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年孤独(1—5)


 (1)

 
一艘石船,穿过云层,飞驰而来,稳稳落在一座大山的山顶平地上。只见那方圆数十步的平地中间,有一石如柱,柱书“顶埕”二字。
 
船上走下一位先生,用地球人眼光看来,是三十岁样貌,仙风道骨,表情沉静而不呆,神韵灵锐而不浮。只见他正走下顶埕,款款走在通幽的曲径上。
 
离顶埕二百步处有一塔,上书“玉晖塔”三字。塔中有一正在弹筝的红裙女子,对顶埕动静已有所觉,此刻站起身来,朝先生姗姗迎上。相距二十步处,女子朱唇微启:“老师,您回来了!一路辛苦啦!”
 
老师笑道:“仙子别来无恙?”
 
仙子正待答话,却见一阳光少年奔跑而至,朗声道:“老师,您回来得正是时候!今天一早,学生在面前岭上吸纳旭日东升之朝气,竟在岭顶采得一灵芝,欲与众师友尝鲜,岂敢落下老师您!您回来得正好!”
 
老师笑道:“晓风,为师外出之日,布置你与残月各作文五篇、赋诗五首、书法四篇、画四幅,请广潮师尊给你俩评个高低,可曾完成?”
 
晓风道:“都已完成。”
 
老师笑问:“结果如何?”
 
晓风搔搔后脑勺道:“文我二胜三负,诗我一胜四负,书法我三胜二负,画我一胜四负。”
 
老师笑道:“莫非师尊偏心?”
 
晓风摇头不语,脸泛红晕。
 
老师拍拍晓风肩膀,安慰道:“不是你没有进步,而是残月进步比你快一点。别灰心,加油!”
 
仙子道:“老师,我们走吧。真人正与林樵人道兄在老寨下棋呢!他们灵觉得很,也许早就知道您回来了。先去与他们聊一会吧。”
 
晓风道:“仙姑您和老师先去老寨,我去梅花新村帮残月打扫好老师房间,再一起去老寨,今晚在老寨开饭!”
 
老师道:“好吧,你去吧。”
 
老师与仙子一前一后,往老寨走去。两人走过佳蓉池时,老师停下脚步,看了看池里的游鱼,轻声道:“几天不见,金鱼们好像长高了!”
 
仙子笑了起来。
 
一只大雁在半空中盘旋,双翅被夕照染红。
 
湖畔一只老蛙,不甘寂寞地叫了几声,也许是得不到回应,又安静了下来。
 
一条色彩斑斓的蛇,在树枝上蠕动着。仙子用一条草逗了它一下,它懒得理她。
 
再往前走,便可看见掩映在一棵巨大的老榕树下的老寨。
 
南山月往老寨走时,总喜欢边走边看那巨榕:“那是一块炸开的翡翠,是一朵滞住的绿云,是一团凝固的碧波;是一把巨伞,是绿焰,是一种郁郁葱葱的燃烧,燃烧着古朴而充满朝气的热情。云飘进绿中。风钻进绿中。雨融进绿中。阳光被吸进绿中。月镰割进绿中。星星在绿中捉迷藏。远远看去,老寨上空,树着一面绿色的参天大旗。东风也罢西风也罢是风总会摇落枯叶。春雨也罢秋雨也罢是雨总会催生新绿。硕大的主干极为粗糙,如一张皱纹密布的脸,如一本情节跌宕的书……”这段话的引号,是修改时才加上的。之所以加上引号,是因为它来自于说书人李某1993年8月所写《老榕树,你告诉我》,该文已收进李某散文集《山村岁月》中。说书人引用别人的文字和观点时,如果不是知之者众的东西,都会注明出处,这是一个真正的作家或诚实的撰稿人都会做到的。但李某引用自己在其他作品中所写的文字和观点时,有时就没有注明出处了,这其实也是不够好的。
 
离老寨还有三十步远,就看到一条黑狗乐颠颠跑了过来。
 
老师正想弯下腰摸一摸黑狗那油亮的毛,却见一个壮汉挥着一把砍柴刀,气势汹汹地砍杀过来……
 
 
 
