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中西方伦理差异:精致的装饰于义无反顾走向简陋
显学在现代文明中的能力,一再褪化。虽然它以适应性的方式试图返回古朴自然哲学寻找现代文明进化的解释,特别是愈行愈远的进化中治理依据,留下人性本源问题退出了历史进化。遁入愈来愈多的概念、符号及系谱现象学的历史,文化与文明在这种踱步中褪尽光华。像法褪尽,义无反顾遁入佛陀的末法时代……。,
古朴的隐学体系退出了现代文明认识论演化。考古学与历史主义作为哲学探讨文明的依据,已无法正视及窥及其本质及属性,。对于这种遮视,福柯依然占上了考古学的视角……。显学为对遮蔽的本质提供现象学盲视的同时,解释学已触不到一丝线索,文明与人性走向分裂。而我们只能用古人的‘’美丑善恶‘’伦理学概念应对当代问题,用于美化与装点现象的进程。现代文明进程衍生出的诸多知识与学科体系,本质上看是粗俗简陋与狭隘的,它并不与真实轨迹发生一点关系。与所遮蔽下的历史文明进程愈行愈远。作为迟钝所包裹了锈迹斑斑的现象,就如一台5000年前的简陋机器。在装饰的精致下,却义无反顾地走向粗俗。
……中西方伦理差异,存在于一个‘自然状态’与‘意志选择’上。康德认为个人意志随时处于选择中,从而决定了初始‘自然状态’‘善恶’,并不存在。那么,既然承认了个人自由意志,对善恶的探讨就必定要容纳性恶这种内在本源的可能性。这种考虑往往作为伦理学的基点,并由此出发去寻求由恶向善转化的途径、手段和拯救之道。……西方人通常的"善"的理解也与中国人有所不同。它必须包含中国人视为"恶"或不善的"人欲"问题,……。这个问题同佛家戒律似有同源。因为佛家时刻处于戒定自观状态,在个人意志中对善恶中做出选择。
…………佛家的初生自然与修炼后不断选择后回归自然是不同的。……以康德在人性观念看,这个过程上容纳了初始无选择之性(自然),以及拥有自由意志后选择之性(另一个自然)的差异。而人的本体之性则是自由意志及演变,亦被称之为"性"(Nature)。因此,前后之‘性’,则截然不同。……每个人时刻处于意志选择中,因而人生成长或者经历修教后的性并非初始‘’自然‘’之性,而是意志选择后完成的同为本质之性(虽然在西文中,nature兼有"自然"和"本质"双重含义。)。
两者之间差异在于,后者拥有关于意志的自由选择过程,前者则为‘自然’或顺其自然。二者并非在时间上与生俱来之意, 因为,人在每一瞬间都可自由选择,并不因他从前、或生来是个好人或坏人而能决定其选择。 因为,人皆是从"这种状态"堕入‘’恶‘’的。康德把人性建立在自由意志在每一刻的选择之上。……而佛家则称为修炼,……。佛家的这种过程,与前者初始的‘自然状态’,则基于选择的修炼,前后本质不同。……中国世俗社会理解佛家的‘自然’或‘自然状态’走了偏差,特别是儒家墨法等入世功利思想影响下的使其简单的伦理化,导致对佛家修行性质本体及基于意志选择后,导致前后的‘自然’与‘性’的误解。比如,有时,认为人之善恶是先天规定好了的,是自由意志无法摆脱的;人只须顺其自然就可以为善、成圣。现实中之所以并非人人成圣,是因为外来影响所致,所以道德就在于清除外来污染,诚实地回到初始本心、真心。世俗伦理受功利化的融合后,使世俗认识上:不畏自己,因为自己就是‘初始’的自然,‘自然’与‘性’二位一体,生而有之,就在自己的灵魂中,只要如如不动,就成圣成佛。 ……这就导致了人性无须修炼无须向善了,这样亦导致一个命题,人性构成的社会在行为上不再要求求真与更好的进化。因为认为人的本心或初始‘自然’是可以依靠的,只要"反身而诚",即可"乐莫大焉"。所以世俗加入功利化思想后,从‘自然’中简单化认为,自己或他人从娘胎里便是个好人,决不可能是坏的…。
因而,认为,在‘性’修教与进境上,‘自然’已经使自己如如不动了,但却只畏外来的势力(天命、大人和圣人之言)。不需要灵魂的拯救。事实上,前后‘自然’或‘性’的差异下,意志选择则是救赎的所言回到的‘性’,这时‘性’与‘自然’才可以二位一体。……中国庸俗伦理不关心意志选择问题,而热衷于讨论初始‘自然’的性命、心性;或者说,人们不是把人性修炼归于意志选择,而是把意志选择归结为人的天性、自然本性,而自然之性就是天道天理,本来就是善的,而且必然是善的。所以中国人世俗伦理在理解佛性时认为人性不是一个过程,不是历史,而是一种宿命。……
二、政教关系的界限与问题?显学与隐学的隐匿对政教关系治理的影响
“为了揭露中世纪时期人们把《圣经》奉为真理的现象,伽利略曾在写给别人的信中讲到了这样一个故事:一名学生对经院哲学的教师说,他看到了太阳上的黑点。然而这位教师却板起面孔对学生说道:“孩子,回家吧,无论是《圣经》还是先哲的学说都没有说到过太阳有黑点,这黑点只在你的眼睛里,而不在太阳身上啊!”
