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章 意识起源第二阶段与第三阶段
意识起源第二阶段:复合映像积累
复合映像积累是在大脑初始响应积累的基础上,经过对相同视听等感觉被多次重复响应之后,又通过脑神经介质激活同类生化介质推动相同知觉根系链接,使两种有联系的视听等感官感觉记忆构成了神经链接通路,同时促成习惯性反应并转为脑生化介质新的组合、新的链接机制和新的记忆积累。土话说:“它把两样东西‘想’在了一起!”
复合映像积累作为重复进入大脑的生化介质互联机制可与同类生化记忆根系互通现象,它的积累过程所依赖的动力条件是食欲为主要推动力,而促成的映像记忆的链接复合机制。无意识的捕食动物、哺乳动物最初构建的复合映像记忆都与食物有关。
食欲,属于一般动物脑机能的先天性响应条件,它拥有足够动力推动体内生化介质运动并激活脑神经把相关视觉、听觉等物质信息联系起来。食欲也是促进人类意识起源的原动力之一,作为一种基本生存需要,它又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原始动力之一。
理论上猜想:复合映像记忆积累有互联响应机制。它是因外界较强信息刺激促成的生化记忆互联条件,是通过感官获得有感觉上的依赖性、有物像信息联系的记忆存储。人脑未能感知以及感官感觉信息缺乏较强刺激作用力而响应并存储的记忆,只能保持初始响应积累状态,成记忆碎片或单个信息存储,类似于有意识的智人在非梦状态或在自觉状态下不易激活和唤醒的零碎印象,它将以无意识心理活动方式影响人脑的反应功能。
人脑无意识初始记存的多数信息,因缺少感觉器官带来的较强信息刺激和帮助,尽管也存在再次响应关联视听感觉的客观条件,却也存在与初始响应积累发生复合链接动力条件不足之因素,而使人的一生始终要保存某些浅浅的自发的无意识心绪。
不过,大自然赋予一部分动物的脑功能,是有“升级换代”基础的生化物质平台。它们的一部分“初始响应积累”一定会经过相同视听感觉以及有联系的视听感觉的重复刺激,使之形成多种单个记忆介质有条件完成知觉根系相联的记忆复合,使记忆积累迈上新的台阶,使同目同科种群中的其中一部分大脑初始响应积累可实现升级换代。
进入复合映像记忆积累阶段——包括人科非人科在内的动物,其大脑机能都有初始响应积累基础。此后不仅初始响应积累继续发生,而且实现了在新的基础上即在复合映像积累的基础上将能产生不同于初始响应积累的脑功能灵性反应的可喜表现。
其突出表现特征是:当这类动物面对外界两种信息刺激分别单独出现时,其大脑灵性可实现与另一记忆积累于瞬间链接复合。就是说,只要面对两种相关信息刺激的一种,它就能表现出基本相同的感觉定向反应。如果是尚未完成意识起源的前智人和现代婴儿脑内拥有了复合映像积累则在对外响应上出现显著不同于过去愚钝的“灵性”。
人科非人科动物脑内复合映像积累的“灵性”表现,可通过日常观察发现。常见的如婴儿看见“奶瓶”便可使体内产生刺激胃口的介质分泌。那是因为好吃的“奶水”与不好吃的“奶瓶”经常被联系在一起刺激视觉与大脑,促成了复合映像可链接记忆的结果。再如前智人看到一片树林,也产生类似甘甜的“果实”就在眼前的条件反射。
本书把关联信息重复介入,可实现脑内知觉根系相互链接响应的脑功能,称之为脑功能实现了“复合映像记忆”,即两种以上感觉记忆被有机联系为同一物类映像感觉或声音感觉并通过此一信息刺激能迅速唤醒同一物类的另一既有感觉记忆。实际上,它正是俄国著名动物心理学家巴浦洛夫在哺乳动物们身上完成的“条件反射”实验结果。
有了复合记忆脑功能,此时对于前智人和现代婴儿来说,依然不能说产生了“意识”或者说“意识到”了什么。总的看,此种对应链接条件是一种关联信息所构造的对两种信息可相互链接记忆的脑功能进化,是映像记忆相互组合的生化链接机制促使前智人种群和现代婴儿形成了更新换代的、通过一种信息刺激而唤醒另一感觉记忆的灵性。
必须指出,巴浦洛夫使用“第一信号”(食品或香味)和“第二信号”(响铃或铃声)在狗身上完成的复合映像记忆积累,在其当时,并未明确定义那是人为的为动物大脑完成了记忆机制实现知觉根系有条件互联之成果——其实,这种成果之于本书正在探讨的意识起源过程来说,那是包括婴儿在内的许多动物不需要人为培训也能自我完成的记忆积累。只不过在巴浦洛夫完成实验之前和之后,人们没有对身边动物们仔细观察罢了。
在此阶段脑功能进化中,拥有先天性优秀遗传条件的大脑,比如现代婴儿的遗传性脑功能,将很快实现复合映像记忆积累;而遗传响应条件较差的,比如巴浦洛夫实验的狗,则需要经过两种信号有联系的反复刺激才能使狗对“铃和铃声”垂涎三尺。
复合映像记忆的实现途径并非依靠人为,但凡经过对相关视听感觉重复响应后都能促成脑功能提升。在自然环境下许多动物可自然缓慢地完成复合映像记忆。
实验课题(NO:07)鸽子的变化说明什么?