(2)
 
那把闪亮的砍柴刀映着霞光十分晃眼。
 
砍柴刀含柄长一尺八寸,刀尾带钩含齿,锐利险恶,铁木柄握在掌中恰到好处,柄尾带链,链套在持刀人腕上,可随时将刀抛出丈远,再扯回。只见它上下翻飞,左右腾跃,灵活自如,仿佛它不是握在持刀人手里的一把刀,而是一个杀气腾腾的精灵,带着持刀人舞动。
 
老师见招拆招,镇定自若。
 
那条黑狗显然是个武侠迷,这场面让它兴奋异常,只见它在对打者后面跳来跳去,俨然搏击场上的裁判。
 
仙子娇嗔含笑,既欣赏又略带责备地看着他们。
 
忽听人大喝一声:“停!”
 
仿佛拍电影的导演喊“停”一样,两位“演员”立即收住动作。
 
只见一位鹤发童颜的长者,神采飘逸立于一旁。看他站姿,不由人想起“站如松,坐如钟”的武谚。
 
老师与长者相互打拱。
 
老师道:“南某回寨,未向广潮师报到,却先扰了道寨清静,实在不好意思!”
 
持刀壮汉大大咧咧道:“山月兄弟这样一说,反倒衬托得樵夫无地自容。樵夫粗陋,只因近日梦中悟得几招,苦于山月兄弟云游去了,无人切磋,技痒难忍,今见兄弟回来,一时兴高采烈,得意忘形。”
 
老师忙道:“林樵兄新招,十分了得,此番切磋,南某获益匪浅。”
 
广潮师宽厚一笑,道:“南山老弟云游七日,定然尽兴而归,且进寨中小坐,说来与我等先闻为快。”
 
“真人所言极是!各位,请吧!”仙子讲罢,作了一个优雅的“请”的手势。
 
南山月与广潮真人互让,广潮真人走在前面。
 
南山月与林樵人互让,林樵人走在第二位。樵人手中的刀,不知什么时候被插那个进系在腰间的刀鞘中。
 
“插那个进”,为何加上“那个”?说书人不得不说明一下,此书连载于网上后发现一些词变成星号或方格之类,这些词多为“二字词”,也有些单字词,回过头来修改时,以及后面写到时,李某便在二字之间加上“那个”,单字词则改为拼音,或者换成其他词语。至于这些词为何会变成星号或方格,有一些稍想即知,有一些难得其解。今后李某不会改掉“那个”或拼音,也希望他人不要帮李某改掉“那个”或拼音,以尊重历史,为曾经存在的大量敏那个感词立此存照。怕只怕,说书人再怎么谨小慎微,仍有些字词莫明其妙地敏那个感而变成星号或方格。也许星号这类东西,只能减少,无法消除。
 
却说南山月与仙子互让,仙子不从,南山月走在第三位。
 
仙子跟在后面。
 
进入老寨大厅,南山月瞥见书桌上有两幅书法,上前细看。
 
一幅写着:“未曾出土便有节纵使凌云仍虚心晓风学书”。
 
一幅写着:“新松恨不高千尺恶竹应须斩万竿残月习字”。
 
南山月忍不住笑出了声,自语道:“真是一对小冤家!”
 
仙子听见了南山月的自语,上前道:“残月有点过分了,她本来也是爱竹的,她这分明是为反对而反对,没有自己的价值观。”
 
南山月宽慰仙子道:“这纯属小孩子闹着玩,仙子不必多虑!再说,让他们通过唱对台戏,养成多元思维习惯,并无不好!”
 
林樵人也凑上前来了。他指着残月的字,朝南山月道:“这孩子该管管了。你的学舍,名曰‘春笋’,她为了反对晓风,连老师及学舍,也一并反了。如此纵容下去,岂不欺师灭祖!你不敢管,就让我来管!”
 
南山月拍拍林樵人的肩膀,道:“我爱我师,我更爱真理!老师也是可以反对的。就让她做春笋学舍的反对党吧!”
 
