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志立墨竹:湖州竹派的创新发展
内容提要:在湖州竹派创始人文同诞辰一千周年之际,2017年9月15日上午,由四川省文联、四川省美协、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馆、四川美术出版社主办,四川湖州竹派研究会、中共盐亭县委宣传部承办的“纪念湖州竹派创始人文同诞辰一千周年——杨志立墨竹画展开幕式暨《湖州竹派·杨志立墨竹》图书首发式”在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馆大雅堂隆重举行,近700位来宾及文化艺术界爱好者参加了杨志立墨竹画展开幕式并观看画展。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馆馆长刘洪、县委书记袁明、省美术出版社社长马晓峰、省美协副主席马光剑、当代湖州竹派画家杨志立先后致辞,省文化厅副厅长窦唯平宣布展览开幕。唐代白居易在《画竹歌》中说:“植物之中竹难写,古今虽画无似者。”当代湖州竹派代表人物杨志立先生四十载潜心探索,创新与发展湖州竹派延续千年的风骨精神,受到海内外关注。赞其作品为“正在呼吸的作品”、“画风简约、空灵、气韵生动”、“是虚实之间因心造境的别构灵奇”、"高竹存真气,神笔倍生姿"。
杨志立墨竹画展暨《湖州竹派・杨志立墨竹》图书首发式在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馆隆重举行。蔡律摄
参加杨志立墨竹画展暨《湖州竹派・杨志立墨竹》图书首发式的领导及嘉宾。蔡律摄
1、杨志立墨竹画展亮相杜甫草堂
2017年9月15日,由四川省文联、四川省美协、四川美术出版社、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馆、中国书法馆主办的杨志立墨竹画展暨《湖州竹派・杨志立墨竹》图书首发式在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馆隆重举行。
四川省文化厅副厅长窦唯平致辞。
湖州竹派创始人文同故里、盐亭县委书记袁明致辞。
当代湖州竹派代表人物、著名画家的杨志立先生在致辞。
杨志立墨竹画展暨《湖州竹派・杨志立墨竹》图书首发式也是作为纪念湖州竹派创始人文同诞辰一千周年的主题活动之一,展览展出了杨志立近年创作的89幅,包括25幅巨幅墨竹作品,或刚劲潇洒、或简约空灵的不同墨竹,让观众得以触摸湖州竹派延续千年的风骨。据悉,此次画展将连续对外展出11天。
绵绵秋雨,桂蕊飘香,来宾们兴致勃勃地参加开幕式。蔡律摄
在成都杜甫草堂诗书画院美术博物馆参观的的各界人士。
被香港《大公报》称为“当代湖州竹派代表人物”的杨志立先生,此次墨竹画展是继2011年“君子之风”个人画展后创作的新作,既有数丈巨幅,又有扇面小品,既有风晴雨露,也有春夏秋冬条屏。其中最为突出的是杨志立先生在传统墨竹基础上创作的意象雪竹,如《墨竹赋》、《草堂瑞雪》等作品表现手法独特,只画雪意不画雪,随类赋形,实处反虚,将传统墨竹与具有现代感的黑白灰关系有机结合,令观众耳目一新。作品中,精美的手卷更是本次画展的一大亮点,作者以其深厚的书写功力在窄小的手卷上绘出姿态各异的墨竹,心手相应,情境交融,俨然一副“只傍青山不染尘”的旷士之风。中国国学大师冯其庸、雕塑绘画大家钱绍武、著名美术评论家林木、原国家文物局局长孙轶青等大家均不吝溢美之词,赞其作品为“正在呼吸的作品”、“画风简约、空灵、气韵生动”、“是虚实之间因心造境的别构灵奇”、"高竹存真气,神笔倍生姿"。
杨志立向杜甫草堂捐赠作品 蔡律摄