甘肃出版社编辑的《读者》杂志,叙述过一个来自生活的“实验”结果。美国圣多加诺广场的和平鸽起初是与游客很亲近的。只要你手捧面包屑站在广场上,那些鸽子就会飞过来站在你的头上、肩膀上,啄你手中的食物。有时,你甚至一招手,或只要做出一个手捧面包屑的样子,鸽子也会飞过来与你合影,任你抚摸。文章说:可是现在不行了。因为在广场做样子的游客太多,有些赌徒和酒鬼手里什么也没有只是做出样子。鸽子一次次飞来一次次被欺骗,到后来即使你手里捧着面包屑,它们也不飞来了。
文章的作者叙述上述真实故事的目的是什么?目的是痛斥圣多加诺广场上现代人的不道德行为。但笔者把它看作是一次科学实验。“实验”验证的是:动物在广场环境下自然响应过程中,自动完成了“巴浦洛夫式的条件反射实验”。这一过程,恰恰就是两种映像感觉经反复刺激动物脑神经使其记忆积累形成复合链接响应。
在这场来自生活的“实验”中,游客手中的食物是 “第一信号”,“文明游客”的举止是刺激鸽子的“第二信号”。经过两种视听信号联系食物的反复刺激,最终,广场鸽子只要看见“游客”就与第一信号链接响应。接着,“赌徒与酒鬼”代表刺激鸽子的“第一信号”,空手做样子代表“第二信号”,再经过有联系的复合记忆积累,鸽子再见到游客不论你有没有手捧面包屑它也无感觉定向了,说明鸽子比人忘性大。
上述表现,是鸽子“意识”到了什么吗?没有。感官发现食物是视觉响应光谱类介质传递,食物信息又刺激了鸽子体内的介质传感。当它把食物与人复合链接记忆后,一看见人就“胃口大开”!不是要吃人而是看到人等于发现了食物,体内就分泌出刺激食欲的介质信号。仍然是无意识条件下,动物生理机能受刺激产生的响应。
复合映像积累对于外表上形同人属人种动物但是大脑依然比较愚钝的“前智人”来说,这一阶段是意识起源过程中必需经历的一个漫长阶段,也是一个相对独立阶段。对于遗传条件显著进化的现代婴儿来说,则只需经历短时间的积累过程。所以,若从人科动物原始进化过程上来看,它仍然属于一个可显著划分的脑进化台阶。
探讨人类意识起源,离不开用现代婴儿大脑发育期表现和孩子们意识形成阶段作参照系。可是,一定不要忘了前智人种群遗传条件不比现代婴儿大脑条件。后者复合映像积累并非漫长是事实。而类似黑猩猩的前智人种群,它们与局部终止脑进化的人科动物比较,其原始状况恰如此类动物今天的写照,共同的脑进化阶段与基因变异过程曾经相同。那缓慢的进化过程不能与现代婴儿优秀遗传条件相比。不然,很难解释600多万年前与智人曾有过相同“资质”的黑猩猩为什么停在了不同于智人的进化台阶上?
在意识起源七段论中,为什么研究复合映像积累与研究初始响应积累出现了不同着眼点?为何从这一阶段起,就明确地把灵长动物与“前智人”脑神经响应功能不断提升之重点放在了对视觉信息的响应和积累上,并以视觉信息为核心链接听觉、嗅觉、触觉、味觉等所有传入大脑的感官信息来讨论其对脑功能进化的推动作用?
