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云南(56):铁棚小锅米线
2017-8-20
连续吃上三天米线之后,雨燕听到“米线”二字就要呕吐的。我却不然,我几乎可以天天吃米线。我们家附近有好几家米线铺子,生意很好,口味自然也不错。轮流着每家吃上几次之后,就觉得没味了。
看网络上的昆明美食指南,讲到昆明米线铺子的排名。铁棚小锅米线名声很大,被誉为销魂米线,被评为昆明小锅米线第一名。我以前吃过一家铁棚小锅米线的,就在塘子巷的地铁口。我以前回昆明,经常住在北京路,一条街上的很多米线铺子,我都去过。包括大品牌的桥香园,建新园等等。感觉最好的应该还是铁棚。肉末鲜,韭菜肥,高汤浓,分量足,这是铁棚的特点。其实味道是与记忆有关的。我小时候跟外婆进城卖花,外婆有钱的时候,会买碗米线给我吃,那地点就在现在的铁棚附近。我记得,那时候,现在的地铁站附近,是一座三层楼高的凯旋门。
据说,铁棚小锅米线最初是由几位退休老太太开起来的,生意越做越好,就开了几家分店。塘子巷那家,就是后来开的分店。生意最好应该就是塘子巷那家,那里交通比较方便。我前两年去吃的时候,也总是人很多,要排队。不过,网评最好的不是塘子巷,而是石家巷这一家。就在拓东路的一条小巷内。
走进巷口,远远就可以看见红色招牌的“铁棚小锅米线”。门面不是很大,但很干净,很整洁。里面有十来张木条桌,古朴而笨拙的样子。有四五个人在等着取米线,有的是附近的居民,端着自家的大碗来的。与其说是大碗,不如说是小盆。操作间里,有三四位老奶,五六十岁的样子。其中两人在煮,一人在配,一人打杂。据说,煮米线也有讲究,火候,时间,作料,都有一定之规。煮米线的老奶动作熟练而麻利,一板一拍,有模有样。每碗米线从加入高汤,放入新鲜肉末,加米线,放作料,都有一定程序,都要一定时间。我感觉是,这家铺子用料讲究,舍得。仅那一大勺肉末,足有一两。一碗米线,大约要煮三分钟左右,因为同时有五六只小锅在工作,出货还算比较快。
味道确实不一样。肉末充足而新鲜,高汤浓郁而爽口,韭菜又肥又嫩,甜丝丝的,还有豆芽,包心白等蔬菜。我要的那碗,主料是酸浆米线,有着很特别的味道。我印象中的米线,就是这种稍微有点发酵的酸浆米线。米线出锅,还加上大勺的油辣椒,稍一搅拌,一大碗都红彤彤的。这一大碗米线,仅仅十元。稍有不足的是,今天的油辣子有点糊,吃起来有点苦。也不知这算不算是他们家的特色。
已经是非常棒的小锅米线,昆明第一确实名不虚传。不过说实在话,小锅米线的顶级制作应该是在我老家泸西。从肉末的鲜美,作料的丰富,米线的劲道来讲,“昆明第一”距离我们泸西小锅米线还是有些距离。当然,这种判断有我本人纯粹主观的偏好在里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