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不明白为什么微信猫眼给张艺谋的新电影《影》评分居然高达8.2分。也许中国一直没有高质量的电影,除了电影人的问题,作为培养电影的土壤——社会和民众的文化素质整体偏低,也不得不视为重要的一个原因。
国外真正的导演大腕儿,无论在其沉寂期还是高产期,推出下一部电影时,几乎无一例外地都是惊爆眼球的自我突破、继而也带动了影视文化的创新。斯皮尔伯格、卡梅隆、诺兰等皆可谓其中的代表。张艺谋应该是中国最有实力的导演了,过去曾经拍过很多令我们着实感动的影片,如《红高粱》、《我的父亲母亲》 、《英雄》等。但不知是江郎才尽还是体力不支,亦或是功成名就后也不幸沦为中国肥腻社会熏陶出来的肥腻老艺男了,后期的他鲜有力作,满目平庸,于《影》为“盛”。要监理的地方太多了,想到哪里就说到哪里吧。
首先,影片没有令人感动的地方,只是干干地揪心和心跳。如是这样,干嘛非要来影院看你的影片,大家直接去蹦极不就行了?片中几乎没有一个正面人物 ,即便是大半截故事中似乎颇为正向的影子,在最后的结局里,也被编剧和导演“晚节不保”地没入红尘烟雨中了。影片没有很准地聚焦到中国传统文化精华和正向的地方,相反,却把咱们肮脏的一面:尔虞我诈、市侩、功利、权谋等等展现得淋漓尽致、令人发指,比希区柯克的侦探片还悬念迭出、环环相扣、荡气回肠,连老外也自叹弗如。记得多年前文化部的一个司长曾发了一篇影视文化监理文章,说韩国《大长今》的成功之处其实是在于弘扬了传统儒家文化中正直善良、自强不息、永不言弃的好的一面,所以才能在汉文化圈找到跨越国界的感动和共鸣,与我们醉心于刻画勾心斗角、你奸我猾、宫廷权谋的清宫剧产生了鲜明的对比。没想到隔了这么多年,咱大陆的文创还是这个德行、境界和格局。具体到《影》,我真的很想问问编剧和老谋子:咱想通过该片彰显的究竟是什么?
《影》其实就是多年前《满城尽带黄金甲》的一个翻版。旧酒装新瓶,老谋子真的是创意乏力了。
《影》中郑恺饰演的无疑是一个很烂的主公。他演当代大陆萎靡或玩世不恭的年轻人非常到位,那是他绝对匹配的类型方向。可要饰演古代的王侯将相,除非自己刻苦恶补脱胎换骨,否则以他目前的类型、气质、演技和驾驭能力,实在是差强人意。强而为之的效果,连古代贵族的范儿都达不到,更何况主公了。请对祖宗的文化语境迷失已久的大陆当代文创群体记住,在中国古代,王侯将相和士大夫文人再昏再坏,也是王侯将相式的昏,士大夫文人式的坏,绝不是下九流市井商侩之烂,下三路街勇村莽之俗。在中国古代士农工商严格等级划分的社会语境里,他们是有天壤之别的。可惜在张艺谋的《影》里,郑恺把这两个完全不同等级格调的“阶级”角色“同志”般地串位混搭了。
《影》另外一个令人很不舒服甚至可谓败笔的文创,就是台词。一会是中国古代半文言的“雅言”,一会又是大陆当代90后的雅痞俗语。既折射出《影》剧本的编剧团队创意战略上的昏庸迷糊,也暴露出其整体文创质量的底下,最后也缺少一个剧本的文化监理职能来把关优化。你要不全用半文言文式的雅言,还原古代社会语境,走一条正剧路线。要不全用大陆90后的雅痞格调,走一条周星驰早期的搞笑路线,两种截然不同的风格都会找到自己高智拥趸和脑残粉丝。但《影》最后呈现的这种雅痞互搭效果,实在让人边看边吐。幼稚的他们居然不知道,把西施的左脸和东施的右脸硬搭起来,甚至会比整个都是东施的脸更丑。
《影》中还有一个大硬伤就是所谓的琴瑟和鸣,再次证明整个导演和文化顾问团队古典文化底蕴的不到位,既不懂音乐,也不懂中国传统的审美。