对此,曾研究过感觉、知觉、表象的心理学家,感到作者的研究方法很新奇也很突兀。一般认为灵长动物与智人脑的记忆积累以及响应外界信息的过程,都是同样地面对嗅觉、视觉、味觉、触觉、听觉等各种感觉信息刺激,为什么胡志平却要特别关注“映像记忆积累”呢?之初,笔者不能解答此疑问但也不愿违背自我直觉灵感。
到了2003年加写这段话算是解答:因为单纯研究感觉、知觉、表象的心理学与针对人脑意识起源来研究感觉、知觉、表象,其目的性有很大差别。前者并不排除人脑在有意识状态下如何产生感觉、知觉,如何记忆表象包括各种映像;后者研究课题则要基于人科非人科灵长动物无意识状态之前提并以此为探讨意识起源点。越往后读者越会发现,笔者起步的思路是正确的,因为人的记忆积累是以视觉为核心的。
因目的不同重点就不同,前者只关注神经传感功能和高级神经表现,后者则追踪意识怎样产生的。从一开始笔者即直觉到意识的形成与“概念”有关,概念的形成与“符号”有关,符号的形成与事物“映像”及与其对应的各种“感觉”有关。
在意识起源问题上,科学家现已失去了有文明史灯火照亮之前的模糊口语之漫长阶段中意识起源其所经历的极缓慢过程的考古发现的可能性。猜想智人意识觉醒之初,那种有“概念反应”无概念共识的模糊口语,它不仅经历过极为艰难的一点一点积累阶段,而且是很容易失落的“文明灯火”。不过,当代科学家不必为此长叹遗憾,
因为,我们从中国最早的由岩画演变而来的象形字可以确认:甲骨文及其篆字大多是名词和名词用为动词表意,极少见到副词介词数词。而名词作为脑中激活的“意识”,它的基础功能就是对应指向性内涵。人类之初的意识就是指向某物。
从视觉到映像及映像伴随的声响,从事物映像到与事物连带的嗅觉、味觉、触觉等感觉信息;再从熟悉的视听记忆发展到模糊概念,又从绘画符号发展到象形文字,继而从联系物像的声音发展到仿声拼音文字……这一切都是以视觉映像即以“形”的时空为基础为核心的。包括盲人的聪明才智也是以触觉把握“形”来为思维奠基的。
本书沿着直觉灵感思路越深入,越坚信研究意识起源必须以映像记忆为核心。
(2015年3月加注:本书阐述的“映像”一词与哲学词典中既有的“映象”一词有显著区别。映像记忆对应具体物像可激活感官相关感觉;映像记忆是具体的独特的,它不同于繁杂琐碎的客观事物现象构成的情境之“映象”在智人脑中对应抽象符号的主观反映。)
(2015年3月加注:“映像”记忆属于许多人科非人科高级动物共有的可实现感觉定向的脑功能。简单清晰的映像信息有利于完善前智人的脑功能构造,激烈破碎的映象刺激可伤害婴幼儿脑功能构造。意识起源依赖具体“映像”,而意识的发展依赖抽象的“映象”。)
前智人的复合映像积累筑起了意识起源的第二级大脑响应平台。对尚未完成意识起源的前智人以及现代婴儿来说,它提高和增进了大脑响应条件,扩展了神经链接通路,丰富了感觉进入脑内的综合根系,改善了脑生化介质存储结构状态、链接条件和响应机能,为大脑进一步响应外界和体内信息并推动意识起源拓宽了发展前途。
意识起源第三阶段:综合知觉积累
综合知觉积累是在大脑复合映像积累基础上,经过对相同事物以及与同类物像关联的听觉、嗅觉、触觉、味觉等各种感官感觉信息的重复响应之后,促成脑神经根系把所有感官感觉信息与记忆中既有的相关的“主映像记忆”不断地补充链接响应,并转为脑生化介质新的记忆组合结构而形成的以“主映像”为核心的有综合链接功能的记忆积累。土话说:“只要听到狼的叫声浑身就哆嗦!”“只要听到妈妈喊‘乖’,新生儿不知道‘乖’是什么含义,他也立刻乖起来。”即通过有联系的感觉可唤醒主映像记忆。
此种大脑之“灵性”相比复合映像积累已接近人性。
综合知觉积累是联系各种“主映像”记忆的综合性记忆链接单元。综合记忆,作为构造大脑生化介质链接与记忆存储的现象,它的主动力条件对野生高级动物来说,是外界发生的超强信息刺激(包括人为强化训练)有效推动了脑神经介质传递、链接和记忆联通。对于无意识的婴儿来说,是曾经与食欲相关的母亲的人性化映像,因昼夜相伴而替代了单纯食欲的刺激条件,转变为婴幼儿对人性化母亲的依赖性。于是,母亲以其形影不离的影响力推动了婴儿综合知觉记忆的链接响应和生化记忆存储的根系关联。
