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价值创新能力培养的必要性
在古典政治经济学时代,价值是经济学的一个核心概念,斯密(Adam Smith)和李嘉图(David Ricardo)就曾对劳动价值论做了深入研究。斯密(2007)指出,价值含义有二:一是表示特定物品的效用或用途;二是表示由于占有某物而取得的对它种货物的购买力。这被马克思(Karl Marx)称之为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马克思并进一步指出价值只能是人类抽象劳动的凝结。但到了19世纪后期,经济学家只关心价格,而不关心价值,这样,价值概念被马歇尔(Alfred Marshall)逐出了经济学体系。进入20世纪,价值问题却又在管理领域中受到重视。1906年,费雪(Irving Fisher)在其专著《资本与收入的性质》中,从心理感受维度分析了收入和资本价值的形成过程;1956年,莫迪格利安(Modigliani)和米勒(Miller) 在考察了企业资本结构和企业市场价值之间的关系后,提出了著名的MM理论,形成了现代企业价值理论;特别是1997年,欧洲工商管理学院的钱•金(W.Chan Kim)和勒妮•莫博涅(Renee Mauborgne)在《哈佛商业评论》上发表了《价值创新》一文,首次提出了价值创新概念和著名的企业战略行动的价值创新理论。根据钱•金和勒妮•莫博涅的价值创新理论,价值创新更强调市场需求发展趋势而非竞争对手,重点是要通过不断提供满足客户核心需要的新产品和服务,为客户创造新的价值或有效提升既有价值,进而主动创造和掌控新的市场,为企业持续发展开辟新的发展空间;价值创新塑造的企业竞争优势往往具有根本性和持续性,它为企业战略的构建提出了一种新的战略逻辑,即从传统的竞争对手导向战略转为客户价值导向战略,把客户置于关注的中心,强调为客户提供优异价值,它把提升客户价值特别是关键价值作为企业优先考虑的战略问题,其内含的战略逻辑与传统竞争战略存在显著的差异。因此,价值创新的逻辑就是,成功企业往往把视线从市场的供给方转移到需求方,实现从关注竞争对手的行为转向为顾客提高价值的飞跃。
我国学者对价值创新的研究也主要集中在管理学领域。姚凯(2009)指出,在网络产业链中,平台领导企业需要协调模块生产商、互补品生产商的创新行为,以实现价值创新的协同。罗青军(2009)也认为顾客价值创新必须思考价值网络层面的协调,企业要学会建立、协调和管理整个价值网络,以此创新优势顾客价值。柯颖(2013)进一步认为模块化条件下产业价值网的竞争力取决于各相关产业价值链中关键价值模块共同构筑的关键价值区域价值权力的大小和协同效应的强弱。盛革(2014)则基于制造业价值网的视角,认为在模块化、虚拟化的条件下,制造业价值网络结构中的系统规则设计商、系统集成商和模块生产商三者之间构成了一个正反馈的良性发展系统并形成了互动的价值创新机制。而王雎(2011)认为价值创新是一种开放性创新,它不再强调对创新资源的所有和控制,而是强调对创新资源的获取和重新整合,它不再依靠蓄积创新资源来取得竞争优势,而是通过组织间创新资源的交换与创新收益的分享来获取竞争优势。可见,学者们的研究表明,价值创新强调企业、顾客等利益相关方之间的良性互动和协同,强调对企业内外创新资源的交换和整合以及利益的分享。
因此,根据创新能力和价值创新的含义,站在企业的视角,可知价值创新能力是指企业基于一定的知识和视野,以顾客为中心进行创造性思考,挖掘顾客新需求,然后通过与产业网络上相关行为主体或者利益相关方的积极互动和有效协同等创造性实践行为,交换和整合内外优质资源来为顾客创造和提供优异价值,有效满足顾客需求,进而获取自身可持续发展所需的竞争优势的能力。它强调以顾客为中心,通过相关企业主体间的互动和协同,先实现顾客的价值,然后再实现自身的价值。其背后遵循的就是张维迎所强调的市场逻辑(而非强盗逻辑):市场中的企业是通过向顾客提供好的产品和服务来实现自身价值的,即企业先为顾客创造价值和财富,然后再使自己获得收入和实现价值,这是一种在行动上遵循先利他人后利己的逻辑。先利他人,后利己,这样才能催生信任、友善、情感等社会资本,降低不确定性和经济社会运行成本,维持行为主体之间互动的共生性和可持续性。企业的核心是人,企业价值创新能力的实现最终还是要体现在一个个具体的人身上,因而,个人自然也应该具有价值创新能力的特质。