事实上,美国自基督教加尔文支派的反叛者走出英国,……被当时认为本质上则为宗教立国的一个实质事件,虽然后世则鲜有人再注意基督加尔文反派清教徒的宗旨与政体的关系,即,与美国政府二体合一,于全球输出意识形态,展开携手与控制的历史。于美国‘’政教合一‘’政体,实际于清教以外,两党总统及内阁皆奉为圭臬。如慎重思考,事实已影响到历史的进程,此进程,非英美进程,非罗马进程,非希腊古神学文明政体,……亦非中世纪以来的伊斯兰宗教分裂多神而征战的历史下的宗教议会政体,非印度婆罗门后的印度教种姓延续下与殖民商姓融合政体,……。
宗教立国怎样是适宜的界限?存在哪些根本性的问题需要关注?…宗教政体却同样出现于中东国家,伊朗伊拉克及沙特等国。其‘政教合一’关系及治理方式的自由度如何?需要留出怎样的独立空间?…就多宗教信仰国家看,宗教问题历来比较敏感,在世界很多区域一致存在广泛的宗教争端,历史演进的步伐中充满硝烟。其影响大大超过于民族矛盾及差异。而这方面,我国顶层政府历来极为注重,且一直做得很好(曾多次听国家分管高层,几次谈及此问题的慎重……)。它影响政府协调于处理社会行为与秩序中的思想指导。人们对世界存在的看法不同,但是人们的内心世界却并不存在完全依赖以可见或已经证实的科学知识作为认知边界。存在更多的思想与心灵诉求往往建立于已有的科学理性基础之外,也就是精神与灵魂诉求下的对未知的真理性的思考。它往往在人性与行为之间的关系上,体现为精神依赖及探索,有时可称为主流宗教信仰存在的一部分现实来源,同时会指导着不同社会阶段,比如经济社会中的经济行为及治理秩序。最终,影响文明发展的进程。
事实上,以什么为食会影响当代不同的商业行为,以什么作为真理,吸收什么样的思想会获得不同差异性的行为准则与对文明进程的认知态度。比如,犹太人是从来是不吃草料的,在犹太经典《塔木德》中有这样一句话,指导犹太人在商业上能够主宰世界:和狼生活在一起,你只能学会嘷叫;和优秀的人接触,你会受到良好的影响。按此推理,如果两个认知一致,且同时优秀的人,往往基于灵魂认知在行为上能走到一起,互相影响,从而做出壮举。事实上,保罗艾伦与比尔盖茨之间存在合作与纠缠的人生印证了这一说法。它于经济世界可以是一种以东方的济世立足并影响经济行为与竞争的进取观。这亦是我们所认为文明的食物。
从这一角度看,在社会行为与秩序构建上,儒家亦是有缺陷的。中国儒家放弃谈竞争,亦放弃了竞争要素,因而在放弃竞争时,任由恶性竞争与肿瘤出现。在确立终极目标时,却失去了方法与可行性的举证。……能实现儒家目标的是需要挖掘包括中国道家在内的诸多历史隐学学派的思想精髓,……。
中国真正的佛教及道教等,一方面需要统战与协同;另一方面,需要拥有相对独立与真实的发展空间,其与政治行为相对彼此独立,保持彼此尊重基础上的界域的认同或一定行为规则上的距离。随着历史演进,除了一些隐学宗派及传承有序的历史学门宗门皆在历史中消逝,或隐匿避世而行。显学中,仅中国佛教及道教文化则保持了一小部分完整的传承。纵观寺庙道观等道场,……世间显学宗门很多真修之士多入终南山,……。如,清朝末期,世规日崩。老佛爷曾请虚云和尚出山,救治灾荒与瘟疫,解世间人肉相食,易子充饥之难,就世间法于水火。虚云和尚拯救灾难与世规,引起极大震动,老佛爷俯体叩拜。……而后虚云步其师后尘,亦入终南山,再未返归凡尘……。
渐渐,一些附庸世俗的寺庙所供奉往往还是俗世之人,应俗世之行了。由于以俗规养身,导致彼此界域奉行的法则的不清,甚至政教二者往往彼此利用。纵观世界‘政教合一’历史,推动宗教政治化,往往导致历史强大的国家失去民众,并形成易于导致政体走向沦落的一致性起点。世界历史的教训显示:‘’政教合一‘’往往是政体沦落的开始。典型如中世纪基督教为君士坦丁大帝列为国教,建立‘政教合一’政体,以致庞大帝国走入了崩溃历史。
我国统战的基础或应建立在如下几方面基础上:一、要在彼此承认其工作及任务、使命与界限,存在平等与合理性的探讨依据;二、尊重彼此思想界限与规矩。对待上要慎重,使其宗旨思想及探索对社会行为秩序与文明进程起到指导作用。具有心灵与真理探索的客观安慰与良性行为的指引。
宗教问题类似民族问题,非常敏感,影响广远。历史上,历届中央政府宗旨及民族宗教问题贯彻方式,往往做得很好。但是,近些年,中央一贯政策虽然未变,却于很多领域出现很多问题,比如,腐败或阴奉阳违等行为与问题。如,佛、道等道场的广泛的商业化,是较为普遍的问题。如果以满足经济行为中人性的恶等负面特质去影响人性修炼,特别是人性求真求善进化中所依赖的场所及灵魂的指引。那么,会对社会行为与秩序形成怎样的影响?