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馆馆长刘洪向杨志立先生颁发收藏证书。蔡律摄
川人的生活从来都离不开竹子。竹在古人眼里就意味着虚心、坚贞与高洁。秋雨绵绵,挡不住文化艺术的爱好者观看画展的热情,近700名来宾观看了画展并给予高度评价。四川省文化厅副厅长窦唯平、中国五冶董事长,党委书记程并强、中国美术家协会理论委员会委员,中国著名美术评论家林木、四川省文联副主席,成都市文联党组书记宋凯、张培敏少将、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馆馆长刘洪、金沙博物馆馆长王毅、四川美术出版社社长马晓峰、四川省作家协会副主席伍立杨、四川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马光剑、中共盐亭县委书记袁明、成都市文联副主席郭茵月、成都市美术家协会副主席,秘书长刘光璨、四川省博物院首席专家、中国汉画学会副会长魏学峰、省诗书画院专职画家郭汝愚、著名书法家谢季筠、省诗书画院专职画家周明安、中国汉画学会名誉会长高文、著名茶人,碧潭飘雪创始人徐金华、四川著名收藏家冷成俊,出席画展开幕式的著名画家还有刘云泉、刘德扬、蔡寅坤、陈明德、钟杨琴笙、左志丹等等。
杨志立墨竹作品 墨竹赋
杨志立墨竹之一 雪中自有千寻势
2、杨志立继承并发展了湖州竹派的笔墨精神和表现形式
杨志立植根于东方文化的土壤中,用传统的笔墨写现代人的情感以及空间关系。杨志立专攻湖州竹派墨竹四十余年,坚守文同、苏东坡的艺术主张,继承并发展了湖州竹派的笔墨精神和表现形式,作品曾被中国国学院院长冯其庸先生赞誉为“正在呼吸的作品”。
著名雕刻家、书画家钱绍武称赞杨志立作品“画风简约、空灵、气韵生动”。他在前言中写道:蜀人杨志立君善写墨竹,相识于我去考察唐陵石刻的途中,一路结伴至西安,他为人彬彬有礼,恬淡平静也十分谦逊。墨竹是中国画特有的一科,是典型的文人画。古人把画竹子,画兰花叫作“写竹”“写兰”。为什么说写不说画呢,因为画只能画出它的形状和颜色,而写就大大的不同了,写能写出中国画的最高境界,那就是意境与趣味。
杨志立墨竹之二 君子和而不同
钱绍武评价说: 墨竹也不知由何时开始,大约唐代以前就有了,但并未有作品流传下来,直到文同和苏东坡两位四川人创立了国画一大流派“湖州竹派”,因文同画竹把中国书法的技法引入墨竹画中,故其墨竹画写实而不繁琐,形神兼备,大受欢迎,学着众多,竹画才得以快速广泛传播。几百年来“湖州竹派”英才辈出,元代有赵孟頫夫妇,明清时有徐渭,石涛,郑燮,近现代当数吴昌硕,吴湖帆等等。今观志立君之墨竹,不论笔意、神韵、位置、层次、渲染还是意趣皆取法宋元,画风简约、空灵,气韵生动。同时他的画又十分注重写生,不照本宣科,作品多源于生活,非常难得。艺术素材来自生活,生活素材需要艺术家筛选,再创造。志立君一定有着艺术源于生活的体悟。他以墨竹创作承载内心的情感,刻画著自我的精神指向和追求,我们看到的这本画集当然都是他最真实的体验和感受了。
杨志立墨竹之三 渐入佳境
著名艺术评论家林木点评说,“梅兰竹菊号称‘四君子’是传统文人画的重要母题,是文人标榜自己清高孤傲态度的象征性题材。故中国画画家中凡是文人,少有不画竹的。这种人人都能画几笔竹子的当今画坛现状,又使得画竹之专门家几乎没有。而杨志立毕业于著名的四川美术学院,专攻中国画,其山水花鸟皆长,但由于特爱竹,故专攻墨竹,而成为国内画坛不多的以画竹名世的墨竹画家。”
杨志立墨竹之四 野竹少人会
