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二十四节气文化社会学意义感悟文化自觉


 

从二十四节气文化社会学意义感悟文化自觉

/周涧 

社会学是一门系统地研究社会行为与人类群体的学科。文化社会学是社会学分支学科,它是研究文化产生、发展特殊规律与社会作用的一门学科。

从文化社会学的学术体系看,无论是功能论的文化社会学观点,还是传播论的文化社会学观点,都可以将“二十四节气”文化纳入其研究视角。

其所述的文化功能,是指导华夏族群顺应天时、把握地利、达到天人谐和的一种价值工具。“二十四节气”的发明成果,使得各地农耕做到稼穑种收有序,人们生活做到暑寒劳作适度。它彰显出华夏先民对宇宙和自然界认知与相处的独到智慧。

其所述的文化传播,是以民族群体与个体互动共同完成的多样化传播范式。如:历法文籍(《汉历》),民谚歌诀(《节气歌》《节令歌》《二十四节气农事歌》),引申演绎(《月令七十二候集解》),民俗仪式(立春迎春、清明祭祖、谷雨赏花),诗词文章等等。

辨析“二十四节气”文化社会学意义,不是为了学术而学术,而是从学术研究方向的视角,重温华夏先民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并利用自然和养人生、昌兴族群的精神理念。

从人本生活出发,是“二十四节气”文化产生的根本基因。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核心,就是倡导人本生活与自然和谐。比如: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中的“天”不像西方“上帝”那样是超越于人间万物之上独立自在的东西,而是“天人一也”(西汉董仲舒语)。中国人强调的是“天”与“人”的统一与谐和,即人的行为要顺应“天道”(自然规律)不断作出调适,而所有一切“应天调适”的行为又以有益于人本生活为原则。

在数千年漫长的农耕时代,“看天吃饭,靠土养人”的生存与生活需要,激发了华夏先民观天象演化、应农事稼穑的独到心悟,并以华夏族群独有的文化范式进行了整理、提炼与传播。

“清明连谷雨,地头栽红薯”“清明浸谷种,谷雨下齐秧”“立夏前,好种棉,立夏后,好种豆”“芒种夏至麦类黄,快打快收快入仓”“大暑伏天忙双抢,田间割谷又插秧”“处暑萝卜白露菜,寒露豌豆霜降麦”……华夏族群就是从这样的文化范式中获得启示,一代一代走出了自己的生存与生活之路,走出了自己的生存与生活方式,同时也走出了永续的人丁兴旺。

当太阳沿着黄道轨迹一轮又一轮往复循环行进到21世纪的今天,农耕文化的“二十四节气”在现代工业文化及城市文化的合力冲击下,其文化应用功能已经逐渐弱化。尤其是在以阿拉伯数字为符号的公历应用的替代下,古老的中华农历已成为一种附加的点缀。尽管这是时代的进步与文明的融通,但是作为由农耕文明孕育与滋养繁衍的当代华夏子民,是不能忘记自己是从哪里走来,又是怎样走过的。

虽然文化随时代而变是一种客观的必然。但是从人的主观意识上应该尽力护养本族群的文化之根。这是一个族群坚守自我民族秉性的一种应有的文化自觉。

古老农耕时代孕育的“二十四节气”文化,尽管在现代社会其文化应用功能已经逐渐弱化,但作为一个民族的文化标本和一个民族的科学思维方式仍然需要代代传承。所幸在当下网络文化的兴盛中,其文化传承的传播方法与路径又面临着新的机遇。

网络文化的优势是,只要你想知道的知识或资讯,都可以随着电脑鼠标的点击,或随着手指在手机屏幕上滑动迅速找得到。而即使你未曾想要知道的知识或资讯,也会冷不丁地从电脑或手机屏幕上跳出来,提醒你的注意。网络社会放大了社会资讯与文化知识的传播效应,使得传播论的文化社会学观点又有了更有说服力的现实佐证。海量的知识资讯可以丰富你的传播思想,并在无意间触发你的传播新创意。

当下的网络时代为创意的实现打开了极为方便的大门。事实上,具有传播气象知识和民俗文化记忆功能的创新牌艺——中华节气文化牌(简称:中华节气牌;技术名称二十四节气麻将牌)的创意研发,就得益于网络上关于“二十四节气”文化海量知识资讯的梳理与消化。因为创意需要知识的支撑。最初先是有了创意动因,接下来就是搜集关于“二十四节气”文化的相关资料,然后是要点梳理、概念提炼并与现行版的麻将牌艺技术原理比对调适,最终才形成既有竞奕规则又有文化意涵的创新的文化牌艺。

在搜集到的关于“二十四节气”文化的相关资料中,尤其是中国“二十四节气”作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申遗”成功的资讯,特别令本项目创意者内心振奋和鼓舞,由此更加增添了项目创意研发的信心与动力。同时,更加激发了作为华夏子民一员的本项目创意者对创新传播中华文化的内心自觉。

传播是为了保鲜记忆、活化陈迹。传播在价值就在。只要有传播,滋养“二十四节气”发明果实的文化之根就会依然健壮地深植于民族大地。

新时代更有新机遇。网络文化的无限空间的特性,又使得中华节气牌网游(含手游)产品线上竞奕娱乐,为“二十四节气”文化传播开拓了一条更为宽广的传播路径。

按照传播论的文化社会学观点,“二十四节气”文化不会因其文化应用功能的弱化而被世人记忆淡忘,而是可以借助现代网络文化的兴盛势头,发现更多的传播方法与路径,得以让更多的人们认知与记忆。

“申遗”成功只是让“二十四节气”文化走向举世瞩目的极值高度,而如何让“二十四节气”文化居高炫彩、持久光耀,就需要有更多的对本民族文化心怀敬仰的国人加入到自觉传播的队伍中来。

在当今全球经济一体、文化融通的新的时代背景下,自觉传播“二十四节气”文化,其现实意义,不仅是为了让中华传统文化在世界文化格局中占有一席之地,同时也是为了宗脉身份的宣示,为了生命源流的认同,为了民族家园的亲近,更重要的是为了对“人本生活与自然和谐”的精神理念的坚守。

相信只要抓住网络文化兴盛的时代机遇,将“文化自觉”意识融入到创新思维之中,锐意探索,中华大地就会滋长出更多的有益于中华文化光大远播的原创文化产品!

注:本文系《中华节气牌创意研究》书摘