在现代市场经济中,个人和企业一样,也是一个具有一定理性的经济人和社会人,他总是嵌入一定的经济社会网络关系中,基于一定社会资本,通过某种或某些经济社会传导机制与网络中的他人进行互动,形成“共生”网络体系,在互动中实现自我利益最大化。从价值的角度来看,一个人的生存和发展的过程就是一个自我价值不断实现的过程,他就是要通过与他人的互动和协同来追求自身价值最大化。然而,在共生网络体系下,每个人价值的实现都需要依赖和考虑其他人特别是利益相关方价值的实现,因而,他若要长期有效实现自我价值,在行动上同样要遵循市场逻辑,摒弃强盗逻辑,以他人为中心,充分利用自己的知识,选择适当的视野,通过独立的创造性思考以及与他人的创造性互动和协同,来整合自身内外资源,为利益相关方创造和提供好的产品和服务(比如主动、真诚地利用自己能支配的合法资源来为他人解决实际困难,进而能获取他人的感恩、信任和支持),通过利益相关方价值的实现来获取自我价值,维持自我价值获取以及共生网络体系发展的可持续性。因而,从个人的角度来看,价值创新能力是指个人基于一定的知识和视野,通过遵循市场逻辑,进行创造性思考、互动和协同,有效整合各方面资源,为经济社会网络关系中的利益相关方提供优异价值进而实现自身价值最大化的能力。价值创新能力与科技创新能力一样,都是属于创新能力的范畴,前者侧重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强调个人与利益相关方在价值方面的协同创新能力,而后者强调的是人与物之间的关系,突出个人对客观世界的认知和改造能力,二者具有显著的互补性。一个大学生只有同时具有较强的科技创新能力和价值创新能力,在经济社会中才能表现出好的综合性创新能力。
我国大学生现在在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方面已经受到了普遍性重视,但是在价值创新能力培养方面则受到显著忽视,而加强我国大学生价值创新能力培养有其客观必要性。
1.培养价值创新能力是大学生未来生存和发展的内在要求
大学生毕业后,在今后的工作和事业发展中,必然会嵌入相应的复杂人际利益关系网络中。在该网络中,从纵向来看,无论是对于他的上级还是下级,即使在动机上是自私的,都需要自己首先在行动上为他们创造价值,把自己的能力和态度展现出来,进而获得上级领导的欣赏和提拔以及下级的信任和支持,从而扩展自己的发展空间,促进自己事业的发展,实现自我价值;从横向来看,他同样需要合作者看到他为其创造价值的能力和意愿,进而才能得到合作者的信任,从而降低合作成本和维持合作的可持续性。因此,大学生在学校就需要进行价值创新能力培养,这样,当他们走向社会后,就能有效地遵循价值创新逻辑,能主动地先为他人创造价值,获取他人的信任和支持,进而最终实现自己的价值,拓展自己生存和发展空间。
2.培养大学生价值创新能力是企业发展的客观需要
现在科技创新正从生产范式转向服务范式,强调创新要以客户需求为导向,必须把服务于客户需求、为客户创造价值放在首位(白津夫,2017)[17]。这体现了企业科技创新也需要遵循价值创新的逻辑。因而,在激烈竞争的现代市场中,企业价值创新能力的强弱是赢得竞争的关键。为此,企业就必须去大力提升自己的价值创新能力,这就需要它去吸引和聚集足够多的具有价值创新能力的人才,而大学生群体是企业人才的主要来源。为此,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在客观上就需要一大批具有价值创新能力的大学生。这就需要高校与企业之间加强合作,大力培养和提升大学生的价值创新能力,以满足企业发展的客观需要。
3.培养价值创新能力是完善我国大学创新人才培养的客观需要
后金融危机时代,世界各个大国纷纷提出新工业化战略,比如美国的再工业化战略、德国的工业4.0、英国工业2050战略、新工业法国战略、日本的制造业再兴战略、印度的制造业国家战略等,力推创新,使创新成为全球经济的核心特质,国家之间或企业之间围绕创新的竞争也日趋激烈。我国还是一个正处于工业化关键时期的发展中大国,在国际上面临巨大的竞争压力,对创新人才有着庞大的需求。因此,我国努力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也就显得尤为紧迫和重要。而大学生创新能力包括科技创新能力、价值创新能力等多方面的能力,因而,强化价值创新能力培养是完善我国大学创新人才培养的客观需要。
4.培养大学生价值创新能力是我国经济社会稳定和进步的战略需求
大学生是一个有理想、激情和知识的群体,在国家和社会未来的发展中起着引领时代潮流的作用。对大学生群体进行有效的价值创新能力的培养,让“先利他人后利己”的意识内化于他们心中,这样,当他们走向社会后,就会自觉遵循这样的逻辑去行事,广泛地催生信任、友好等社会资本,在这些群体行为的溢出效应和示范效应的作用下,这些社会资本就会被迅速成倍放大,进而会大幅度提升社会的信任度和降低经济社会的运行成本,提升社会的稳定程度。而且,社会信任资本的增加,有利于社会各方力量凝聚成一股“合力”,来共同创造社会财富,促进社会进步。(来源:长沙理工大学: 唐志良.大学生价值创新能力培养研究.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1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