杨志立墨竹的一大特点就是他可以将春夏秋冬不同季节的竹子表现得活灵活现,此外,在不同天气状况下的竹子,通过这位艺术家的神来之笔,也有让人叹为观止的模样,风中之竹,雨中之竹,雾中之竹,雪中之竹,这完全来自于他对大自然的观察细微,以及对竹之热爱,竹子与生俱来的优雅姿态和超然灵气是他创作的不竭源泉。更让人叫绝的是,他的雨雪之竹,既不画雨,也不画雪,完全利用高超的笔墨技法来控制竹子的姿态,让人一眼就辨出是雨抑或是雪。
杨志立墨竹之五 偏安一隅
林木评论说:“志立墨竹虽以宋人观物写生之法为之,墨竹多置现实场景之中,但此中国画之墨竹场景非彼写实视幻觉之实景,加之笔墨之虚实浓淡,分章布白之虚拟空间处理,画面仍具强烈的文人墨竹情趣。”杨志立的墨竹是空灵的,也是超凡脱俗的,品他的画也能感受到清凉之意,如竹林漫步沐清风。杨志立创作的几幅墨竹手卷尤为精彩,各种郁郁葱葱、摇曳多姿的竹子扑面而来,让人仿佛穿越到《卧虎藏龙》里李慕白和玉娇龙对决时的那片苍茫竹海。
杨志立墨竹之六 君子慎始而无近忧
林木先生指出杨志立墨竹的创造与独造:画竹,多尺幅较大之长卷立辐,其竹或生于水边石旁,或长于坡脚山涧,加上或近或远,或隐或显,或疏或密,或实或虚,如此大场面的画竹,反给了志立画竹既真实生动,又纵横捭阖施展多种手段的空间。因源自观察自然,志立之墨竹形态多样,或直立挺拔,或横斜卧波,或迎风飞舞,或静谧安祥,竹生百态,各各不同。加上其别具心裁而出之无叶或少叶之竹枝,穿插于潇洒撇脱疏密有致的墨叶中,颇具精巧别致,玲珑剔透之趣。竹笋的穿插,更是志立墨竹的创造。竹笋虽与竹共生,但在历代墨竹画中却少有表现。或因其比之竹本身寓意象征意味较少。但春天的竹笋破土而出,生机勃勃,竹笋形态上的变化,在墨竹场景中的穿插,既有真实生动的一面,又有形态变化的趣致。尤其是志立以准确而灵动之笔墨画笋,一笔成形,既有笋之盎然生姿,又有笔墨浓淡之趣,笔力劲健之功。堪为志立墨竹之独造。
杨志立墨竹之七 和静清寂
林木先生指出,杨志立墨竹画既源于现实,又突破现实。笔墨的讲究是一突出之点。他的墨竹画之大场面与大尺幅也给了志立笔墨结构处理上更为自由的空间。竹丛的安排更加自由,或多或少,或疏或密,或一枝两枝点缀呼应,或数丛并置浓淡相间。密了,以墨之或浓或淡穿插其中;疏了,用石用苔或重或轻补之镇之,加上泼墨破墨之烟岚氛围在竹丛空间中的自由出现,既使画面呈现难得的空间感,又有笔墨技法上的变动穿插。志立在笔墨处理上是颇具匠心的。
杨志立墨竹之八 叶不炫翠
墨竹,从古至今,受到文人墨客甚至帝王贵胄的青睐。由墨竹演绎出的文化,如“不可无竹”之叹,“胸有成竹”之语,“竹报平安”之典,“高风亮节”之喻,早已家喻户晓,深入民间。“竹生空野外,梢云耸百寻。无人赏高节,徒自抱贞心。耻染湘纪泪,羞入上宫琴。谁能制长笛,当为吐龙吟。”南朝梁诗人刘孝先《咏竹》表达诗人心境抱负以及不媚俗不同流合污的坚贞品格,竹子被赋予谦虚、有气节、刚正不阿的风骨,为人们推崇。
杨志立墨竹之九 愿傍岩石守岁寒
邵二泉《墨竹》诗云:萧萧疏竹不胜看,到此方知画竹难。谁信中书曾放笔,片时行进楚江干。墨竹,从古至今,从帝王贵胄至平民百姓无不辈受青睐。由墨竹演绎出的文化,如“不可无竹”之叹、“胸有成竹”之语、“竹报平安”之典、“虚心劲节”、“宁折不弯”、“高风亮节”之喻,早已深入民间家喻户晓,成为国民口头禅座右铭。
杨志立墨竹之十 草堂瑞雪
蜀中大地人杰地灵,盛产各种竹子,堪称竹文化之乡。墨竹绘画更是从发生到发展都与这片灵地密不可分。墨竹绘画更是自古就源远流长。后唐西蜀李夫人发明墨竹画法;北宋文同、苏东坡成就“湖州竹派”,开中国写意画之先河;至明清更是达到不可复加的艺术高度。但是之后画竹之人再难有所突破,致使墨竹艺术逐渐衰落。而今天,我们有幸看到蜀中又出画竹之人,画家杨志立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有所突破,有所创新,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画家试图用传统的笔墨写现代人的主观情感,严谨中求潇洒,继承中出新意,落笔精准,气韵生动,禅意绵绵,自成面目。作品处处弥漫出画家所崇尚的君子之风以及对人格的写照与颂扬。
