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通混改或借鉴新加坡淡马锡模式 将通信央企转型为国有民营企业


 联通混改或借鉴新加坡淡马锡模式 将通信央企转型为国有民营企业

   以下为个人预测分析观点,仅供通信央企全面深改探讨参考。

        尚晓蒲 / 文

新加坡淡马锡模式的实质是什么?简单说就是国有民营企业,实现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

国有民营企业是指改革国有企业经营管理体制,实现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坚持国家所有、民间主体经营的新型企业。这种国有民营企业形式与原有体制相比更为适应市场经济和社会化大生产发展的要求。

从广义上讲,国有民营企业是指股份制、股份合作制、租赁承包制、国有企业拍卖等;从狭义上讲国有民营企业则是指个人、合伙、集体租赁承包国有企业进行经营管理。

中国联通混改的难点与突破口在于全面推进划小外包。投资公司社会主义公有制国有化,运营公司美帝资本主义私有化市场化,一企两制。

个人预测分析观点:联通已经从国有通信央企转型为民营企业了,但民营企业与私营企业并不是一码事。民营企业也是混合所有制企业。

就好比:大型国有超市,超市门面柜台所有产权都是国家的,但是在里面做生意的都是私人的商品,属个体经营。

中国联通混改或借鉴新加坡淡马锡模式成功的关键在哪里?

中国通信央企全面深改的新加坡淡马锡模式预测分析探讨,个人观点仅供参考。

淡马锡控股公司是新加坡政府的投资公司,成立于1974年,新加坡财政部拥有100%的股权。

淡马锡模式的特点是,虽然政府全资控股,但不干预淡马锡控股公司在运营或商业上的种种决定;淡马锡控股公司也尽量避免参与旗下各公司的日常经营和决策,让这些企业充分依据正确的商业原则开展业务;另外,淡马锡控股公司的经理人选择,与政府完全脱钩,所需要的投资与管理团队,可以在国际范围内搜寻。

淡马锡模式确实是一种很实用的国资国企改革方式,但淡马锡模式所以能够取得成功,关键并不在模式,而在于真正实现政资政企分开,并严格依法管理。离开这个前提,淡马锡模式同样不能成功。财政部虽然是它的唯一老板,但是只管重要人事任免、业务范围的审定、重大投资项目的审批、财务报表的审核,不干预企业日常经营决策,赋予其相当大的经营自主权,避免了国有企业“管多管死”的弊病。淡马锡成立以来,新加坡政府都刻意地尽量避免参与企业的各项商业决策,确保了淡马锡完全依据市场规则从事各项商业活动,不用考虑政府行政性指令干预问题。因此,如果过度在乎模式的选择,而不突出政资政企分开和依法管理,再好的模式,也会出现“南橘北枳”。

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有关政资政企分开的问题就已经引起高度重视。但从实际情况来看,效果并不理想,国企所扮演的仍然是“双面人”角色,正面靠着市场,背面靠着政府,政府看起来不管企业,实质一直牵着企业的鼻子;企业一面希望挣脱政府的绳索,一面又在千方百计享受政府的各种资源。

国有企业管理最大的难点,就在于政府的行政权力如何与企业的市场化经营相衔接。为实现政企分离,政府与企业之间需要一个很好的过渡。虽然现在有国资委统管国有企业,但是婆婆依然很多;“党政不分”的中国特色,更使得企业在政治目标与经济目标中左右摇摆,极大限制了自主经营权的发挥。近几年来,国资委在央企中推行董事会建设,引进外部董事,应该说在避免内部人控制以及屏蔽外部干预上有所改观,但也只是进步了一点点。国资委所引进的外部董事,绝大部分是退休的央企负责人,基本上仍是“半内部化”的董事会,能起到的监督作用有限。可能是做的最不到位的,尽管党和政府的一些列文件规定,“国企民企一律平等”,但在现实中差之千里。民营企业在与国企竞争中,仍处处感觉到不平等。

从最终实际运营情况来看,国资委有点“四不像”,政府、人大、经委、经营公司的功能,都有点,也都缺少一点。国企所扮演的仍然是“双面人”角色,正面靠着市场,背面靠着政府,政府看起来不管企业,实质一直牵着企业的鼻子;企业一面希望挣脱政府的绳索,一面又在千方百计享受政府的各种资源。

早在2005年,国资委就曾积极探索中国的“淡马锡”模式。国资委先后授权国家开发投资公司和中国诚通控股集团有限公司作为国有资产经营公司,运作和管理中央企业资产。实际情况是,一方面,国家投资开发公司在企业规模、投资方向以及产业结构上,都没能发挥国有资产运营公司的职能。反而也像其他国企一样,将资金投向了一般竞争性行业,并没有实现提高资源配置效率的初衷。另一方面,中国诚通集团组建的目的更多的是处理一些不良资产、解决一些遗留问题,而不是发挥国有资本的平衡与投资功能。因此,中国诚通集团不但没有发挥国有资本的运营和平衡功能,反而加大了自身的运行压力。国有企业改革走的还是以前的老路。

