奋战在抗洪一线,新警陆洲也是其中一员此时却接到了爷爷病危的消息他没好意思向组织请假,而是继续战斗。 但领导在发现这一情况并核实后果断命令他回家!此时他正在赶回的途中!
若是过去,甚至如今的一些媒体,依然在不顾亲情地宣传“舍小家顾大家”,将人性的一面抛之脑后。
特别令笔者欣赏的,是陆军司令员韩卫国1月28日所写致陆军官兵家属的公开信。该信中就提到了三种情况必须及时请假回家:“在父母生病临终时、在妻子生子临产时、在孩子升学临考时,只要没有打仗任务和确实离不开的特殊任务,都必须及时请假回家。”信中还指出: “对于父母生病不回家、妻子生产不照顾、家庭有难不帮助的个别官兵,不但不表扬、不宣扬,而且还要对他的真实品德进行考察。”
对于方培虎医生猝死的原因,因为未见报道,我们也不好揣测。但从他任职丁集镇中心卫生院来看,应该不是连续手术导致过劳死。而年仅31岁的他凌晨猝死在值班室内,应该与自身身体状况原本就不是太好有关。 但他因为死在岗位上,组织上对他进行恰当的褒奖,对其亲属给予恰当的抚恤也都顺理成章。但以组织名义号召其他医护人员向他学习,就相当不妥了。
人的生命是最宝贵的。作为一名可以为社会做出贡献的医护人员,无论为了更多地为这个社会做些事,还是仅仅出于对家庭尽更多责任来考虑问题,都应该首先爱护自己的身体,“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嘛,不该做不必要的牺牲。如果自己有疾病,就不要硬撑着,该休息就休息,该治疗就治疗。如果自己不重视,而且喜欢充当英雄,社会绝不应该鼓励。因此,六安市裕安区医生纷纷表示“不学,要好好活着”,至少体现“说一套,做一套”,表面上死扛“政治正确”的人越来越没有市场了。 因此可以这么说,不向过劳猝死医生学习,是一种社会进步,更能体现人性的光辉。
早上看到这条新闻,笔者就简单地点评了一下: 越来越多的国人已恢复正常思维,可宣传手段却未能与时俱进。(我的公众号为“zhoupengan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