杨志立墨竹之十一 寒山凝翠
杨志立艺术植根于东方儒、释、道文化的土壤,用传统的笔墨写现代人的情感以及空间关系。专攻湖州竹派墨竹三十余年,坚守自己和、静、清、寂的艺术主张,为当代湖州竹派画家。严谨中求潇洒,继承中出新意、落笔精准、气韵生动、禅意绵绵、自成面目,杨志立笔下雨竹、雾竹刚劲潇洒,生机盎然,构图精美,韵味绵绵,独具一格,弥漫出画家所崇尚的君子之风及对人格的写照与颂扬。
杨志立墨竹之十二 墨竹赋
杨志立创作的墨竹图《晨雾》,330公分高X660公分宽。竹常被文人雅士用来表现清高拔俗的情趣,正直的气节、虚心的品质和纯洁的思想感情,因此墨竹成了书、画、道(哲学)的综合体,成了人格、人品的直接写照。杨志立专注于表现竹的潇洒自然、生动鲜活的自然之态,专注于笔墨水纸相得益彰的形式意趣,更专注于突破前人的模式求新求变。采用多种方法,枝干叶丛在浓淡虚实中穿插铺排,生动鲜活。无论是丈余巨制,还是盈尺小品,无论是风雪雨雾还是春夏秋冬,无不让人在自然形态中感受到虚静与禅意。
杨志立墨竹之十三 生生不息
杨志立作品,既有数丈巨制,同时还有盈尺小品。杨志立的墨竹作品呈现出简约、空灵的艺术风格。作品中还有很大一部分是用朱砂画成的朱竹, 呈现出别样的艺术情趣。而巨幅《晨雾》作品更是将竹子在雾气中的清新、淡雅发挥到了极致。画家用笔墨的干湿、浓淡勾勒出竹子的各种姿态,令人叫绝。
杨志立墨竹之十四 扇面1
张仁刚点评杨志立的墨竹艺术有以下特点:一是继承传统,汲古为新;二是蒙养生活,体悟物象;三是以书写竹,随遇而发;四是禅风熏染,虚静灵秀。这些特点在主题、内涵、形式、结构、旨趣与语言的交织中幻化出杨志立墨竹艺术简约、淡雅、空灵、虚静的艺术风格。
杨志立墨竹之十五 扇面2
画了40年的竹子,杨志立非但没有厌倦,而且越画越痴迷。“几十年坚持画墨竹,主要是作为一名四川的画家,我希望能效仿文同和苏东坡,为湖州竹派的传承发扬略尽绵力。有些画家什么都画,但什么都差一点。生命短暂,精力有限,必须要有匠人精神,做一件事情就要做到极致。”杨志立称,自己对墨竹的喜爱,最主要是源于它与生俱来的君子之风,“在当今这个浮躁的社会更需要君子之风,墨竹其实与任何竹子品种无关,它是艺术家根据自己的审美,综合出来的一种心中之竹是君子的化身,也是中华精神。”
杨志立墨竹之十六 扇面3
杨志立不仅是画家,同时也是艺术理论家和美术史学家,多年来除了画竹,他一直在研究和梳理中国墨竹画的历史脉络。由他执笔的《中国绘画流派当代名家·湖州竹派·杨志立墨竹》引发业内人士关注,该书由四川美术出版社出版发行,以富有逻辑的语言,图文并茂的形式全面、系统、客观地梳理出湖州竹派的传承脉络和艺术思想,给蜀学体系以及中国传统文化增添了一笔浓重的色彩,是学习研究墨竹艺术以及文人画不可多得的文献资料。图书曾得到冯其庸、钱绍武、侯一民、王琦、孙轶青、叶毓中六位大家的鼎力支持,纷纷题词题签,钱绍武先生更亲写前言,林木先生也亲笔作序。
杨志立墨竹之十七 独立不惧、群居不依
在纪念湖州竹派创始人文同诞辰一千周年之际,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馆隆重举办此次活动,旨在大力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为书画家们搭建起艺术交流、文化沟通的桥梁,从而进一步挖掘、宣传四川优质文化资源,推进书画艺术的繁荣与发展。
3、“胸有成竹”的墨竹宗师——文同