林樵人虽习武之人,却好与文人交游,耳濡目染,记性颇佳,竟也累积了许多知识。他当然知道“我更爱真理”出乎何人之口,且他平日对残月就有几分偏爱,刚才佯恶也是因爱生嗔,听南山月这样一讲,便改口道:“倘若门下出了个亚里士多德,那你这个柏拉图被反对,也荣耀!”转过头朝真人道:“真人,您可要当心,一不小心,就成了苏格拉底。”
 
广潮真人对“希腊三贤”兴趣不大,且他与南山月也非师生,初识时,南山月对其执弟子礼,真人却口口声声称南山月老师。一段时间后,彼此称呼固定下来,真人称之为南山老弟,山月称之为真人,让自己的学生称之为师尊。两人互赏互敬。此刻,真人不理会林樵人玩笑,只是接上谈论残月的话茬,道:“顺其自然,对孩子,不必管得太多。”
 
大家陆续坐到茶桌旁,茶妹正欲上茶,忽听膳姐惊呼:“大事不好啦!出怪事啦!闹饥荒啦!大家要挨饿啦!”
 
 
 
(3)
 
听到膳姐惊呼,广潮真人是一副天塌不下来的淡定,林樵人是一副天塌下来有高个子顶着的无所谓,南山月是一副天塌下来也没有什么大不了的洒脱。
 
仙子疾步往膳房而去。
 
大家气定神闲地喝茶。
 
仙子很快回到大厅,带着膳姐同来。
 
膳姐面露惶恐之色,道:“今晚的饭,煮来煮去,仍是赤沙,总煮不成白米饭。”
 
林樵人望着广潮真人。
 
南山月自顾喝茶,仿佛事不关己,高高挂起。
 
广潮真人稍思片刻,问膳姐道:“我叫你自己去采沙,你让谁代你去采了?”
 
膳姐愣了一会,道:“我让晓风帮我去采。”
 
真人道:“这就是你的不是了。去叫晓风过来吧。”
 
膳姐正欲去叫晓风,晓风却自个儿来了。
 
晓风一进大厅,便像往常一样,见谁就跟谁问好,只听见他道:“师尊好!老师好!师伯好!仙姑好!膳姐好!”
 
大家都不搭腔,只静静地看着他。
 
晓风有点发窘,轻声问道:“怎么啦?”
 
膳姐正欲开口,却听见真人问晓风道:“晓风,这几天你去赤米溪干什么了?”
 
晓风道:“膳姐叫我帮她去采沙。”
 
真人问道:“她可有将那只玉杯,那个金钵,拿给你去采沙?”
 
晓风点头道:“有。”
 
真人问道:“她可有交代你,有几个人吃饭,就采几杯?”
 
晓风道:“有!可我……本来,我一直照她交代的办,今天,我想,老师可能要回来了,就多采一杯吧。”
 
真人笑道:“你的预感还蛮准确的,你的老师果真今天回来了。”继而收了笑容,又问道:“但是,你只多采一杯吗?”
 
晓风道:“数着数着,就忘记数了。我还想道……”
 
膳姐不满晓风办错事,忍不住插话道:“不好好照我讲的去做,你想什么来着?”
 
晓风瞅了膳姐一眼,道:“我想,既然要多采一杯,那多采几杯又怎样呢?”
 
真人道:“孩子呀,你要记得,自作聪明,往往误事。”
 
晓风作礼道:“师尊教诲,弟子谨遵!”侧过头看了看南山月脸色,只见老师看着他,亲切地微笑着,神情里毫无责备之色。
 
“好了!今夜大家喝灵芝汤,吃潮汕饼。”广潮说着,看了南山月一眼。
 
林樵人问道:“哪来的潮汕饼?”
 
南山月道:“一切都瞒不过真人法眼。这次云游,过潮汕境,俗根未除,忽想起家乡香茗美食,便将石船泊于大南山云雾里,扮作游人一个,买了大南山茶十斤,茶点若干。茶点中,当然少不了名闻天下的潮汕饼。本想饭后再拿出来与大家品赏,现真人有命,南某岂敢不遵!”
 
南山月说罢用手一指,众人目光转向其所指方向,只见饭桌上,已摆上了潮汕饼。
 
膳姐道:“灵芝汤在炭炉上文火慢熬,想必已经熬好了。待我去舀来。”说完,就去了膳房。
 
南山月问晓风道:“晓风,残月呢?”
 
