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三个新思路


   促进要素有序自由流动是首要。“十三五”时期,要通过深化改革、加快全国统一市场建设,促进要素有序自由流动,进一步发挥市场机制在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中的积极作用。一方面,要加快建立全国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在这一过程中,要进一步清理和废除妨碍全国统一市场建设和公平竞争的规定和做法,打破地区封锁和垄断,促进生产要素跨区域有序自由流动,形成有利于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市场环境;另一方面,在经济转型升级过程中,要促进东部产业有序向中西部转移,加快内陆地区的工业化进程。要不断完善区域分工、优化空间布局、加强优势互补,全面提高资源配置效率,释放经济发展潜力,形成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


 
  政府发挥更加积极作用是关键。实现区域协调发展,要发挥市场机制的决定性作用,同时也要更好发挥政府的独特作用。需要注意的是,发挥政府作用不是要去干预市场,最主要的是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比如,积极支持老少边穷地区发展,进一步提高教育、卫生、文化、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水平;进一步强化财政政策调节地区差别的功能,加大转移支付力度,完善一般性转移支付增长机制,重点增加对老少边穷地区和人口状况恶化地区的转移支付,探索建立横向转移支付制度;强化政策性金融支撑;加快建立全国统筹的社保体系,等等,都是题中应有之义。
 
  构建新增长带和增长极是重点。在区域发展战略上,要培育若干带动区域协同发展的增长带和增长极,着力推动“一带一路”建设、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三大战略的实施,培育区域发展新格局。以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为例,京津冀地缘相接、人缘相亲,地域一体、文化一脉,历史渊源深厚,交往半径相宜,协同发展基础厚实,战略地位十分重要。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要有创新观念,依靠创新驱动,以促进创新资源合理配置、开放共享、高效利用为主线,加快构建区域协同创新体系,探索人口经济密集地区优化开发的新模式,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形成新增长极。比如,要建立京津冀资源共享机制,构建一体化的交通网,建立一体化的资金、人才、技术和产权交易市场,推进医疗、养老等社会保障接轨,实现京津冀交通、市场和公共服务一体化;再如,将生态文明建设作为重要突破口,统一京津冀三地的生态环境规划、标准、检测、执法、评估和协调体系,建立一体化的生态环境准入和退出机制,建立区域内环境污染联防联控制度。总之,要从产业、生态等方面积极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使之真正成为我国经济增长和转型升级的新引擎。
 
  作者:何海岩,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部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