琴瑟和鸣在古代更多的应该是相对而鸣、相向而和的,而不是像《影》里那样近的并排而挤,活生生让邓超孙俪夫妇演成了在寸土寸金的菜市场挤做一团卖大白菜的小贩。众所周知,因为瑟的共鸣腔远远大于古琴的,故其声音也远远高于古琴。据相关古书记载,如果从听者的角度安排,琴可放置于近前,而瑟得退至于远处的帷幔之后,否则琴音会活生生地被瑟的铮铮铿锵之声完全淹没。即便是从现代西方音乐的角度来说,片中的“艺谋式”琴瑟并挤法也不符合乐器演奏排列的空间科学和美学。
根据《影》的历史背景可知,她应该是春秋战国时期的故事,而片中出现的古琴,根据其形状和徽位推断,却是隋唐时期定型的古琴制式,连汉代的古琴都与片中的迥异,何况更早期先秦的古琴了。这种张冠李戴式的朝代穿越败笔,在当今影视作品里比比皆是。看来影视这个行业对文化监理的需求尤其的紧迫。
后来都督和夫人在太极图上阴阳两位倒是相向而和了,但那张牙舞爪极度夸张的弹琴鼓瑟动作,我实在觉得过去街头修鞋匠的动作也比他们优美、自然、和谐。即使当今学过古琴三堂课以上的学生,看了这对都督夫妇的表演都会惊讶而痛苦地闭上双眼。
大陆当下很多人误以为穿个汉装俺就是雅人、披件华服咱就有文化了。其实腹有诗书气自华,那种雅文化元素的硬插入和生堆砌,是彰显不出曾经羡煞四夷的中国传统文化的根脉和底蕴的。王侯将相宁有种乎?某种意义上说,可能真的是有“种”才行。才不足,德不配,雅不够,"种"不对,看来还真不行。
再说影子向夫人习武。如果说琴瑟和鸣反映出导演和文化顾问团队是音盲,那这一段则直接彰显了他们还是武盲。稍微懂点中国武术的人都知道,一个动作根本不需要男女贴那么近,可能也只有弱智和残障的人才需要那样。像夫人和影子如此的古代领悟高手,看一眼就会,哪至于非要“形神合一”贴那么近?!路人皆知的杨露禅偷学太极拳,不就是趴在树上隔着老远就领会到了陈氏太极的精髓、最后开创了杨氏一脉吗?《影》如此设计情节,实在是没事找事硬凑戏,为了圆自己劣质故事情节的场,而不惜强奸传统文化常识和事实。让不懂传统文化的二把刀来弘扬传统文化、实在是当今大陆一个很揪心的文化悲剧,也让我这个文化监理人感到非常的无奈:因为往往这样的二把刀虽然才不配,但却往往占据了实难撼动的资源位置,所谓猪站在风口上都能飞起来,更何况人了。
即使要以“女形入武”,您也弄点到位的、有范儿的,像《卧虎藏龙》和《新龙门客栈》里那些经典的造型动作,令人玩味无穷、记忆至今。而《影》里的那种几位古达大神和合悟出的“女形沛伞”之武(舞)也太低俗和搞笑了吧?每次出现时,剧院里都笑瘫一片,那一刻,影片似乎又穿越成了郭德纲、开心麻花式的俗笑类型。
影片第三慕里那每一个让人大跌眼镜的反转貌似精彩的包袱,实则让人聱牙难咽,现场很多小心脏的女生被吓得惊叫发抖,使得影片的整体风格俨然滑向了恐怖片。如果说影片前面是为了赶复兴传统文化的大潮而简单粗暴地鸭填进很多中国文化雅元素而显得生硬堆砌的话,结尾则鹦鹉学舌东施效颦般地“创意”了很多好莱坞大片翻转的惯用手法而反露幼稚之丑。
好莱坞的大片反转手法是必要的,往往是影视最精彩、最经典的地方,可是你不能只学表面、过多应用且用的还不在点上,为了反转而反转,使得影片里技巧过多地泛滥应用,而失去了应有的故事的美感、主旨的纯粹、节奏的自然,反而让行家觉出是摊儿货设计,让观众观来很不舒服了。
看来,咱中国大陆的每一部电影从创意和制作阶段,就得配上一个文化监理师来全程监理、优化,把握影视的文化质量和艺术质量了。
图片来源:网络。
黄胤然:文化监理人、跨界创意师;首部文化监理书《文化监理、优化与创意》、《中土列仙传:隐者无敌》电影剧本作者;诗装®汉服国家专利发明人。
双章书法®、胤然体歌词、诗装®汉服、写意音乐剧,文化监理、文创监理&优化、文字监理&优化等文化概念首倡者。
时任苏州鹿山书院、臻谛书院®院长、《境界》杂志主编、媒体专栏作家,中国诗歌学会、中国音乐著作权协会、欧美同学会会员,惠风诗社首任社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