文同的墨竹作品。文同以善画竹著称,主张画竹必先“胸有成竹”。所写竹叶,自创“深墨为面,淡墨为背”,其后画竹者多从其学,湖州竹派在宋以后的八百多年间,影响一直不衰,至元代画墨竹蔚为风尚,最著名的受惠者有元代高克恭、赵孟頫、李衎、柯九思、吴镇,明代王绂,清代郑燮等人。图片来源:网络
文同(1018-1079年)字与可,梓州(今四川绵阳市盐亭县)人。北宋时期中国著名画家、政治家、文学家、诗人。 因是文翁后代又称石室先生,自号笑笑先生、锦江道人,因晚年病故于出任湖州太守途中,后人又称"文湖州"。与苏东坡并立为湖州竹派创始人。文同不仅被后世学者奉为墨竹宗师,也是北宋文坛全才式的艺术大家,以诗、楚辞、书、画“四绝”誉满天下。他一生钟情于竹,其画竹之法也最臻完善,“胸有成竹”已然成为享誉世界的绘画理论。
文同墨竹图 来源:网络
北宋皇祐元年进士,曾历任太常博士、陵州(今四川仁寿)太守、洋州(今陕西洋县)太守、湖州(今浙江吴兴)太守。文与可是苏东坡的表兄兼好友,东坡爱竹世人皆知,“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他们两兄弟被后人推崇为湖州竹派创始人。苏东坡称文同在文艺上有“四绝”:“诗一、楚辞二、草书三、画四。”
北宋著名书画家文同“发明”的成语“胸有成竹”影响深远,至今活在人们的语言文字里。文同在与苏轼的绘画交流中说道:“画竹者必先得成竹于胸中,执笔熟视,乃见其所欲画者,急起从之,振笔直遂,以追其所见,如兔起鹘落,稍纵则逝矣。”胸有成竹原指画竹子在动笔之前脑子里先有竹子的完整形象。现比喻做事情动手之前心里已有主意;有打算或有把握,“胸有成竹”已然成为享誉世界的绘画理论。
文同以善画竹著称。他注重体验,主张胸有成竹而后动笔。他画竹叶,创浓墨为面、淡墨为背之法,学者多效之,形成墨竹一派,有“墨竹大师”之称,又称之为“文湖州竹派”。“胸有成竹”这个成语就是起源于他画竹的思想。文同对竹子有深入细致的观察,故其画竹法度谨严,同时作为文臣,其作品又有着区别于职业画家的新意。《图画见闻志》说他的墨竹“富潇洒之姿,逼檀栾之秀”。《宣和画谱》则进一步指出其作品“托物寓兴,则见于水墨之战”。
看到了文同墨竹画中所具有的特质。可以说文同这类作品的出现,是文人画开始兴起的标志之一。文同的墨竹作品给当时苏轼、金代王庭筠父子、元代李刊等诸多画家以重要影响,墨竹逐渐成为中国文人画的一个重要题材。传说文同画在墙上的竹子,麻雀信以为真,纷纷飞去停歇。苏轼赞曰:“穷猿投壁,惊雀入牖。”黄庭坚赞曰:“疑风可动,不笋而成。”苏洵生前曾求文同墨竹诗曰:“羡君笔端有新意,倏忽万状成一挥。”
文同主张画竹必先“胸有成竹”。所写竹叶,自创深墨为面、淡墨为背之法。洋州有篔簹谷,多竹林,时往观察,因而画竹益精。与表弟苏轼诗词往来唱和,确立了四君子题材。其画竹,“深墨为面,淡墨为背”。其后画竹者多从其学,世有“湖州竹派”之称。至元代画墨竹蔚为风尚,如李衎、赵孟頫等名家,皆湖州派之继承者,对后世影响极大。也喜作古木老槎,并写山水。
4、将文人精神注入墨竹之中湖州竹派
湖州竹派赵孟頫作品 图片来源网络
湖州竹派是指宋代中后期由文同、苏轼开创的以画墨竹著称的绘画流派,其画家多以浙江湖州为籍贯或曾寓留湖州,其画中具有浓厚的文人画精神。湖州竹派是成熟于北宋中后期的文人画代表之一,以竹为主要表现内容。竹派作品抒情寄兴,状物言志,不拘形似格法,品格高洁,以完全独立的面目立于中国画坛,在明清成主流。“湖州竹派”这一中国画艺术的新形态,打开了中国文人画的大门,是影响中国整个绘画史的重要画派。北宋文同、苏轼、元代赵孟頫、清晚期海派吴昌硕四大家是“湖州竹派”的主要代表人物。
四川在中国美术史上有两大亮点:一个是后蜀主孟昶所创建的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宫庭画院“西蜀图画院”;第二个是北宋时期蜀人文同、苏东坡倡导文人画开创的影响中国绘画发展走向的大画派“湖州竹派”。