在此之前,新生儿的所有复合映像积累都与“哺乳”有关。比如母亲乳房、奶瓶、奶汁等。而现在,婴儿的各类单一感觉或综合知觉都与人性化母亲有关。由于父亲母亲关系密切,父亲给予婴儿的感官感觉可成为推动综合知觉积累的次动力。
综合知觉积累以脑生化介质为记忆存储构造系的显著特点是:视觉、听觉、嗅觉、触觉、味觉等各种感觉信息要联系一个视觉中印象深刻的“主映像”来形成有综合根系互联的记忆存储单元。它与知觉心理学研究的人在有意识条件下的“知觉”概念不是同一个概念。这一阶段也是意识起源过程中的具有转折意义的脑功能积累阶段。
在无意识条件下,原始的综合知觉积累必须通过感官响应强信息刺激,来构造动物们介入脑中的印象记忆积累。对于大脑很愚钝及至后来又局部终止大脑自然敏度进化的某些高级动物来说,其综合知觉响应条件和链接记忆功能的增强只能通过外界超强信息刺激(包括人为驯化)来推动体内介质传递,继而与脑中既有“主映像”记忆形成多种感觉的补充链接,才能丰富并提升综合知觉响应敏度。对于敏度较高且始终保持自然进化的现代人脑来说,其综合知觉的有意识与无意识记忆积累概无需强刺激和强训化。
不管怎样,上述两种动物脑或迟钝、或灵敏的响应条件若不能促成新的信息链接并可激活既有的主映像记忆,或原有记忆与当下感官传入脑中的主映像信息无关联,那么,链接激活“主映像”的响应就不存在,也是说综合知觉积累未实现。
因此,在综合知觉功能构建的关键条件中,还应该包括外界信息条件的完整性。感官重复响应的同一事物表象必须既带来新信息刺激又带来与以往记忆有关联的信息,使之能唤醒记忆中原有的“主映像”而完成记忆链接激活和补充。若没有关联信息,相关“主映像”记忆将失去被激活条件,相关综合知觉积累不能完成根系链接。
笔者把上述属于意识起源进程中脑生化介质记忆根系相联可综合丰富、可综合完善、可补充链接、可对应响应的记忆积累功能表现,称之为“主映像链接补充定律”。它是高级动物大脑完成综合知觉积累、脑生化介质实现相互链接响应过程中必须遵循的脑内微观物质运动规律。应该有图画描述,笔者不擅绘画,只能用文字描述。
比如一只无意识的幼年黑猩猩初次看到老虎,它像“初生牛犊”一样未必产生可怕感觉。它首次看老虎,给予大脑存储的主映像是“条纹斑斓的虎皮颜色”。
第二次,它又看到了同样的“条纹斑斓的虎皮颜色”,而且是卧在那里张开血盆大口,一阵张狂呼啸,声震山谷!这一次,幼年黑猩猩抑或产生一种阴森感觉,且在其重复记忆的主映像信息中,那“条纹斑斓”的恐怖颜色便自然链接了恐怖声响。
第三次,它再看到那个“条纹斑斓”物体时,只见它呼啸着猛扑上来,血噬了幼年黑猩猩的同伴。于是,“条纹斑斓”主映像又被链接了嗜血动作形象。至此,幼年黑猩猩真的怕了。这只幼年“黑猩猩”(假设它正是一位大脑未终止进化前途的前智人)之脑中的生化记忆在得到上述“主映像链接补充”的综合知觉积累之后,一日,它忽然又听到了一声虎啸,它啥也没有看见,那不过是远处的声音,但它却迅即攀上大树躲避。
笔者把上述幼年黑猩猩的“灵性”在自发状态中的成长表现,称之为综合知觉积累所实现的与以前复合映像积累只能“面对面”而响应的大脑功能之比较,显著增进了更灵敏响应条件的脑功能。也是说,那位“前智人”只要得到相关信息的某一种,它就能激活唤醒可完形、可链接的相关“主映像”记忆。“只要听到虎啸,浑身就哆嗦!”
通常,当高级动物进入综合知觉积累阶段,“食欲”只对现代婴儿转为完成意识起源的次要动力,先期既有的复合映像积累构造的脑功能是推动意识起源的铺垫条件。一部分高级动物脑功能在从复合映像积累迈向综合知觉积累的进化转折期,“幼仔儿”们身边有什么样的“母亲”,那位“母亲”是否具备人性化响应条件或是否具备前智人共有的进化表现,将成为“幼仔儿”们能否尽快地完成综合知觉积累的决定性动力。
在脑功能具备灵动性反应的所有高级动物中,越是迈上动物进化梯级台阶较高的“母亲”她将给予“幼仔儿”们实现综合知觉积累的过程越短,相反就越长,甚至可中断,抑或只能依靠外界发生的别的强刺激条件来使其完成初级综合知觉积累。
前智人的综合知觉积累与其他人科非人科灵长动物类似,在未进化到智人脑状态时的初级综合知觉的灵动性表现均属于同一进化台阶。此时灵长类动物脑功能大致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