所以,在推进通信央企改革过程中,模式的选择固然重要,但模式只是表象的东西,国务院国资委或者国企不应该生硬地模仿、套用淡马锡模式,而是要借鉴其精髓,即淡马锡关于国企的治理哲学和逻辑,包括问责制、如何界定政企角色区分等,改革的重点更多应该放在如何实现政资政企分开和依法管理方面。其中,最核心的内容就是政府放权,回归到公共领域,将资源配置的决定权和企业的经营权归还给市场和企业。未来成立的国有资本运营公司,应更加注重完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国有资本授权经营体制,把监管重点由原来的“管资产”转向“管资本”,更多让主管部门管好投资方向,减少对企业活动的干预,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无论如何,不管国有企业的使命是为国家还是为公共事务服务,必须更多地以市场为导向。

       尚晓蒲:通信运营商2018年十大预测

首先预测分析通信央企未来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混合经济道路,具体来说就是基本借鉴新加坡淡马锡模式,将通信央企转型为国有民营企业,实现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现在,三网合一与网业分离以及流量后向经营已经开始了!无论是联通的腾讯宝卡还是移动与京东联合推出定向流量卡,还有中国电信的翼支付合约,这些业务已经将电信网电视网与互联网悄悄的三网合一了。三网合一的最终必然会导致网业分离与流量后向经营:因为电信网与广电网的基因是中共社会主义公有制公共事业普遍服务;而互联网公司与社会渠道代理商的基因是资本主义私有化市场化自由竞争。

资深电信分析师,中国通信行业知名作家尚晓蒲预测分析认为:当今社会已经进入大数据人工智能时代,通信央企应与时俱进,以前瞻性互联网思维去引导社会科技进步潮流,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对信息通信新要求。只有政企分开网业分离才是出路:让网络与渠道服务支撑回归马克思社会主义公有制计划经济的公共事业服务,把最后一公里增值业务全部交给腾讯与阿里巴巴以及社会渠道代理商去折腾;说白了就是后端走社会主义公益事业化道路,前端互联网公司与渠道代理商以及划小外包单元走美帝资本主义私有化市场化自由竞争道路。其实这就是公私合营的杂交混合经济奇葩基因变异。

预测2018年随着国标六模全网通手机以及流量不限量等互联网套餐的全面普及,老用户自主转换套餐意味着行业游戏规则要发生重大转变,从竞争走向共享竞合,国家或对三大基础运营商互联网套餐实行统一定价,告别恶性价格战,提速降费 信息惠民,用心服务 提质增效;简化套餐结构,降低社会使用成本,促进互联网+行动计划迅猛发展,抢占大数据时代人工智能世界科技创新制高点。

三大通信央企的互联网套餐或由国家作为社会福利统一定价,低价供应保本经营。从商业盈利型企业逐步转向社会主义基础设施公共事业服务型,重服务轻发展。调结构转方式,不再为不切合实际的GDP论英雄,更加注重发展质量与效率,告别恶性竞争,回归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正确轨道。依靠技术创新,从源头上严厉打击并清除阉割鸡的生存空间与市场毒瘤,维护新老用户自主选择套餐,自由选择六模全网通终端的合法权益。行业逐步回归理性,杜绝零和博弈,重塑行业协同互利优势互补共享竞合绿色发展新业态。

在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指引下,三大运营商重组整合以及共享竞合发展新模式将全面替代互相策反与零和博弈,三大运营商的手机信号会逐步实现跨运营商自由切换,异网漫游就是网业分离的初级阶段,全网通双卡槽手机会使开放渠道左右通吃。四大通信央企的流量后向与定向经营将会全面替代现在这种前向经营模式。逐步实现:互联网套餐价格基本统一,六模全网通终端统一,社会渠道手机卖场全部转变为开放渠道三家左右通吃,对新老用户服务标准统一。

国家或对流量不限量套餐制定统一的网络技术标准以及价格与服务标准,低价供应保本经营,就像现在的国家地铁银行电力铁路自来水天然气石油一样,成为第一民生的刚性需求。在网络与管理环节应该回归社会主义计划经济集约化服务支撑,但是在市场前端为了刺激创新激发市场活力,还要继续加大私有化市场化自由竞争力度,继续简政放权抓大放小释放活力。一企两制考验着党员干部一岗双责的协调能力。

在网业分离之后,受套餐价格以及网络终端制式统一的制约,互联网公司以及社会代理商与划小外包创业团队只能在提升客户服务水平方面做文章了。所以未来运营商不再竞争流量不限量套餐价格,不再竞争网络覆盖能力,也不再竞争谁的社会渠道广泛,而是全面竞争对老客户的综合服务能力的提升。

尚晓蒲预测分析认为:四合二或二合一以及网业分离三网合一不是开历史倒车,而是中共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发展观,是经济全球化一带一路的必然选择,符合开放共享五大发展新理念以及共享经济与供给侧改革人工智能手机支付物联网时代新潮流。别说是中国要搞三网合一与网业分离以及流量后向收费,就是美国同样要搞网络中立与三网合一,又有谁会相信美国或在50年后从国家资本主义进入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通信央企将从过去35年的社会主义市场自由竞争机制逐步迈向社会主义混合经济公共事业普遍服务体制。由于5G时代网络技术与全网通终端以及不限量套餐等高度同质化,四大通信运营商最终会开放共享逐步实施网业分离,从信息产业链的核心地位逐步为腾讯与阿里巴巴等互联网公司让位,转型为社会主义体制内公共事业普遍服务信息产业技术支撑单位,或基本借鉴新加坡淡马锡模式 ,将通信央企转型为国有民营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