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巴菲特的投资哲学如此简单,确少有人遵从他们的忠告?原因无非在人性而不在知识。
答案其实潜藏于人性中的三个特点之中:厌倦枯燥乏味、感性决策多于理性、贪婪与恐惧。
一、厌倦枯燥乏味。投资者其实每天的工作只有阅读思考,这只有特喜爱学习的人才行,大多数人都是走出学校就不再阅读的人。独立思考更是难,大多数人都是跟着大众跑,随波逐流,追求大众的所谓安全感。认真研究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并且也很少能得出大量买入或卖出的清晰结论。看了许多资料,学习了许多知识之后,发现大多数公司也无过人之处,股价也没低估。天天对着书和电脑学习,让人感到厌倦,觉得没有收获。很多人看书就头疼,有时间还是喜欢刷微信,聊QQ,追新闻。
二、面对股价反映出来的过分悲观至股价下跌和过分乐观至股价上涨过高,股价短期不断突破我们的预期,我们仍然要坚持自己的信念。所以说投资,投的是信仰,是文化,是价值。当别的股上涨,而我们的股不涨时,我们会对自己产生怀疑。当我们的公司因外在原因影响造成问题陷入困境时,我们会反思自己,会动摇当初的判断和信念。要排除这些外在因素的干扰,需要定力和信仰。要坚持独立思考,特立独行有多难。
三、第三个挑战是贪婪。它总是扰乱投资者的行为,尤其在这个信息大爆炸的时代,都想着如何挣快钱。学会等待,许多大钱都是耐心和克制的副产品。贪婪还表现在股市出现泡沫时舍不得卖掉,股市过于低迷时不敢买入。这些都是贪婪使然。中国基金经理不改变短期排名评价机制,要想经理们着眼于长远投资,只有让他们自己跟投才可能改变,否则贪婪本性,或只关注自己利益本性无法改观,中国的机构也就难改散户行为。
所以巴菲特的价值投资是枯燥乏味的,是理性的,是反人性的。有几人愿意做一个枯燥乏味,不性感理性,没有人情味,又与大众思维和行为相反的人呢?你愿意和这种人打交道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