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下关注的重点是政治气候,不是气候政治”,一位气候变化圈内人士近期在微信中长叹。的确,随着特朗普政府对华贸易战加剧,中美双边摩擦升级,宏观国际格局的“变天”才是过去数月里北京政治精英们忧虑的话题。
在提出在国际环境治理中成为“参与者、贡献者、引领者”一年后,国际国内政治的变化都为中国气候政策制定者提出了新的考题。笔者认为,在近年气候外交的“华丽转身”之后,面对当下的政治寒冬,中国应该稳健推动国际气候进程,并在诸如提升2030年气候行动力度等核心问题上有所作为。这不仅是对一年前“十九大”誓言的最好兑现,也是借鉴、利用“气候政治”,促进改善“政治气候”的一个机遇。
中国和西方当下“政治气候”紧张的症结,在于双方对中国在国际秩序中地位的认识偏差。这尤其体现在双方就中国应享有的权利和应承担的义务这一问题上的分歧。中国作为国际体系的后来者,其独特的体量和成长速度,以及它与西方社会不尽相同的社会、人文、政治情况,都给国际体系的维系和改革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以全球贸易问题为例,国际机制近年来未能就国有企业等“具有中国特色”的问题寻找到解决方案,这正是世界贸易组织饱受诟病,贸易政治在一些国家国内政治系统内发酵,最终导致全球贸易摩擦升级的原因之一。
参与国际气候治理是近年来中国精准定位自身、建设性塑造国际机制的有益案例。这其中,有三方面经验促进了中国与国际社会的良性互动。
首先,将国内改革的需要同国际预期相协调。气候治理有效统筹了“向污染宣战”和达成《巴黎协定》这对国内-国际时间表,协调了同根同源的空气污染和气候变化减排工作,完成了环境改善内生动力对气候外交的有力支持。
其次,实时把脉国际局势,稳健调整自身在国际秩序中的地位。中国对巴黎会议的最大贡献便是以与时俱进的方式,将自身定位有所演进。这表现在务实地赋予“共同但有却别的责任”原则新时代的特性、充实自身2030年承诺中的元素、以及积极开展气候变化南南合作等方面。
第三,巧妙运用大国政治,让气候问题服务中美关系。中美是全球最大的排放国,气候变化问题的长期性决定了北京和华盛顿必将围绕它进行持久的博弈。习近平与奥巴马基于各自国内政治需要,将气候问题置于双边议程高位,完成了两国历史上首次气候同盟,助力双边关系稳定发展。
中国的这些贡献和付出最终确保《巴黎协定》的顺利达成。这不仅帮助多边主义赢得了近年来一场关键战役,同时也践行了中国做负责任大国的承诺。在近年来西方对华态度急剧转向的背景下,气候变化成为了中国为数不多赢得国际舆论普遍赞许的议题。
所有这些似乎随着特朗普政府的全面气候政策“倒车”而付之东流。在美国频繁“拆房”的同时,再谈中国为国际治理添砖加瓦不禁显得政治幼稚。然而,持这种观点者却忽略了中国与西方矛盾的根源以及气候政治在中国与西方大棋局中的地位。
在当下西方对华态度全方位转向的微妙节点上,作为此前改革模范的气候问题倘若退潮,则可能向外界释放错误的信号,产生放大性的负面政治效果。气候行动应该是中国与世界寻求延续良性互动的排头兵,在“中国与世界”这一宏大命题中继续为改革者起到探索性作用。中国如在此时踟蹰不前,气候问题则可能成为错综复杂国际形势下失去的第一个滩头,浪费掉此前辛苦积累的一手好牌。
2019年9月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将在纽约召集由各国首脑参加的气候峰会,敦促各国增强行动力度。中国将超额完成2020年和2030年气候目标的形势已日渐明朗,借助峰会宣布提升目标将不仅会巩固中国在气候外交中的引领地位,也将有力地展现中国不断深化改革、建设性参与国际治理的积极态度。这恐怕正是中美气候“蜜月”结束后,北京再一次利用“气候政治”推动营造更佳国际“政治气候”的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