……宗教体系政治化代表一个社会走向堕落,而宗教体系被经济权力所控制,则更甚之,可谓坍塌。
即便万代明世,宗教当然可有代表性佛教的大寺庙护国,于末世启发正法,修正像法,支撑并验证明世价值与使命,而明世亦提供证悟最好时机,形成佛法对于善业修证的启发与护持……彼此印证,…。
虽然, 宗教修士行走于世,必然需遵循世间法,国家政体法律及其制度体系约束的规范,对违法者予以惩治。历经万年历史演化的主流宗教的兴盛,是盛世的必然伴随的灵魂指引下人性行为的进化过程,亦是主流宗教发挥效果的支撑产物。
,无论是‘’政教合一‘’或“道场为经济人性所控制”的倾向,皆反大道之行矣,……。毛主席曾请周恩来总理邀请虚云老和尚来南华相见,历史发展的很多关键阶段曾有与佛道高僧论世的经历,可以看出,毛主席对历史主流宗教地位及智慧的重视。
历史许多朝代,曾经都是繁荣的,兴盛的,励精图治。而最后,他们逐渐走向衰败或灭亡的原因几乎一致,就是后代人逐渐忘记了圣贤与他人的老祖宗的信念护持,最初的理想,追求与意志。开始不再尊重他们的百姓与人民的想法。
三、显学与隐学的凋败:善业修证的启发与印证与社会秩序治理与文明进化
客观上,明世往往提供佛法对于世间善业修正的启发与护持,彼此印证。中国历史主流宗教及学说很多,历史长河中,绝大多数隐匿了。而于佛教传入中国之前,中国道教已经形成了诸多主流认识论与方法论体系(见道家经典《云笈其笺》)众多主流思想与分支。佛教的兴盛一方面在于入世渡人,出世性的修炼,另一方面在于较好的组织性。而中国道教似乎稍显零落,在于其入世的态度与组织。事实上,中国道教于真理探索上拥有非常完整的思想体系,其于俗世行为上并不讲究入世渡人,强调个人修炼,从而行于大道。
而在此之前,以显学出现的流派很多。如,在周易前后则有了基于五行、占星学等体系下的诸多差异很大的流派。在当时很多以反向而矛盾对立存在的宗派及流派亦呈现为显学。主要原因在于为当时为当时的人们提供生活的信仰,再道为当时的统治阶级提供俗世治理的思想源泉。渐渐的,一些只留下一些服务世俗或为世俗化改变的流派成为显学。而这个过程中人性负面因素随着生存、统治及经济发展与服务世俗的流派逐渐走向结合。特别是贪婪、暴戾等负面诉求在人性特质的治理与指导的要求中迅速增加,自此很多处于存粹性的隐学流派一方面隐遁,另一方面个别的发展为存粹的科学,并不同人性与统治发生关系。
秦的独尊儒术后,近十成流派未能于历史流传中完整保存下来,……。比如,残碑的零散记录与考证就几乎成为唯一的渠道。而于埃及印度及我国莫高窟敦煌壁画等,出土的秦俑,三星堆薄如蝉翼利剑兵器及石蝶,皆记录不同阶段文明信仰知识,以及信仰与文明生存方式所下可能达到的文明。当然,历史亦存诸多疑问,金属冶炼技术远超过现代千年,为何还发展及使用冷兵器文明?,在材料提纯与合成技术远高于当代千年,为何还继续使用石蝶?…
这个原因几乎类似于基于人性负面特质的需求,导致‘政教合一’、“经济控制宗教道场”主宰了人类行为,失去了求真的人性引导灵魂对真理的追求,从而社会进化失去了根本性的思想主导下。在各类民族群体及国家同时被卷入利益争夺时,民族信仰与思想被同化,历史走向变得不可选择,单调的一致不可避免。……如,美国基于‘政教合一’后的建国历史,统治者开始不再尊重各种族群体流传至今的民族信仰,文明进化的选择,。
这个过程中,后代人逐渐忘记了历史圣贤戒示与老祖宗的信念护持,人类灵魂的理想,追求与意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