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通俗艺术与高雅艺术
在艺术欣赏领域中,有一个大家都了解的现象,那就是文化修养高的人与文化修养低的人,在审美标准方面,或者说在艺术欣赏趣味方面,有着巨大的差异。前者欣赏的艺术,我们姑且称之为高雅艺术;后者欣赏的艺术,我们姑且称之为通俗艺术。
文化修养不同的人在审美标准方面的差异不仅表现在双方各有各的艺术趣味,更在于这两种艺术趣味往往是相互排斥的。也就是说,能欣赏高雅艺术的人,往往不能欣赏通俗艺术;能欣赏通俗艺术的人,往往不能欣赏高雅艺术。那么,为什么会产生这种现象呢?高雅艺术和通俗艺术的根本区别到底在哪里呢?下面我们就来讨论这个问题。
让我们从三个方面来谈。首先,这种审美标准的差异是由两者不同的知识水平所决定的。拿欣赏历史题材的电影来说,历史知识丰富的人由于对电影所表现的该段时期的历史事件非常熟悉,因此他的头脑中已形成了有关该历史时期情况的许多思维“定式”,包括具体历史事件、具体历史人物以及当时的风俗习惯等。这样,当他欣赏某部改动较大的历史题材的电影时,他就会自觉不自觉地拿电影中的人物、情节等和他的头脑中所熟悉的“定式”进行对比,若两者不太相符时,也就是出现“反熟悉”时,他就觉得太假、别扭,当然也就不觉得该历史电影美了。而历史知识不那么丰富的人,头脑中没有那些思维定式,他也就不会觉得假,从而能进行审美欣赏了。这就是为什么每当一部新的历史题材的电影或电视剧出现时,虽然总有许多历史方面的专家指出其过于虚假,但却并不妨碍一般公众对它进行欣赏的根本原因。反过来说,若是某部历史题材的电影过于拘泥历史事件的原貌,并且由于电影播放时间的限制而简略掉了许多历史背景的交代时,一般的公众就会由于不知前因后果及来龙去脉而觉得过于陌生,以至无法很好欣赏;而历史知识丰富的人则不仅能够欣赏,还会因为该电影能和他头脑中原本存在的有关该段历史的思维定式产生共鸣,而享受到极大的美感。与之类似的还有对科幻艺术作品的欣赏,科学性差但却形象、易懂的,往往能受到一般公众的赞扬;而科学性强但却有些艰深难懂的,则往往受到专业科学工作者的欢迎,等等。
其次,高雅艺术和通俗艺术的差异还源于双方观者的艺术修养的水平不同。我们知道,无论是欣赏一幅油画、一曲交响乐或是一部小说,或多或少都是有一定的欣赏技巧存在的。受过专业训练的人和没受过专业训练的人,是大不一样的。例如,欣赏一幅画有梅、竹、松的中国绘画,受过训练、了解这三种植物在中国画中的特殊含义的观赏者,与那些没经过专业学习,不太了解这三种植物的特殊含义的观赏者,在审美感受上(尤其是间接美的欣赏)是有很大不同的。再拿相对较简单的欣赏小说来说,受过训练的人往往能从一句简单的对话、一个细节的描写、一个场景的交待而一下体会到人物的内心世界,而没受过训练的人则很容易忽略过去。戏曲的欣赏和音乐的欣赏、芭蕾舞的欣赏等更是如此。受过训练的人往往能在看似不经意之处体味出丰富的意蕴,而没受过训练的人则往往会视而不见,无动于衷。总之,没受过艺术训练的人在欣赏高雅艺术时,往往会因为看不太懂而领会不了其中全部的美(类似于儿童看成年人作品);而受过艺术训练的人在欣赏通俗艺术时,又往往会嫌其太浅显简单而觉得没有味道(类似于成年人看童话)。
最后,欣赏者的思想伦理观念的超前还是滞后,也是艺术作品为高雅艺术与通俗艺术的重要原因。如果一部作品,它所表达的是新思想、新道德,但在实际生活中,这种新思想和新道德还没有被广大群众所接受,它还暂时只在一小部分知识分子之间、文化精英之间实行,那么,这部作品在这些知识分子看来就是十分好的、美的作品,因为他们在这部作品中看到了自己所追求、所赞成的东西,产生了共鸣;而这部作品在多数一般群众看来就不好、不美,因为他们或者不理解作品中的新思想、新道德,或者暂时接受不了作品中的新思想、新道德。反过来也一样,若一部作品赞颂的是当时大多数人所奉行的道德,那么这部作品对大多数人来说就是美的;而对占人口少数的知识分子来说,他们却认为这种道德是行将消亡的旧道德,从而这部作品在他们看来就不美。这方面的典型例子是我国十几年前放映的电视连续剧《渴望》。这部轰动一时的作品所颂扬的女主人公刘惠芳,代表的是传统道德,结果在当时受到绝大多数普通百姓的称赞;但在相当一部分知识分子的眼中,刘惠芳代表的却是一种即将过时的旧道德,因此,刘惠芳是一个应该受到否定,至少是不应该得到颂扬的形象。
当然,艺术品分为高雅艺术与通俗艺术的原因还有许多,但主要的原因不外乎以上三个方面。只要明白了以上三个方面的道理,我们就不难理解文化修养的精英们和一般社会公众们在艺术趣味上为何大相径庭了。当然,这三个方面的差异本质上可以归结为一点,即:这两部分人的头脑中所熟悉、所固有的“定式”不一样,因此审美的标准也就不同。当然,在这其中会有一些交叉现象存在,例如,一个知识很丰富、艺术修养也很高的老人,他的道德观念却很旧,因此,他可能会在上述的前两种情况下表现出喜欢高雅艺术,而在第三种情况下,他却表现出喜欢通俗艺术,等等。