晓风道:“我与残月一起打扫老师房间。忽然她摆手道:‘你先去老寨好了。你手笨脚拙,越帮越忙!’听她这样讲,我就先来了。”
 
仙子道:“茶妹,你去叫残月来吃饭了。”
 
茶妹走后不久,门口闪进一个怪物,人身蛇头,面目狰狞……
 
 
 
(4)
 
“你们的残月,已经被我当成月饼吃掉了。吃一个,吃不饱,还得再吃一个。谁先来让我吃?”怪物怪声怪气。转向晓风,又道:“这个小傻瓜,肥嫩肥嫩的,我喜欢,我就先吃掉这个吧。哈哈哈……”笑声很尖,有些刺耳。
 
南山月佯怒道:“残月,不得放肆!”
 
残月脱下面具,问道:“老师,我这面具,制作得怎样?”
 
老师微笑而不语。
 
残月道:“我编了一个短剧,讲的是蛇妖吃人,遇到高僧点化,转世投胎得了人身,修成正果。今夜饭后的节目,就用这个吧。现在我宣布演员:广潮师尊、南山月老师、林樵人师伯、红林仙姑、残月我、晓风。剧情是这样的,我是蛇妖,吃掉了晓风。高僧南山月要超度蛇妖腹中亡灵,将蛇妖收进钵中,指明蛇妖原是蟠桃园中一小虫,劝蛇妖去投人胎,并许诺在蛇妖得人身后,将其带进寺中。道人广潮师尊却要蛇妖走捷径,直接修练成仙,不用经胎生之苦。樵夫林樵人要主持人间正义,杀死蛇妖,为被吃的人报仇。仙姑扮演的观世音菩萨,在僧、道、人三者争论时,作最后裁决。剧情就是这样,台词各位自由发挥。”
 
红林仙子道:“这样的编导风格,乃南山月真传。真是有其师必有其徒!”
 
广潮真人满眼慈爱,道:“好,好,好!小导演是想让大家吵上一架。有热闹看了!”
 
仙子问道:“你来时没遇上你茶姐?”
 
残月道:“她呀,看到我,不吓死才怪!我看到她,躲过她了。”
 
仙子道:“你呀你,她去叫你来吃饭,你却让她白跑一趟。”
 
真人道:“这样吧!残月,你先去找你茶姐,然后,一起去请排金山隐士卓文师叔夫妇俩,回来走秋风岭路,去看一下宝林洞修真女侠芷茵姐姐,若她肯来,一并请来。晓风,你走路快,去麻竹坑请慈觉寺法师丹明师徒仨。今夜,有灵芝鲜汤,有潮汕美饼,还有好戏看,物质文明、精神文明,一样不缺,怎能忘了好邻居呢!”
 
仙子道:“那我去叫膳姐先别把汤舀出来,在炭炉上热着。等客人来了,再舀不迟。”
 
林樵人朝南山月悄声道:“老人家,就是爱热闹!我就喜爱这样的神仙,不是超凡入圣、不吃人间烟火、孤高清冷的那种。”
 
广潮真人回头瞥了樵夫一眼,道:“林老弟又在跟南山老弟讲老朽的笑话了。哈哈……”
 
大厅剩下这三位,悠悠然品茗闲聊。
 
却说红林仙子到了膳房,见膳姐正欲舀汤,阻止了她,又往欲熄未熄的炉里,加上一点碎炭,拿起蒲扇轻扇几下,那沙锅中的灵芝汤,又轻沸起来。香味随着水汽从锅盖孔直往外冒。仙子不由自主地喊了一声:“哇,好香!”娇憨的脸微扬,一副陶醉的样子。
 
忽然,那沙锅盖,竟被水汽平托着,缓缓而起,停在离锅三尺之上。
 
仙子愕然而不恐,满眼期待,知有奇迹将粉墨登场。
 
膳姐忙着拾掇膳具,未有所觉。
 
 
 
(5)
 
且说大厅三人,有一句没一句地闲聊着,聊到了宝林洞。
 
林樵人道:“尽管那片阴森森的林子,被真人说是一片宝林,那些丑陋怪异的禽兽蛇虫,在真人法眼中都成了可爱的精灵,但是,一想到那林子中那个黑乎乎的深不可测的山洞,我至今依然感到可怖。”
 
广潮真人道:“有那么可怖吗?”
 