文同、苏轼、赵孟頫、吴昌硕四大家是“湖州竹派”的主要代表人物,其中赵孟頫、吴昌硕是湖州本地人,文同、苏轼均在湖州当过知府,为此,以地名来称呼的画坛流派只有“湖州竹派”,也是历史最久远、影响中国整个绘画史的重要画派,明代莲儒撰《湖州竹派》一卷,现今吉林美术出版社出版了冯超著的“湖州竹派”。
元代画家吴镇(1280—1354),墨竹宗文同,格调简率遒劲。与黄公望、倪瓒、王蒙合称“元四家”。水墨苍莽,淋漓雄厚,有清旷野逸之趣。图片来源:网络
湖州竹派名称有两层意思:一是湖州竹派即文同竹派,因文同曾任湖州太守,素有“文湖州”之称;二是创始人之一苏东坡也曾任湖州太守,并在湖州弘扬文同墨竹艺术,湖州成为文同墨竹艺术的发祥地。
湖州竹派的真正提出则是始于苏轼,他在题李公麟《憩寂图》诗中说:“东坡虽是湖州派,竹石风流名一时。”他在提出湖州派时,正是他接任去世的文同出守湖州后。事实上苏轼正是文同的中表亲。也正是因为二人都有知任湖州的经历,这为湖州竹派的形成奠定了决定性的基础。又加上湖州经济、文化繁荣,有着生产毛竹的优越自然条件,更加促进了爱竹文人以他们最为熟悉的笔墨来书写竹子高洁的形象。苏轼继承了文同的墨竹画法,并且据说由他开创了“朱竹”的画法。
苏轼《枯木竹石图》
传说米芾初见苏轼是在苏被贬黄州不久(1082年前后),酒酣,苏轼诗性大发,请米芾在墙面贴上观音纸,挥毫作画,一枯树,一怪石,两枝竹,送给米作纪念。此画后来被王晋卿借去不还,米芾终生引为憾事。流传至今的苏轼所画的《枯木竹石图》,就画了一棵被巨石压弯了腰的古木,石缝长有嫩竹,确是怪奇。
元 李衎双钩竹图
湖州竹派以竹为绘画题材,以抒发作者主观情感为主旨,以水墨方法为表现形式,以书法用笔为表现方式,以诗、书、画结合为艺术内涵,引领中国绘画艺术走向已近千年。
主要代表人物有:文同、苏东坡、赵孟頫、柯九思、吴镇、顾安、李衎、倪瓒、王绂、夏昶、文徵明、郑燮、吴昌硕等。
5、继往开来,杨志立创作“正在呼吸的作品”。
杨志立,号七郎,成都人,回族,当代湖州竹派画家。
杨志立墨竹作品 蜀中君
曾拜师余兴公、冯建吴先生,毕业于四川美术学院。主攻墨竹绘画,擅长草书,篆刻、先秦文字、汉代画像、考古、鉴赏、设计均有涉猎。中国汉画学会会员、中国文物学会会员、四川省诗书画院特聘画家、四川省美术家协会会员、四川中国画学会会员、四川湖州竹派研究会常务副会长、西蜀印社顾问、成都市花鸟画会艺委会委员。曾担任《郭沫若书法全集》、《美术成都》、《余兴公书画集》副主编,《全国当代名家国画作品展》艺委会委员、《第六届全国名家花鸟画展》艺委会委员展览组副组长、《第七庙中国花鸟画作品展》艺委会委员、中央电视2台鉴宝栏目专家组鉴定专家。编著《湖州竹派画集》,发表论文《郭沫若书法年谱》、《中国最早的战船图考》、巜西汉彩绘陶壶与卷草纹考》、《宫庭画院与文人画》、《四川文人画的复兴》、《余兴公墨竹艺术刍议》、《湖州竹派的起源》、《湖州竹派的产生》、《湖州竹派的美学思想及意义》等。
杨志立作品 晨雾
杨志立艺术植根于东方文化的土壤中,用传统的笔墨写现代人的情感以及空间关系。专攻湖州竹派墨竹四十余年,坚守文同、苏东坡的艺术主张,继承并发展了湖州竹派的笔墨精神和表现形式,作品曾被中国国学院院长冯其庸先生赞誉为“正在呼吸的作品”。2011年,由四川省美术家协会和成都市美术家协会在成都画院主办的杨志立《君子之风》个人画展获得一致好评,并由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个人专辑。
蔡律 2017年9月1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