五、空间艺术与时间艺术
最后,还有一种常见的分类方法是把艺术分为空间艺术与时间艺术两大类。所谓空间艺术也可以说是静止的艺术,也就是说艺术品是一下子就全部呈现出来,观者在欣赏时,艺术品本身不再起任何变化。例如绘画、雕塑、建筑等。而时间艺术则是一种流动的艺术。艺术品不是一下子全部呈现出来,而是慢慢地通过一个过程而逐渐呈现出来,观者在欣赏时,艺术品本身也在不断地起着变化。例如音乐、舞蹈、戏剧、电影、小说等。
我认为,空间艺术与时间艺术的不同,在欣赏方面,有时会出现两种独特的现象,即:空间艺术中有时会出现“临时陌生”,而时间艺术中有时会出现“临时熟悉”。先说空间艺术中的“临时陌生”。假设我们已经有很长时间没有看见任何一种玫瑰花了,这时突然看见一大片红玫瑰花,而在这一大片红玫瑰花的中间,有惟一的一朵黄玫瑰花。这时,你就会觉得这朵黄玫瑰花要更美一些。为什么呢?因为,尽管从道理上来说,红玫瑰和黄玫瑰对你来说是同样陌生的,但实际上,在众多红玫瑰的衬托下,那朵黄玫瑰对你来说显得更加陌生一些(更能吸引你的注意),因此就显得更加美丽一些。我们把这种在独特的条件下额外出现的陌生感,称之为空间艺术中的“临时陌生”。实际上,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常会遇到这种“临时陌生”的现象。例如,一个久居北京的中国人,有一天忽然坐飞机到了美国。一下飞机,他满眼看见的都是西方式建筑。这时,如果他忽然在一个角落里看见了一座中国古典式建筑,他就会不由自主地被这个中国建筑所吸引。尽管这个中国古典建筑是他在北京时所司空见惯的,再熟悉不过的,但现在,在四周一片西方式建筑的衬托下,这个中国古典建筑反而有了一种陌生感,一种“临时”的陌生感。当然,不用说,这种“临时的陌生”是非常易于消失和改变的。仍拿上面的红黄玫瑰例子来说,如果我们这时突然一转头,又发现了一大片黄玫瑰,而中间仅有一朵红玫瑰,那么,这时就变成红玫瑰具有临时的陌生感,从而显得比黄玫瑰更美丽了。
我们再来看一下,在时间艺术的欣赏中有时会出现的“临时熟悉”的现象。我们知道,观者在欣赏艺术时,头脑里所参照的是那些他过去所熟悉的“定式”;但在欣赏时间艺术时,不仅那些过去所熟悉的定式在起作用,而且有时会有一些“临时产生的定式”在起作用。什么是临时产生的定式呢?让我来举例说明一下。比如,当外国人第一次阅读《西游记》这部长篇小说,对于孙悟空这个形象,刚开始他们会觉得过于陌生,甚至会觉得和现实中的真实人物相比,这个神通广大的形象简直不可信;但随着时间的推移,随着他们进一步阅读,孙悟空的神通广大一次次表现出来,于是,刚开始他们觉得过于陌生的东西慢慢变得熟悉起来,孙悟空的神通广大也变得可信了。也就是说,已经熟悉起来的孙悟空形象变成了他们头脑中的一个临时性的定式了,并且在继续下去的阅读欣赏中,他们只把孙悟空的所作所为和这个临时的定式相比,而不再把他和现实生活中的真实人物相比了。也就是说,在接下去的阅读欣赏中,使他们产生美感的“陌生+熟悉”已变成“陌生的斗妖情节加上熟悉的孙悟空临时定式”了。而且,这时如果孙悟空又以现实中真人的形象出现,不再那么神通广大,他们反而会觉得不可信了。类似的,我们在外国文学作品欣赏中,例如,在对《巨人传》及《格列佛小人国游记》的欣赏中,也都有这种临时产生的“巨人定式”和“小人定式”在起作用。
当然,不用说,在典型的时间艺术——音乐中,这种临时熟悉(临时定式)的现象就更明显了。无论是纯粹的器乐曲还是有声的歌曲,其中都要有一个在全曲中反复出现的主题旋律,这个主题旋律就起着一个临时定式的作用。这里顺便说一下,诗歌魅力的一个重要来源就在于押韵,而韵脚就是一个明显的临时定式。有时候长篇叙事诗需换韵,在刚换韵的一段时间里,读者会有不习惯的感觉。原因就在于“临时定式”起变化了,欣赏者的大脑需要过一会儿才能适应新的“临时定式”。
同样,需要指出的是,“临时定式”由于是在短时间内形成的,因此,它是易于消失和易于改变的。例如,读完《巨人传》或《格列佛小人国游记》之后,若今后不再反复阅读有关“巨人”或“小人”的文艺作品了,那么,“巨人的定式”及“小人的定式”就会逐渐减弱、消失。尤其是篇幅较短的文艺作品中的临时定式更是如此。当然,若一个“临时定式”在较长的时期中,在各种各样的文艺作品中反复出现,那么,它也会变成一种永久定式。例如,我国文艺作品中孙悟空形象,或曹操的形象,就在一般人的头脑中形成为一个永久定式了。不用说,本书前面各章论述的定式都是永久定式,它们是在很长的时间内形成的,而一旦形成,非常不易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