南山月道:“缘!”
 
林樵人不理会南山月一字禅,顾自道来:“樵夫在尘世打柴为生,终日在山里转,进过的山洞不少,可那个山洞,我就从来没想到要进去看看。”
 
南山月道:“不是你想看不想看的问题。缘未到而已。”
 
林樵人仍不理会南山月话意,只管接着自己的话荐,道:“那位女侠,看中那个地方作为修练之所,真人说,女侠是那个山洞九百年前的洞主转世的,我相信,但现在,她毕竟是个弱女子,我不敢去设想,在那个山洞,她是怎么过的。”
 
南山月笑而不语,只顾呷茶。
 
真人道:“要在往日,孩子们好奇,要进那林子去看看那山洞,我都严令不许进。”
 
林樵人道:“那今天……”
 
真人道:“这今天呀,该来的都来了。我叫残月去宝林洞,她一点也不讶异。一切,就这样自然。”
 
南山月道:“不该来的,可能也会来。”继而又道:“既然来了,就是该来的。”
 
对身旁这位兄弟这些没头没脑、自相矛盾的话,林樵人不知听过多少次了,便不再理他,低头品茶。
 
却说残月路遇茶妹,喜道:“师尊叫我们去三斗田木屋请师叔师婶。”
 
茶妹喜道:“好哇!”
 
排金山下三斗田木屋在梅花新村后面四百步远处。
 
卓文夫妇乃博学高雅之士,也曾想施展济世之才,进入仕途后见官场混浊、世风日下,便全身而退。他们决绝地摒弃一切现代器具,用石头取火,保留火种,过起男耕女织的田园生活,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他们写东西,是用非常简洁的“春秋”体文字在竹简上刻。他们木屋前有一块田,可以打下三斗稻谷,所以,孩子们喜欢称他们住的地方为三斗田木屋。木屋东边是赤米溪上游,溪边有一小片天然田园,他们引进溪水后,稍为耕耘,撒下谷种,便有禾苗长势良好,故他们给那儿起个地名:禾皋。
 
他们也感觉出广潮红林南山月等非俗类,但他们从来不问不讲。他们喜欢这些邻居,但却不想去攀附。孩子们亲热地称他们为师叔师婶,他们也乐意教孩子们许多人世间的文化知识,却不打听孩子们身世。
 
他们少年时,像同时代许多中国少年一样,都是无神论者、唯物主义者,不相信任何超自然力量。年长之后,他们知道国外许多顶尖的科学家,研究到最后,常常会偏向或陷入有神论。牛顿就是神学家。爱因斯坦说:“如果世界上有一个宗教不但不与科学相违,而且每一次的科学新发现都能够验证她的观点,这就是佛教。”他们现在对有神无神这个问题所持的态度是:有则有之,无则无之。不刻意去相信什么、不信什么。即使看到超自然现象,他们也是一副无所谓的神情,幻觉也罢,见鬼也罢,都没有什么大不了的。
 
夫妇正在准备晚饭,却见残月茶妹惊慌失措飞跑而来,上气不接下气,道:“有……妖怪……追……我……们……”
 
 
 
附:
一、2011年12月开始创作《万年孤独》,初以每天3000多字速度进行。写了20多章后始在网连载。后因忙于他事减速。时断时续。2016年2月开始在微信公众号《李乙隆作品》上连载。
二、《万年孤独》(字数:暂定百万字。类型:玄幻、言情、女尊、武侠等)用玄幻手法纵横人类古今,探寻终极真理。人文精神,宗教情怀。融玄幻、武侠、言情、女尊、恐怖、搞笑等于一炉。章章有伏笔,处处有呼应。情节曲折有趣,张弛有致。让作者与您一道,畅游无穷的时间与空间。充满阅读与想象的快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